
《嵇燧畫郭子儀夜行圖》,為民國初年絹本設色畫卷。畫心縱123厘米、橫68厘米。作者嵇燧,清末民初揚州人。工人物畫,鈐印多為云孫,也有題識江都云孫嵇燧,此畫幅左上部有題字:“郭子儀七夕夜行,仰見空際赤光耕車,繡幄中有一美人,儀扦(抨)祝,女笑曰:大富貴,亦壽考,儀廷上將鎮撫使鈞正,云孫嵇燧寫于五羊。”鈐印陽文嵇燧之章,聯系題跋看畫面,描述的是中唐名將郭子儀,七夕之夜騎一匹白色駿馬行進在山路間,忽見夜空祥云之中現出一乘華蓋束帳的車輦,一位仙女坐于紅紗幔帳的車輅之內,四位婢女環侍左右,飄逸秀美。郭子儀連忙下馬,躬身向仙女拱手祝告。仙女身體微傾,面帶微笑對郭子儀說,你此生必定大富大貴,亦得長壽。整個畫面生動傳神,線條流暢,設色淡雅。
“儀廷上將鎮撫使”,應為清末民初的李鴻祥。李鴻祥字儀廷,云南玉溪人,早年留學日本學習軍事并加入同盟會,回國后參與創辦云南陸軍講武堂,與朱德有師生之誼,1911年隨蔡鍔起義參加辛亥革命,歷任師長、民政長,1915年參加反對袁世凱稱帝的護國之役,策動廣東獨立并任粵軍討袁軍軍長。此畫應為李鴻祥駐軍廣州時嵇燧為其所畫,寓意深刻,似乎有借郭子儀的傳奇勉勵李鴻祥建立不世功勛之意。
此畫原裝裱形式為一色綾,立軸。經過對畫軸現狀分析發現,畫面有油漬,畫心劃痕斷裂處甚多,畫面絹絲質地老化酥脆,破碎嚴重,畫意也有部分缺失,墨色部分脫落,斷裂處邊口翹起等。只有經過對此畫破損程度的分析,才能進行合理而科學的修復工作。
修復工序及具體修復方法
修復和裝潢古代書畫作品時,通常要根據作品的破損程度制定修復方案,然后再經過解體、清洗、揭褙、托紙、修補、接筆、全色、鑲料、覆背、砑裝等工藝環節,使古代書畫作品“起死回生”,延長書畫的壽命,同時使原有的藝術效果在最大限度上得以再現。針對《嵇燧畫郭子儀夜行圖》的破損狀況,以及造成畫意損傷的原因進行的分析、研究,適于采取修復古舊書畫的傳統技術,進行重新修復。
除塵、清洗畫意
書畫的清洗一般是采用活水去污法,操作時將洗案斜置,由畫的上方施水,用排筆搟壓畫面,通過水的流動帶走污漬,直至潔凈。洗畫時,去除污跡和霉跡不能用開水淋洗,只能用溫水清洗畫面。古舊書畫清洗時一般選用60℃左右的溫水,在對畫面進行清洗的過程中,通過調節水溫和清洗次數控制清洗的程度。溫水淋洗到畫心表面后,水會變成黃褐色的液體,這是由于溫水溶解了畫心上作為污染物存在的有色集團,當黃褐色的液體變淺后,清洗工作基本結束。由于《嵇燧畫郭子儀夜行圖》殘損折裂較重,為了防止破損的絹絲錯位、擴大原畫的損傷,于是采用空淋、吸附方案。持水排筆不直接接觸到畫心,而是懸腕淋水,再用干凈的毛巾將畫心中的水份吸走。經過反復淋洗吸附,污濁大部分就會洗去。這一步驟很重要的是淋水量不宜過多,以免破損碎片被沖走。
揭取褙紙和托紙
清洗畫面后,接下來就是揭取畫面背后的托紙和褙紙了。因為此畫為絹本而且是稀薄絹,為防止在揭去托紙、褙紙時造成絹絲扭曲、錯位,導致畫面變形,因此仍采用了傳統的水油紙吸附法。我們在揭取褙紙、托紙之前對畫面進行加固,用淀粉糨糊做粘合劑,加入適當比例的水,調成粘稠度適當的漿水,用排筆均勻地刷在水油紙上,并用棕刷將之刷在畫面上,這樣水油紙與絹面就粘貼在一起了。