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題記:第一次到粵新,是在臺風肆虐后的次日,前往粵新的公路也因此而中斷——據說是臺風拔起了大樹,而大樹帶倒了公路邊的電線桿,于是只能繞路,原來只要半個小時的路程走了2個多小時。下車時,已經疲憊不堪。短短40分鐘的走馬觀花,留給我兩個非常深刻的印象:熱情,干凈。
熱情的是粵新人。年輕帥氣且溫文爾雅的譚銳鋒執行董事、頂著大太陽挎著小喇叭講解的黃志光副總裁,一直保持聯系的辦公室主管李淑欣,包括粵新很普通的員工,都表現的很友好很熱情。
干凈的是粵新環境。船廠的工作間,居然也可以接近一塵不染,各種材料擺放得井然有序,一線工人的工作服上,也見不到積年的老泥。很有意思的企業。洋溢著朝氣,又有嚴格的管理,激情與冷靜齊飛。
因此我認為,粵新可以代表廣東船舶業,尤其是民營船舶業發展的一個方向。
粵新簡介:粵新船廠占地面積約10萬平方米,擁有半封閉滑道船臺2座、軌道船臺4座、干船塢2座、浮船塢3座。鋼板預處理生產線、鋼結構制作加工生產線、船體加工、裝焊、分段制作車間和修船車間;各類制作加工設備齊全,其中包括自動焊接、自動切割、彎板機、肋骨彎制機、折邊機、剪板機、噴沙除銹裝置等。船廠海岸線長360米,廠內的舾裝碼頭可同時停泊 6 艘船;船廠距離珠江口僅30千米,交付5,000噸以下船舶可直接駛出珠江。被當地譽為“造船”之家。
“我不把它叫做船,它應該是一個平臺,一個載體,它集中了所有海洋平臺需要的東西。”
——關于粵新的主打產品:為海洋平臺服務的工作船。
造世界頂尖的船舶只是第一步
粵新是廣東船舶企業中的一個異數。
對于一個真正造船歷史只有十年的企業,其涉獵海工領域就有七八年的時間。專精于海工平臺服務的高附加值搞科技船,在當時絕對可以說是非常有魄力的決策。——到現在,海工領域熱起來了,大家蜂擁而上,人人都想分一杯羹的時候,粵新早就站穩了腳跟,朝著更高的目標而努力。
建廠至今,粵新已交付船舶超過80艘,出口到東南亞、中東及歐美等國家。自2004年起,船廠平均每年交付12艘船。包括76米動力定位二級平臺維護船,74.5米(200噸拖力)錨拖供應船,69.9米 (100噸拖力) 錨拖供應船,65米 (80噸拖力) 錨拖供應船,58.7米(80噸拖力) 錨拖供應船,51米全回轉拖輪,45米多用途供應船(55噸拖力)。2010年8月交付了華南地區第一艘由世界著名船舶設計公司挪威Havyard公司設計的16,000馬力二級動力定位海洋平臺供應船。2011年5月,粵新造船為中石化建造的16,000馬力海洋平臺三用工作船(Havyard 843 CD)下水,該船標志著粵新造船在海洋工程船建造領域又邁上了新的臺階。
造世界頂尖的船舶只是第一步。
“2011年手持訂單12億,還有130億的潛在訂單,產能已經飽和接不了,或者會考慮在周邊尋找一些合作伙伴,采取投入技術、管理等多種合作方式。”
——關于手持訂單
訂單排至2012年
據悉,2010年粵新的生產總值超10億,從生產總值的角度來說,粵新不能排在前列。而如果用單位產出來計算,占地約9萬㎡的粵新,每平方米的產出超過1萬元,這在造船同行中,不能不說是比較驕人的一個成績了。2011年的手持訂單就已經超過12億,“我們還有130億的潛在訂單,”粵新船業黃志光副總裁很認真地對記者說。記者在粵新廠區看到,20多艘在建船整齊有序地在廠區六個船臺,兩個船塢以及三個浮塢,為了更好地利用場地,已下水的8艘船統一豎排在碼頭300多米的岸線上。
