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新媒體的80后生存狀態
2010年,我主持的廣東商學院80后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根據中心的兩個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對80后、90后“網絡一代”的生存狀態進行了一次比較全面的問卷調查。該課題的主要調查對象為1985--1994年出生的在校學生,其中大學生占多數。以下選取幾個方面,大致描述80后乃至90后的網絡消費狀態,為下面的文化類型與文化趣味之養成做一個事實的鋪墊——
“網上隱身”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態度。調查結果顯示,75.5%的\"8090\"都會在—打開電腦的時候登錄QQ,而且絕大多數的人會選擇隱身,從不隱身的AR有10.49%。據分析,“8090”喜歡隱身是一種抗拒與不信任的外在姿態,是使用者在自己開發的開放地帶,營造一個封閉的角落。使用者將通信工具設置為不開放的對外交流頻道,是因為他們希望交流可以在自己可掌控的范圍內,希望可以取得主動的權利。74.13%的被調查者喜歡用QQ簽名、日志等表達心情。“8090”希望通過以彼此的文字、圖片大致描摹出個人生活經歷,以此來互相結識。日志或簽名都隱藏著急于傾訴、找到贊同的聲音的情感指向,也許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缺少絕對可依賴的傾訴對象。


80后、90后是與網絡共成長的一代人,他們對網上交易不僅習慣、而且“鐘情”。他們不但利用網絡購買商品和服務,還在網上做起了生意,利用網絡工具實現自己的賺錢計劃。調查結果顯示:在實物消費方面,近80%的年輕人有過網購經歷;網購時尚商品、服裝、飾品等已成為近半數大學生消費的主要內容,47.7%被調查者每次消費的金額在50-100元之間。在虛擬消費中,大學生大多盡量使用免費服務,46.9%的被調查者“只使用免費網絡服務”。虛擬貨幣是虛擬消費中一種重要的付費方式。事實證明,網絡消費的趨勢不但有增無減,而且蔚然成風,儼然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課題組在“手機互聯網”子項目中的調查結果顯示,“8090”使用手機移動互聯網的時間、頻次高,“手不離機”等現象漸成趨勢。從手機移動互聯網的使用頻率得知,被調查者中一周使用四次以上的達到75.5%。使用手機上網的時長平均每次在一小時以內的占85.5%。這也就是說,“拇指上網一族”在校園內的數量正逐漸增加,無論在教室、宿舍、飯堂,還是在上課、自習、休息時,他們都會選擇通過手機來實現在線聊天、搜索資料、瀏覽新聞。30.4%被調查者表示在課堂上使用手機上網——“手機網癮”正在挑戰課堂。而眼下流行的微博也與手機上網關系密切。
近年網上流行的“腐女”一詞,也被納入了課題研究的范疇。腐女是“腐女子”的簡稱,主要是指喜歡BL(即boys’love),即喜歡幻想男男愛情的女性。隨之而來的還有一個名詞“王道女”,實際上就是指喜歡幻想男藝人之間愛情、致力于發掘男男藝人之間暖昧動作的女性。課題小組通過調查得知,“腐女”在女大學生中確有存在。在480位被調查的自認有“腐女”傾向的女孩當中,63.33%的人在接觸到相關“腐產品”、“王道產品”以后,依然堅持自己是異性戀者。由此可見,網絡甚至派生出一些另類的文化類型與文化趣味。
CNNI一年兩次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報告,對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的研究同樣顯示了互聯網發展對80后的影響,以及80后在網絡中持續增長的活躍性——
兩組數據顯示,中國青少年網民對網絡音樂、網絡視頻、網絡文學和網絡游戲的使用率均高于整體網民;同時,他們在博客、即時通信、社交網站和論壇BBS的使用率也高于整體網民。此外,他們對搜索引擎有較強的使用需求,兩次調查結果中使用率均高于整體網民的水平。對80后而言,互聯網的娛樂功能和交流溝通功能都較為凸顯,互聯網的綜合工具作用更加明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80后的網絡文化生活愈加豐富多彩,不但造就了當代青年亞文化的奇異形態,而且也養成了“網絡一代”不同尋常的文化趣味。二、養成新媒體的文化類型與文化趣味