用漿時要強調厚薄得宜,漿性要看畫心吸水程度和厚薄而定,漿水過厚,會在揭掉水油紙后出漿不利;過薄,則畫心上絲縷容易走動,起不到加固畫心的作用。另外,天氣干濕程度,也影響漿水調制比例。為避免水油紙在畫心翻身時粘在案臺上,需要在水油紙上刷一層薄漿水,并加貼一層宣紙作為加固層,然后,將畫心連同水油紙一起抬起翻身,畫面朝下,紙面朝上。這時再用棕刷將背面刷子,即在揭去命紙之前,先用較薄的水油紙貼于畫心正面,以棕刷輕排緊密,再于水油紙上加附宣紙作為保護層,這樣既可固定畫面,有利畫面翻身,又可降低出現意外的機率。
然后就可以慢慢地揭去舊的褙紙和托紙。揭取工序是書畫修復的靈魂,如果方法把握不好,稍有疏忽,畫面就會揭得厚薄不均,損傷畫面。其中又以托紙對書畫的影響最大,因其直接關系書畫命運,故又稱命紙。揭畫心工作是整個修復工序中的關鍵環節,決定了修復的成敗。此畫絹本畫心由于用漿的稀稠不一樣,漿糊稠的部位不好揭。我們采用的是將毛巾蓋在上面多悶一會兒,將漿糊悶透、變軟再揭,這樣就保證不會傷及畫心。遇到個別地方揭取困難時,就用手指肚在托紙上搓,將托紙搓成極小的細條。搓時要十分小心謹慎,掌握好手指的觸覺力度。書畫的揭取工序,既要做到揭得干干凈凈,又不能使畫心受到絲毫損傷,這既要具備專業知識和較高的技術水平,還要有豐富的經驗,同時還要有一份對文物修復工作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拼對與修補
揭去托紙后,只剩下畫心的那一層了,這時畫面破洞就會一覽無余的呈現在眼前。修補絹本畫心的破洞常用細補法,其方法是尋找相似補料,剪成比破損的洞口稍大一些的小片,用毛筆蘸漿涂在刮好的洞口上,然后對準畫心的經緯粘貼,上面再涂一層薄漿加固。待干后沿著破損的原有洞口邊緣,用鋒利的小馬蹄刀在四周刮出斜坡,以防止接口處過厚。
這個步驟的關鍵環節是補絹的經緯要與原畫一致,用顏色水加染補絹,寧淺勿深。在補絹上修復原畫意、印章,忌諱更換原補條。古書畫的修復,無論紙質畫心還是絹質畫心,糟裂的地方都需通過加貼折條予以加固,否則重新裝裱的書畫雖經覆背砑裝,依然會折痕累累、斷紋如故。絹質畫心的紙托法中,“折條”由兩層構成,不僅要求茬口的拼對嚴整合縫,折條也需分兩次貼補。托裱畫心前以絹質折條加固,所貼絹條除絹絲的粗細必須與畫心一致外,紋理也必須相當,該書畫在20倍放大鏡下觀察,其畫心用絹屬稀薄絹,為大多早期古書畫所用的生絹或生捶絹,該絹絲為雙經雙緯的“雙絲絹”,據記載“雙絲絹”常見于宋、元兩個時期,并且清以前古畫都用生絹。此絹為熱湯燙后,半熟人粉捶似銀板,未用膠凡。
畫心的托覆,命紙的顏色很重要。經驗是,染命紙要比原件畫心顏色淺兩色。在托心時上漿要注意漿糊的厚薄程度。厚了畫心易發硬,薄了則粘連不結實。托好畫心后,將水油紙去掉,將畫心前后排實,使水分充分滲透到水油紙內,這樣就可以按順序一張張揭掉,粘掉在水油紙上的要用小毛筆沾清水還原。畫心托好后,在半干時除去畫心上翻水油紙的漿糊,叫做“出漿”,還可以利用出漿粘掉畫心的污跡。為了保證折口的堅固,絹質折條貼完后,還需在托完畫心后從托紙的后面用紙折條對折口進行第二次加固。
接筆、全色
