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試圖對維吾爾族經典著作《福樂智慧》中的幸福觀進行闡釋。主要論述了后世的幸福比來世幸福更加重要的兩世幸福觀以及實現兩世幸福的條件和兩世幸福觀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兩世幸福;知識;知足
中圖分類號:B8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09-0158-02
《福樂智慧》一書于公元11世紀產生于我國西域的喀喇汗王朝,是作者優素甫·哈斯·哈吉甫于回歷462年用回鶻語寫成的一部帶有伊斯蘭文化特色的哲理長詩。優素甫在文章開頭就表明“我把書名叫做《福樂智慧》,愿它為讀者導向幸福。”(350行)①他在詩中對幸福的來源,如何獲得幸福等一系列問題做了比較全面而深刻的研究。
一、兩世幸福觀
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任何一種理論的產生都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受當時所處的歷史條件的影響。《福樂智慧》是在喀拉汗王朝時期維吾爾族信仰伊斯蘭教后第一部系統地運用伊斯蘭教的道德標準來宣揚怎樣做人的道理的倫理作品。作者優素福本人也是一位虔誠的穆斯林。作者在《福樂智慧》中開篇就寫道:“我以真主的名義開始講述,是他創造、養育、赦宥了萬物。”(1行)因此,作者的幸福觀是建立在伊斯蘭教幸福觀的基礎上的。
一方面,伊斯蘭教是入世的宗教,首先“認主獨一”是它的信仰和基礎。伊斯蘭的教義,神話傳說等都體現了它對超自然、超現實的實體真主安拉的信仰。這就是說,在穆斯林的思想觀念中,他們相信在現實的世界之外,還有一個超時空、永恒的力量即真主安拉的存在,并認為真主至仁至善,是造化天地萬物和人類的宇宙本體。世界上的一切物質和精神的存在都是安拉安排定了的。
其次,伊斯蘭教認為:死對于穆斯林的生命個體而言,只是意味著今世生活的結束,而后世生活的開始才是真正幸福的開端。它要求穆斯林的幸福標準就是追求“兩世吉慶”為目標的幸福觀。《古蘭經》中明確指出“誰想獲得今世的報酬,我給誰今世的報酬;誰想獲得后世的報酬,我給誰后世的報酬。”(3:145),“在今世和后世,我們都是你們的保護者。你們在樂園里將享受你們所愛好的一切,你們在樂園里將享受你們所要求的一切。”(41:31)。《福樂智慧》中的幸福觀也體現了這種兩世幸福的思想。如詩中這樣寫道:“今生行善,你不會有損失,來世必有好處,請信我言。”(915行)“你在今生作惡而享樂,來世將受罪,后悔難言。”(918行)“賜給仆民兩只手臂,一只抓今生,一只抓來世。”(3658行)“賜給人兩只腳是為行走奔騰,一只踏在今世,一只邁向未來。”(3659行)這都體現了兩世幸福觀的思想。作者在文中還強調到:與今世幸福相比,后世幸福更加重要。文中寫道“真主創造今世和來世,得到了今世,還須將來世追尋。”(第3662行)總之,作為倫理道德規范,伊斯蘭教提倡教徒為獲取兩世的幸福而努力,鼓勵教徒在積極追求今世、過好今世生活的同時,時刻不忘來世的永恒享受,并在今世為將來進入來世的天國樂園、永享福樂而多舉善事,廣積善德,創造條件。伊斯蘭教關于今世與來世的倫理觀,完全被《福樂智慧》所接受,成為其倫理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另一方面,伊斯蘭教的幸福觀又不同于禁欲主義幸福觀和享樂主義幸福觀,即伊斯蘭教幸福觀既不排斥物質需求的適當滿足,又高度重視精神需求的滿足。物質需求是維持人的正常生存和發展所不可或缺的條件,是幸福得以產生的基礎。如果一個人長期處于物質條件低下,甚至缺乏維持生命所必需的衣食住行保障,那么怎么還有幸福可言。“生活中絕不可缺少這兩樣:身穿的衣裳和口吃的糧食。”