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閱讀
天高云淡
□朱秀坤
四個字,極富音韻美,一看就知道是寫秋天的。慢慢地讀,眼前便是一幅畫,一首詩,讓人輕快得想要唱出來。天是藍天,湖水一般清澈,高遠又深邃;云當然是悠悠白云,溫軟得讓人恨不得把它們貼在臉上,或裁上一角當裙子當圍巾,那是最飄逸雅致的衣衫了。應該還有風,柔柔的涼風,干干爽爽的,有著絲綢的質地,多情地撩起你的頭發,又輕輕地縛在你的指尖,繞上你的臂彎,你閉上眼便有飄飄欲仙之感……
一過立秋,剛從暑熱天里走出來,有兩場小雨那么一澆,風馬上就涼了起來,陽光也不似三伏天那般猛烈了。走在上班下班的路上,不經意間抬一抬頭,你會驚喜地發現,嗬!天空真的高了許多,亮了許多。瓦藍、鈷藍或毛藍,真正的藍天啊,這樣的底子上,朵朵流云就像白牡丹、白蓮花、白茉莉,又像白馬、白羊、白駱駝,在天空中隨意變化,隨風飄忽。望望這樣的晴空,感覺自己頓時就神清氣爽起來了,似乎一夏的煩躁都讓陣陣涼風吹走了,胸中的濁氣一絲兒皆無——難怪古人有秋高氣爽之嘆呢!
秋天的天,尤其是初秋、仲秋,八九月份的天空,是四季中最高最遠的。唯其高,才顯悠遠與空曠,唯其高,更顯云的淡與白。可不是?秋日天空的藍與白是世間最養眼怡人的色彩了,比最美麗的眸子還要純凈與明亮。
在秋天里,我最喜歡隨意行走在鄉間的土路上,看云,看天,看一望無際的綠色原野,看一輪紅日緩緩西墜。秋天的原野無疑是爽朗的,金鈴子的鳴叫、油葫蘆的歡唱以及蛐蛐兒的輕吟,如潮如涌,此起彼伏,一波波漫上心田,讓人感覺到來自宇宙一般的清涼。秋風吹過,一陣陣禾稻的清香夾雜著野花香,以及野草香、露珠香、泥土香,真讓人陶醉。此時的天空,沒有梅雨季節濕重的積雨云,輕飄飄的,藍絲絨一樣,東一片西一片的潔白云朵,真像哪位丹青高手隨意一涂抹,便成了抽象曼妙又詩意無比的圖畫,潔凈而又明快,澄澈而又柔美。透過那些抽象的云朵,我仿佛可以看到遙遠的故鄉母親的笑臉,可以看到初戀少女那期待的目光,看到云海深處童年的棉花糖——看著看著,天就暗了,云彩全變成了水紅絳紫的晚霞,裹了蛋黃一般的落日,讓人在秋風中回味這樣的蒼涼與美麗。
秋天的陽光也好,完全消了酷暑時的火暴脾氣,仿佛有了家庭的男人,溫厚而從容,燦爛又煦暖。在這陽光的照耀下,紫色的扁豆花開了,雪白的瓠子花開了,花開花謝,就有了紅扁豆青瓠子,摘下來,或炒或煮,將秋天的餐桌裝點得活色生香,多好。再過些日子,馨香的桂花開了,高潔的菊花也開了,然后就是秋分,就是寒露,就是霜降……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呵呵,一轉眼,秋天就過去了。
秋天的月亮也美,“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多有意境。要不,古人干嗎要在秋天里安排下一個中秋佳節呢,千家萬戶都要邀月賞月,團團圓圓地供月拜月啊?秋天的星星也好,七夕就是浪漫的祖先為秋天的星星過的節日,為忠貞的相守,為矢志不渝的愛情,為人間天上不變的諾言——無論中秋還是七夕,這一天的夜空似乎總是晴朗的,明月映照,星河璀璨,秋高氣爽,天高云淡。
“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偉大領袖面對這樣的秋天,一下子就吟出了氣勢磅礴的篇章,其樂觀與豪情真讓人欽佩。如此澄澈高遠的藍天,如此淡雅輕盈的白云,是作詩的最好理由呢!