對畫意缺失處接筆可說是修復畫心的點睛之作,關系到能否讓此畫恢復原貌,這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繪畫功底,還要掌握色彩舊氣的呈現技巧。一般是以作品本身所體現的風格、氣韻和繪畫技巧作為接筆的依據。此畫中的人物、鞍馬線條流暢,用色明快,畫風清秀淡雅。
掌握了畫家運筆風格后,再進行接筆全色,做到胸有成竹。在接筆的工作進行前還要上膠礬水,這是為全色打基礎的一道工序,膠礬由白礬和明膠加水勾兌而成,刷于畫心紙的后面。殘損書畫的修復,揭去舊裱后,殘損處必須經過隱補、全色等工序。由于補口和托紙一般都是生紙,無論接筆還是全色,容易將墨色或顏色暈開,因此需要在畫心背面刷膠礬水,否則不但觸筆即洇,還會由于筆尖處的顏色下沉形成深點兒,破壞接筆效果或使全色部位無法形成均勻控制。另外膠礬水的配制也很有講究。膠與礬各有功用,礬有阻洇止散之力,膠有固色防花之功,但二者的勾兌比例需嚴格掌握。膠多發滑,礬多泛白,太稠則澀,太稀滲漏。因此,膠礬水的調制比例是否合適,不僅決定補口接筆、全色的成敗,而且直接影響書畫本身的修復質量,故有“因畫”“因時”“因人”之論。“因畫”,是指每件書畫作品所用材料性質不同,吸收滲透的程度也有異;“因時”,是指膠礬水的調制受季節影響很大,因而有“礬法,春秋膠礬停,夏月膠多礬少,冬天礬多膠少”的經驗之言;“因人”,是指操作者的經驗而論。清沈宗騫《芥舟學畫編》曾重點強調過經驗的重要:“礬如數而膠不足,則墨痕水溢如暴,紙膠如數而礬不足,則墨痕上覆之便脫。膠不足者易以風而量加之,礬不足者難以辨。”因而,對膠礬水的掌握是否嫻熟、得當,對于全色質量至關重要,調膠凡水一般是膠1克,加熱水60毫升調勻,礬1克加冷水7毫升,等膠水冷卻后,兩種溶液調和,即可成為比例適中的膠礬水。上過膠礬水后,再用棕刷襯水油紙輕輕刷排,使溶劑充分滲透進畫面,待貼平涼干后,即可“全色”、“接筆”了。
全色關鍵是要保持畫面局部和整體的統一。要做得渾然一體,一在深淺新舊程度的把握,二在色調明暗協調,三在線條等繪畫技巧的控制。此畫質地為絹本,使用的主要顏料是赭石、朱砂、朱瞟、石青、石綠、硯墨,全顏色即需通過描繪、著色的方法對修補處,根據畫意進行補筆、補色。通過全色工序,掩蓋修復的痕跡,從而提升原畫品相。全色要采用“干筆”和“濕筆”相結合的技法,以“點染法”施于裂縫,“以點找面、點面結合”。在這個過程中,需全補幾次,以淡為進,堅持寧淺勿深的原則,層壓烘染,每一筆著色都先在備用紙上經反復試涂,力求下筆有據,循序漸進,筆隨心悟,防止出現突顯的痕跡,避免形成脫離整體的孤立區域,要過渡柔和,這樣才能與原件風貌一致。
在修復《嵇燧畫郭子儀夜行圖》工作中,筆者首先查閱、參考了大量相關的史料文獻記載,借以熟悉繪畫內容,并進而掌握作者的繪畫特點和用色技巧,作為修復工作的基礎依據。
在正式修復過程中,抱著科學和嚴謹的態度,采取中國古舊書畫傳統修復工藝的方法,根據此幅書畫具體傷損狀況,制定了周密合理的修復計劃,再按計劃謹慎操作,用活水空淋法清洗,水油紙吸附法揭取,對破損處補配相近材料,對斷裂處逐一修補加固,根據原畫風格精心全色,最后重裱成軸。經歷多道工序,再加之古樸風雅的裝潢風格。這幅《嵇燧畫郭子儀夜行圖》又重新煥發出昔日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