(3656行)“正當的錢財應該享用”(3666行)作者認為安拉為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條件,就是讓人類合理享用的。但是這種單純的物質享受并不是幸福的主要因素,并非真正的完整的幸福。那么什么樣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呢?優素甫認為真正的幸福是來自于精神的滿足而不是來自于財富。財多不算富,心富才是富。沒有什么比精神生活的空虛更為痛苦。因此,作者認為充實的精神生活才是人生幸福的重要因素。
二、實現兩世幸福的條件
既然幸福是人類孜孜以求的,那么如何才能獲得幸福呢?《福樂智慧》中大臣月圓對日出王建議道:“若要以美德去束縛幸福,它便難以逃逸。”可見,優素甫認為美德是束縛福運的韁繩,只有具有美德的人,才能獲得幸福。但是,美德又是如何獲得的呢?優素甫在第一節就說:“美德離不開知識,有知識的人才有美德”因此,優素甫認為只有獲得了知識,方能獲得幸福。詩文中這樣寫道:“具有知識就是美德”(2719行)“獲得知識,就會獲得幸福”(1814行)“幸福與智者相伴”(1778行)“一切善事全得益于知識,有了知識,好比找到了上天的階梯。”(208行)“世人學得了知識美德,自能行為善良,品性端正。”(1824行)所以,善才是幸福得以實現的根本保證。因此“人若要企求生活的歡樂,行為正直,才能夠如愿;人若要企求發財致富,持身以正,方可獲得福緣;人若要企求高官厚祿,正道直行,才能夠實現;人若是品性端正溫善,兩世的日子會光輝燦爛。”(1291-1294行)那么什么樣的行為才合乎善呢?優素甫認為:無私慷慨的行為是善的;正直守信的行為是善的;崇尚榮譽的行為是善的。詩文中是這樣描述的“三件事使人兩世獲益,其一是良好溫善的秉性;第二是知恥,第三是正直,上述三事給人帶來幸運。秉性善良,人人喜愛,行為正直,受人尊敬。廉恥阻止人去干壞事,寡廉鮮恥是人之大病。人若能秉性善良,行為正直,兩世里都會福星照臨。正直、知恥和善良秉性,三者兼有則福樂無窮”。(1659-1664行)
總之,優素甫認為只有有知識的人才能夠辨明善與惡;辨明善與惡之后才能從善而行;只有從善而行的人才具有美德;而往往具有美德的人才能獲得幸福。所以,只要人們能掌握知識,就能間接地明了善,從而也就尋覓到了通向幸福的途徑。
那么在獲得幸福之后,怎樣才能保證我們獲得的幸福不是短暫的而是長久的呢?知足便是一條捷徑。
人不可能沒有欲望,欲望得不到,則不可能不去追求,如果追求的過分而無節制,那么就會出現紛爭。很多社會問題都源于人們物欲的膨脹,源于人們的不知足。正如作者優素甫所說,社會中的動蕩、不安定都是源于不知足,不知足是很多社會問題的重要根源。優素甫首先列舉了欲望帶給人的種種不利“身心的享樂會將你摧毀,欲念對于你是不盡的苦難”(701行)一個貪得無厭的人,既使擁有再多的財富、再高的地位,總是感覺不滿足,生不起幸福感;而知足者卻能在極為簡單的物質條件中,得到滿足和快樂。“知足者說些什么,請聽,知足乃是富足之本:貪婪者攫取了整個宇宙,也難以把他稱作富翁。”(5385行)“貪婪者占有全世界仍嫌不夠,知足者在福樂中度過一生。”(5389行)“莫因財富如山而傲慢無禮,莫因兵馬眾多而不可一世。你瞧那自恃力大而趾高氣揚之徒,面對一群蚊蠅卻無所措手足。”(679行)優素甫認為貪婪、欲望使人們喪失了理智,給人們帶來了不盡的痛苦,因此他在文中多次談到人們要節制享樂,抑制欲念,莫受情欲、物欲的左右。“要知足,知恥,態度和藹,語言和舉止要正大光明。”(266行)優素甫所提倡的節制欲望的觀點是以伊斯蘭教的中正原則為基礎的。伊斯蘭教要求人在一切交往活動中,情感活動中,既不要過度也不要不及,而應保持其中間性。過度和不及都是過錯,唯有中正才是德行,才是善。凡是合于中正德行的行為就是不偏不激,能夠促使心靈愉悅的行為。①