“把全船所有的操縱系統集中在一張椅子上,就像變形金剛,很復雜很龐大,到這里就簡單了。”
——關于已經開發正在調試的智能椅
“與粵新同時起步的小船廠非常多,最致命的缺陷是不能形成系統的管理。”
——談中國民營船舶企業現狀
技術和管理:高附加值成就的雙翼
·掌握自主核心技術是關鍵
對于粵新而言,掌握核心技術,具備自主設計能力,才能在全球船舶市場中搶占先機。粵新的主打產品海工平臺多用船,對綜合性、復雜性和智能化的要求都很高。“物質輸送不能用集裝箱,必須管道輸送,水泥、重晶石粉、泥漿、鹽水、甲醇等鉆井所需的一切物質,都要安全便捷的輸送到海洋平臺上。”
1、二級動力定位獨立完成,在中國居于領先水平。海洋平臺與工作船對接的時候,碰到風浪的概率很高,平臺和船需要固定在一個相對穩定的位置,這樣才能便于安全和工作。帶獨立定位的推進系統,對側推的精密要求很高,所有的槳都必須是變距槳,才能達到無極調速的目的,而粵新在2008年年初交付了國內華南地區第一艘動力定位二級平臺維護船,成為國內自主獨立完成的第一家企業。
2、推進智能化操作系統的應用。海工船是一個復雜而精密的系統。智能椅的概念,是將全船的操縱系統集中在一張椅子上,采用人性化和簡約的操作模式,一個人就可以對全船進行所有的操作,這樣即節省了人力和時間,也大大減少了協同作業過程中出現的失誤。
3、提高室內裝修設計的標準。粵新的理想是造人性化的船舶,做內裝修像游艇一般的海工船。舒適的內部環境也是其非常重視的一環。隨著粵新對船舶內裝修的重視,粵新收購了上海梵視設計藝術有限公司為其專門設計船舶室內裝修,并由廠內經驗豐富的工藝團隊負責。該設計公司把陸上的一些裝修優勢和船上特點相結合,來達到提升粵新船舶整體品質的目的——粵新采用的標準,是高檔次、高水準的歐洲標準。
4、借鑒國外工藝流程。對于在特殊領域已經處于國內領先的粵新而言,很多的專業技能和工藝流程在國內沒有學習的地方和機會。因此粵新提出“到歐洲去”,派員到造船發達國家如挪威去觀摩、學習,學習施工工藝流程,學習工人管理及數字提升的方法。
·管理是長治久安的基礎
在建廠初期,粵新采取的是眾多小企業通用的管理模式:扁平化管理。該模式的優點在于效率很好,而致命的缺點則體現在決策者的水平決定一切。粵新高層敏銳地感覺到了這一點。要改革,怎么改?向大船廠學習,搬一套科學的管理資源過來?這樣會導致管理成本急劇增長,最后導致消化不良。怎么辦?科學不一定有效,有效必定科學。粵新最后的思路就是從有效逐步過渡到科學,逐步完善企業的管理體系,采用數字化和量化管理模式,大量運用統計、計劃來進行精細化管理,在2010年,基本偏差控制在5%以內。
在形成比較科學的生產管理模式之后,粵新大力引進高層次的行業人才。粵新目前的高端人才很多來自新加坡,并且由高端衍生的中層項目管理人員,具備了非常有優異的3+能力(管理能力、專業技術能力、溝通能力)。
“為什么我拿得到訂單?通過這十年的努力,產品品牌獲得認可:質量、口碑。”
——關于品牌成長
鞏固粵新品牌,迎接逆勢擴張
·擴能迫在眉睫
經過十年的積累,粵新無論是從客戶資源、經驗、技術積累等方面,都獲得了較多的資源。粵新現有基地的產能也到了極限,在采訪結束后,在粵新造船黃志光副總裁辦公室,他乘興向記者描述了一個好消息:在策劃新的造船基地,預計投入5-6個億,規劃年產能在30億左右。“這絕對是最新消息,我今天早上才把相關數據整理出來。”黃總笑著對記者說。而早些時候記者就已獲悉,粵新上市的計劃,也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