以網絡為首的新媒體為80后青年群體尋找和建構自己的身份提供了一個虛擬又現實、模糊又安全的平臺,不但培養了新一代的消費方式,同樣也養成了他們的文化趣味和審美習慣。各種不同類型的網絡青年亞文化迅速繁殖和發展,其中最為典型的幾種類型有:惡搞文化、山寨文化、迷文化、情色文化等等,表達出一種與主流文化迥然不同的非主流文化趨向。
比如惡搞文化。又稱為Kuso(惡意搞笑之意)文化,是指經由過程戲仿、拼貼、夸張等后現代伎倆對被主流文化視為經典、權勢巨子的人士、事物和藝術作品等進行諷喻、解構、重組乃至顛覆,以達到搞笑、滑稽目的的一種文化現象。如在網絡中出現的胡戈惡搞《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偉勝兄弟倆的《惡搞西游記》、《四六級惡搞》、《我爸是李剛》等等。
比如山寨文化。是指依靠抄襲、模仿、惡搞等手段發展壯大起來,反權威、反主流且帶有狂歡性、解構性、反智性以及后現代表征的亞文化的大眾文化現象。隨著市面上模仿產品越來越多的出現,網絡中也出現了相類似的文化類型。例如:山寨明星、山寨視頻、山寨電視劇等等。山寨文化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被視為是一種侵權行為,侵害了原創文化的形象等各方面權益,但由于山寨文化自身更適應大眾化口味的特點,在網絡中依舊盛行。
比如迷文化。是偶像文化在網絡中的一種變化發展。由最初的青年群體對明星偶像的崇拜迷戀慢慢擴展為迷戀之外的更多對象——某一事物產品,國際品牌,游戲,動漫,服裝等等——沉浸在一種非理性的喜好和世界當中。在這一文化領域,青年群體容易表現出瘋狂的癡迷,一旦迷上某一種事物,在看到或聽到與之有關的一切,都會表現出十分的關注,并渴望或采取一切可能手段達到獲取它的最終目的。
比如情色文化。隨著網絡的傳播,處于禁區的情色文化在網絡中已經慢慢開始流行起來。這同社會的普遍壓抑有很大的聯系。據相關調查,作為青年群中特殊群體的大學生,有相當一部分同學會在跟室友臥談時談過此類話題。一般越是禁止的越對人具有吸引力。網絡的出現,使得情色文化流通并泛濫,這也許是整個社會真正實現了對性的解放過程,但也是一個容易造成愛欲橫流的污染的過程。
網絡青年亞文化的分類并沒有一定的標準界限,除了上面的幾種較為典型,影響力比較大和熟悉程度比較高的類型外,還存在著其他的網絡青年亞文化形式,如網絡語言、網絡文學、影視音頻、酷文化、跟帖、人肉搜索、曬客、御宅族等。非主流文化這一概念,相對于主流文化而言的。網絡上非主流文化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標簽,類似非主流圖片、非主流音樂、非主流空間、非主流個性簽名、非主流頭像等等,不勝枚舉。
什么是非主流的文化趣味呢?
也許,伯明翰學派對亞文化研究的三個關鍵詞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第一個是抵抗,第二個是風格,第三個是收編。第一是抵抗,所有的亞文化對主流社會都有一種抵抗,我要把牛仔褲搞破就是一種抵抗,抵抗整潔莊重的傳統;第二是風格,我要形成我獨特的風格——無論是衣飾裝扮還是行為方式,無風格毋寧死,這就是我亞文化的生命和標志;第三是收編,商品社會和意識形態對青年亞文化的收編,把你的風格轉化為商品,為大眾享用;把你的主張變為主流的一個部分,無形中化解你的獨特性。富有意味的是,今天這個收編的過程比從前縮短了很多,為什么呢?原因還是以網絡為首的新媒體發展和普及。
從前亞文化的參與者比較少,支持者人群也比較少,而到了今天這個網絡的時代,出現了“網絡一代”,他們成長于網絡,網絡是他們名副其實的“第二生存空間”。于是,在新媒體環境中成長的這一代人全部擁有相近的價值觀念,相近的認知方式,相近的知識結構,相近的文化趣味。借助網絡新媒體為大本營形成的力量,他們由小而大,由弱變強。進入現實社會,當年輕的一代普遍擁有這種觀念、這種文化趣味的時候,啟發是普遍的,力量是普遍的,影響也是普遍的。你無法回避,甚至無法選擇,主流社會不得不接受它。當他們同時也成為主要消費者的時候,商家的反應更加迅疾。因此,這個收編的過程被大大縮短了!進而言之,亞文化的氣氛和非主流文化趣味的形成不僅僅是依賴一小群人,而是依賴網絡置女變的整整一代人。我們在上一節所論述的飛速增長的網民數量以及網民年輕化的事實,即是有力的例證。
簡而言之,在當下文學“三分天下”的格局中,80后乃至90后在三分之二的恪局中占了重要的位置,他們既是創作者,又是消費者、80后的文化趣味已經不再是無足輕重的那回事了,它也如一只“看不見的手”,不但影響著文學,也悄然改變著原有社會文化的一切,理應引起文壇和學術界的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