這四個字,雖是簡潔,描寫秋天,卻精準而且傳神——天高云淡,我喜歡。
(選自《揚子晚報》2010年9月23日,有改動)
導讀
《天高云淡》是一幅畫、一首詩,既有色彩的美,又有韻律的美。作者徜徉在秋日的小徑上,看天的瓦藍、云的輕盈,天高云淡,神清氣爽。跟隨作者的筆觸,我們不禁漫步于秋的曠野。風兒撩起我們的衣衫,蛐蛐輕吟“一波波漫上心田”……還有“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含英咀華,從本文極富表現力的語言中,我們能體會到作者浪漫的情調及其對秋的一片衷腸。
專題解析
新課標關于閱讀部分有這么一點要求:“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所謂品味,是指對文章語言的細心揣摩、辨析,體會作者是怎樣運用語言來傳情達意的。語言是文章的外衣,或光鮮耀眼,或樸素大方,或纖巧細膩。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往往蘊涵作者的情感與性情。因而,品味鑒賞有韻味的語言,實際上就是與作者進行心靈的交流。
應對策略
一、緊扣語境,通過關鍵詞語進行品味。
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詞語,要扣住詞義、語境,具體地說出這個詞語準確(或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人(或物)的什么特征,還要特別注意去品味那些修飾性的詞語和限制性的詞語。例如《我的母親》一文中的“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句中的黑體詞語很有分寸感。事實上,作者的“好脾氣”“待人接物的和氣”“寬恕人”“體諒人”的性格品質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說到這些美德時,作者在前面都加了“如果”這一表假設的詞語,意在表明只是一種假設,而不是自己已經具備了這些美德,還要用上“一絲一毫”“一點點”等限制詞,表現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
比如《春》一文中寫“花”的一段,“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寫出了花兒開得熱烈的情狀;“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寫出了花的色彩艷麗的情狀;“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寫出了花兒芳香怡人的情狀。
二、分析修辭手法進行品味。
要抓住比喻、擬人、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的特點,說出其生動、形象地表現了事物的什么特征,或者傳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態度。例如《春》一文中寫“花”的一段,從修辭角度來看有擬人,有排比;從感覺角度來看,有視覺,有嗅覺;從寫作技巧來看,有實寫,有虛寫……但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表達作者看到春天百花爭艷景象的欣喜之情。
三、抓主旨句賞析語言的特色。
要抓住主旨句在文中的作用:是否點明了中心,或總結了全文,或表達了什么感情。例如《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的結尾一句:“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將成為荒漠的地方!”作者直抒胸臆,點明中心,發出了拯救生態環境的強烈呼聲,表達了強烈的環保意識、憂患意識,振聾發聵。
四、抓含意深刻的哲理句子進行賞析。
這類句子大多是議論性的句子,賞析時要善于由物及人,看它與人類社會的生活有著怎樣的聯系,揭示了人生中怎樣的生活哲理,或者它對人們有著怎樣的啟迪。例如《敬畏自然》一文中“人類并不孤獨,在宇宙中處處是我們的弟兄”這句話,是說宇宙的一切,包括人類,都是宇宙生命的構成部分,人類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種種存在形式,所以它們與我們是平等的,是我們的弟兄。這句話啟示我們要平等地對待宇宙中的一切生命,把它們看做人類的兄弟、朋友。這樣的句子就富有啟發性。
五、利用對比探究的方法進行推敲。
比較是語言品味中最常用的辦法,對于寫景類文章尤其需要。葉圣陶先生告誡過我們:語文教學不應是機械地解釋字義、記誦文句、研究文法的規則,“最緊要的還是多比較、多歸納、多揣摩、多體會。”(《國文教學的兩個基本觀念》)無論是用詞或語句,都可以用比較法來品味語言。增加、刪除、移動、調換,都是比較法常用的方式。例如《濟南的冬天》一文中的“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一句,就可以采用比較法來品味其語言。這里的兩個“臥著”能否分別換成“有”(建著)和“撒”(躺)呢?通過比較,我們發現,用“有”或“建著”太普通,“撒”給人一種凌亂的感覺,而“躺”就更顯粗俗了,兩個“臥著”使語句充滿了韻味,渲染了一種安適平靜的氣氛,傳神地刻畫了小村莊和雪的情狀,就好像它們都有靈性一樣,更和“小水墨畫”相映襯。用比較法品味語言,能使語言在對比推敲中顯現出其特有的表現力來。
閱讀練兵
一、閱讀下文,回答文后各題。
鍛造心情
□畢淑敏
心情好像一種很柔軟的東西,經常因了自然界的風花雪月或是人世間的陰晴冷暖,劇烈波動著,蛛絲般震顫飄蕩,無所依傍,哪里用得上“鍛造”這樣充滿金屬音響的詞呢?