詩文中最后一個出場的人物“覺醒”就象征著“知足”。他是優素甫心中的道德楷模,雖然覺醒的人生態度具有明顯的禁欲主義的色彩,但是他身上的自律性又是優素甫所提倡的。覺醒反對貪婪享樂的不良之氣。覺醒認為“勿尋歡作樂,要珍愛自身,勿貪圖享樂,余生已有限。”(5284行)“歡愉享樂是昏昧的表征,昏昧能毀了人的一生。”(5270行)正因為鑒于這些享樂的痛苦后果,他對國王說道:“國君啊,你應當感恩知足,應當溫和仁慈地對待真主的奴仆。”(5194行)由此可見,優素甫認為知足是人內心德性的體現,是一種理智的人生態度,是幸福之路得以暢通的通行證。
三、兩世幸福觀的現實意義
《福樂智慧》的歷史意義在于它順應時代的要求對伊斯蘭文化和維吾爾族傳統文化進行了整合。而如今維吾爾族文化與整個中華名族傳統文化一樣也正處于一個社會轉型時期,都面臨著新的文化整合。從《福樂智慧》的伊斯蘭倫理道德角度出發研究幸福觀,可以給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提供新時期的文化整合的歷史經驗,同時也可以給構建和諧社會以借鑒和啟迪。
一方面,在科技進步、生產力發展的今天,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受到價值觀的導向,不少人在幸福觀問題的追求上走了彎路:有人認為物質享受和感官快樂就是幸福。這種思想導致了物質主義、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思潮在現代社會的滋生蔓延,并且愈演愈烈;還有人認為榮譽、權利就是幸福。為了獲得榮譽和權利,他們不折手段以至于危害國家利益、他人利益的事例比比皆是。這些不合理的幸福觀不僅嚴重的影響了人們的真實幸福感,同時也影響了我國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建設,阻礙了社會的穩步和發展。其實,榮譽、權利、金錢等外在的利益,只是實現幸福的一種手段,并不是實現幸福的最終目的。我們承認幸福離不開適當的物質財富的合理滿足,但同時我們強調人們在對物質財富的追求上應該保持適度原則,也就是遵循中正之道。
另一方面,《福樂智慧》中所體現的兩世幸福,這是一種鼓勵人們以今世的努力來求取后世的幸福的觀點,這種觀點可以促使人們在今世更為積極地去行善,做有益于社會的事,做有益于社會道德發展的事。同時,伊斯蘭教提倡人們享受今世的幸福,反對禁欲主義,這一點比起基督教、佛教所提倡的在今世要忍耐、克制等教義教規又具有現實性,也更容易為人們所接受,也更符合人們的現實需求。
參考文獻:
[1]優素福·哈斯·哈吉甫.福樂智慧[M].郝關中,張宏超,劉兵,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2]馬堅譯.古蘭經[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3]熱依汗·卡德爾.《福樂智慧》與維吾爾族文化[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4]努爾曼·馬賢,伊卜拉欣·馬效智.伊斯蘭倫理學[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
[5]郎櫻.《福樂智慧》與東西方文化[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
[6]狄世民譯.古代維吾爾詩歌選[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
[7]新疆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福樂智慧》研究譯文選:二[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