心情于我們是那樣重要。A健康與美麗,如若沒有一份好心情,猶如沙上建塔,水中撈月,一切都無從談起。心情于我們形影不離,不,它甚至比影子的追隨還要固守得多。光不存在的時候,影子就藏在深深的黑暗中了。只有心情牢牢黏附在胸膛最隱秘的地方,堅定不移地陪伴著我們。B快樂的人,在黑夜中也會綻出笑容;凄苦的人,即使睡著了,夢中也滴淚。
心情是心田的莊稼。只要心臟在跳動,心情就播種著,活躍著,生長著,更迭著,強有力地制約著我們的生存狀態。可能沒有愛情,沒有自由,沒有健康,沒有金錢,但我們必須有心情。
心情是我們的收割機呢!如果你懊喪,收獲的就是退縮和一事無成;如果你落落寡歡,只一味地傾訴苦難,朋友最終會離去,留你孑然面對孤燈;如果你昂揚,希望就永遠微茫地閃動,激你前行;如果你百折不撓,生活每一次把你壓扁,你都會充滿了韌性和幽默,彈跳而起,螺旋向上;如果你向每一叢綠葉和鮮花打招呼,它們必會回報你歡笑與芬芳……
如果你渴望健康和美麗,如果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寸光陰,如果你愿意為這世界增添晴朗和歡樂,如果你即使倒下也面向太陽,那么,請鍛造心情。它寧靜而堅定,像火山爆發后凝固的巖漿,充滿海綿狀的孔隙卻堅硬無比。它可以蘊涵人生的苦難,但絕不會被苦難擊碎。它感應快樂的時候如絲如弦,體貼人間的每一分感動;它凝重時如錨如鏈,風暴中使巨輪安穩如磐。它在一次次精彩的淬火中,失去的是雜質,獲得的是堅韌。它延展著,包容著,被覆著我們裸露的神經,保衛著我們精神的海洋與天空。它是藍色澄清的內心疆域,在那里棲息著我們永不疲倦的靈魂。
讓我們的成品——沉穩寧靜廣博透明的心,覆蓋生命的每一個清晨和夜晚。從此不再因外界的風聲鶴唳而錙銖必較,不再因身體的頓挫不適而萬念俱灰,不再因生命的瞬忽飄逝而惆悵莫名……
人生因此健康,因此壯麗。
(選自《畢淑敏文集》)
1.題目中的“鍛造”一詞有什么含義?請用文中的一句話回答。
2.自選角度,品析文中畫線的A句或B句。
選()句,品析:
3.以第三、四自然段為例,品味這篇文章的語言特色。
二、閱讀下文,回答文后各題。
生活
□[阿富汗]烏爾法特
同是一條溪中的水,有人用金樽(盛舀灌
淘)來喝,有人用泥制的陶碗(盛舀灌淘)來喝,沒有金樽和陶碗的人,就只好用手捧著喝。
水,本來沒有任何的差別,有差別的僅僅是“容器”,然而君王與乞丐的差別就體現在這盛水的容器上面。“容器”不同,君王與乞丐對水的品味也不同。
從沙漠中走出來的旅行者,是最曉得水的滋味的人。
在烈日下揮汗如雨的鋤禾者,是最懂得水的寶貴的人。
山上下來的牧羊人,趴在河邊一頓痛飲,他成了世界上最了解水的甜美的人。
可是另一種人,盡管他仰在綠蔭下的躺椅上,身邊放著美麗的茶壺,手里捏著別致的茶杯,茶水品得悠閑。
為什么?因為他不曾有過旅行者的疲渴交加,不曾有過鋤禾者的大汗淋漓,也不曾有過放羊者的口干舌燥。
無論什么人,只要他沒嘗過饑與渴的滋味,他就永遠也享受不到飯與水的香甜。同樣,不管什么人,如果他不曾飽嘗過生活的艱辛與汗水,那他就永遠不會知曉心靈的幸福與欣悅。
(選自《烏爾法特散文選》)
1.選擇合適的詞語填在文中的橫線上。
2.文章第三、第四、第五三個自然段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三、閱讀下文,回答文后各題。
春風沉醉的晚上
□林清玄
我思想,故我是蝴蝶……
萬年后小花的輕呼
透過無夢無醒的云霧
來震撼我斑斕的彩翼
——戴望舒
打開花園的壁燈,擺上一壺薰衣草茶,喚小兒小女來坐下,妻子端來一些手制的小點心。
月光繽紛得像金色的粉末,一片一片地灑在花園里,我們遂被整個花園所圍繞了。
三色堇在風中拍手,矮種牽牛以各種顏色笑著。
鳳仙花嘩然,大輪玫瑰抬頭看著月色。
夜來香與月桂花低聲交談,交換著制造香氛的秘訣。
大理花和波斯菊牽手舞蹈,談著上星期春雨的甜蜜。
孤獨的山茶,靜靜地把頭探出圍墻,不知道在尋找什么,也許是去年落在山上的某些消息。
這春天的夜呀!如許美好,令人沉醉。
這也是在花園經歷了漫長的冬日與沉沉的春雨后,我們家第一次在這里飲茶。
不明原因地,我腦海中跳上一句,“這是一個春風沉醉的晚上”。
“春風為什么會令人醉呢?不是只有酒會令人醉嗎?”小兒子問。
妻子說:“喝酒是身子醉了,春風是心醉了。”
春天的夜風溫柔而美好,帶著無以名之的香氣。我輕輕細細地呼吸,才想起“春風沉醉的晚上”是郁達夫一篇小說的篇名。隨著小說的記憶,那一剎那,我在春風中醒轉了。
小說寫的是一個默默無名的作家,租住在上海的貧民窟一間無法站直的小閣樓里,閣樓還隔成僅可容身的兩間。一間住著一位煙草工廠的女工,女工的房間里有一扇窗,因此比作家黑暗的住房貴了“幾個小洋”,作家的窘境也就可想而知。
作家神經衰弱,晝伏夜出,每天夜晚都出去散步,看著“深藍天空里的群星”,“作些漫無涯際的空想”。
作家唯一的財產是幾本書,還有一件破舊的棉袍,因為白天睡覺,夜間出沒,也就沒有感覺到季節的變換。
有一天,作家的一篇文章發表了,收到了五元錢的稿費,不得不在第二天白天到郵局領錢,發現一路上的行人都在看他,自己走不了幾步,就頸上、頭上像下雨地冒汗,才知道春天已經來了,只好把所得的大部分稿費拿出買了一件單衣……
小說的結尾,作家依然在春風沉醉的晚上,出門散步,“云層破處也能看得出一點兩點星來,但星的近處,黝黝看得出來的天色,好像有無限的哀愁蘊藏著的樣子。”
王老師與我談過這篇小說,他說:“確實有作家是這樣生活的,你想當作家也要有心理準備呀!”
確實,作家的生活,在物質上并不豐足,但是在春風沉醉的晚上,他的心里是有所感動的。在漂泊潦倒的時候,靠寫作賺來的錢還比不上女工,在他的內心深處卻有一點“什么”,那就像一粒春天的種子,等待一個春風沉醉的晚上,從土里發出新芽。
或者有一天可以開出滿樹的花,結出無數的果。
“來,剝石榴給孩子吃!”妻子輕拍我的肩,使我的心神從遠處拉回到我的園子。
桌上兩顆碩大的艷紅的石榴,像寶石般透明晶亮的石榴子兒突然爆開,爆得滿盤、滿桌、滿地,孩子笑得前滾后翻的。
石榴的滋味又酸又甜,變化多端,我們撿拾盤中、桌上的石榴子兒,邊撿邊吃,然后把地上的石榴子兒撿到花盆里。
小兒子說:“希望可以長出很多的石榴。”
“種子雖小,卻可以長成大樹;種子雖少,卻可以長出很多很多的水果。”妻子說。
我感覺,春風從象山那邊吹來,微微的,覆蓋著我,令人沉醉。
(選自《林泉》)
1.本文在寫花的時候用了很多擬人句,請你找出一兩句,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2.“我感覺,春風從象山那邊吹來,微微的,覆蓋著我,令人沉醉。”請談一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