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中國正與世界一道步入網絡時代:網絡技術全面滲透生產生活和網絡媒體作用日益凸顯的時代。話語是思想和行為的表征,研究流行話語有利于深化大學生道德教育。網絡時代的大學生流行話語體現出鮮明的網絡特質,充斥著多元混雜的網絡新語。在網絡時代,應重塑大學生話語主體人格,創新馬克思主義話語表達方式,重構大學生流行話語以彰顯其德性存在。
關鍵詞:網絡;大學生;話語;德性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09-0228-03
在人類的文化遺產中,語言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海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之家。伽達默爾說:能理解的存在就是語言。話語是帶標點的語言,亦即內蘊語氣、語態和語意關系。文化哲學家卡西爾提出:“語言的具有決定意義的特征并不是它的物理特性,而是它的邏輯特性……在這個人類世界中,言語的能力占據了中心的地位。因此,要理解宇宙的意義,我們就必須理解言語的意義。”[1]143話語是一個國家、民族和地區文明素質的重要體現。尤其話語中折射出的主流價值觀,對現實生活世界發生著不可估量的反作用。網絡時代大學生話語折射出的多元化思潮,對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造成一定沖擊。在此意義上,研究大學生流行話語就是關注他們的心靈世界,分析大學生流行話語有利于提升他們的精神氣質,建構大學生德性話語最終是為了塑造當代大學生嶄新形象。
一、大學生流行話語調研
2010年6月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的《中國互聯網狀況》白皮書開篇指出:“互聯網是人類智慧的結晶,20世紀的重大科技發明,當代先進生產力的重要標志。互聯網深刻影響著世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生產生活和信息傳播的變革。”[2]中國正與世界一道步入網絡時代——網絡技術全面滲透生產生活和網絡媒體作用日益凸顯的時代。在此背景下,傳統話語的內容、風格和表達方式遭到沖擊,高校大學生流行話語概莫能外。
中國網轉載的“當今大學生口頭禪”顯示出34條記錄。其中有關(計算機)網絡的話語有:我的計算機要重裝了!一堆46 !傳過來啦!挑cs啦!AOC啦!CS啦!我開了……等等。搜搜問問提問:“大學生口頭語最多的是?”回帖數量11個。有關電腦網絡的話語有:暈!我搜。表醬紫。你不是我的冤家派來玩我的吧?頂!FB,等等。一些校園貼吧、論壇、博客顯示出與電腦網絡相關大學生流行話語。例如,湖南某本科院校的流行語是:我明天要好好學習,再也不玩游戲了!兄弟多少級了?等等。山東某本科院校的流行語是:(我)暈!破機器!速度!餓滴神啊!你太有才了!等等。廣東某本科院校的流行語是:我的電腦要重裝了!(我)暈!小喇叭!淡定。等等。
筆者在若干大專院校展開了題為“網絡時代大學生流行話語現狀”的問卷調查,涵蓋計算機、經管、機械、通信、建筑等專業領域,共發放問卷900份,回收851份,有效問卷849份。與電腦網絡相關的話語有:電腦開起來!上網了!上線了!某某某,你母親喊你回家吃飯。(我)暈!狂暈!暈倒!暈死!這么早斷網啊!哥打的不是游戲,是寂寞。不要迷戀哥……悲劇啊!天災再強,網絡異常。淡定,一切都是浮云。太“犀利”了!信春哥,不掛科。CF啦!偷菜了!上Q聊!等等。
二、大學生流行話語的網絡特質
加拿大傳播學家麥克盧漢的“媒介即訊息”理論認為,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訊息,即人類有了某種媒介才有可能從事與之相適應的傳播和其他社會活動。從漫長的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來看,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訊息”,不是各個時代的傳播內容,而是這個時代所使用的傳播工具的性質、它所開創的可能性,以及帶來的社會變革。麥克盧漢技術決定論思想是不可取的,但傳播技術的發展確實會帶來社會的巨大變革。互聯網正式進入中國大陸不過10余年。然而,當代大學生由于對網絡話語的高度認同,正在掀起了一場校園流行話語層面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如果對當代大學生流行話語進行分類考察,則可發現其深受網絡語言影響;如果對其進行角色分析,則發現其網絡時空特質;如果對當代大學生流行新語進行解讀,則可發現其根源于網絡。
(一)大學生流行話語分類考察
心理(精神)狀態類。例如,淡定。無聊啊!寂寞啊!糾結啊!暈!汗!無語!郁悶!我,等等。不難發現,其中相當一部分話語為網絡語言的轉化形式。
網絡(游戲)話語類。電腦。上網了!網速這么慢!、上線了!上Q聊!BS、鳳姐、Dota真無聊!悲劇(杯具)啊!CF了!刷圖、神CR啊!收菜了!偷菜去!Fire in the hole!上述話語幾乎全部來自于網絡。
“經典”流行語類。信春哥,得永生;信鳳姐,得自信;吃完飯,看鳳姐,再噴飯。(某某某),你母親喊你回家吃飯!哥打的不是游戲,是寂寞;哥抽的不是煙,是寂寞我站在人生的O字路口。人家有的是背景而我有的是背影,錢不是問題,沒有錢才是問題。淡定,一切都是浮云。理想是豐滿的,但現實是骨感的。不要悲傷,因為“我爸是李剛”。不難發現,上述“經典話語”多半屬于“網絡寫手”的炮制。
(二)大學生流行話語的高度網絡相關性
根據調研,專業、家庭出身、成績、年級等因素,只與大學生流行話語呈弱度相關。只要是青年大學生,不論出身城市還是鄉村,不論是文科專業還是理工科專業,不論高考成績如何,不論是幾年級,均沒有出現“數字鴻溝”、“話語鴻溝”。盡管一些大專院校不允許大學一年級學生帶電腦,但他們總是想方設法地上網。因此,大一學生的流行話語盡管略微少一些網絡(游戲)語,但其同樣具有網絡語言特質。
調研顯示,性別、“身份”等角色因素對大學生流行話語并不起著決定性影響。總體說來,男生流行話語許多與體育、游戲相關,女生流行話語許多與小說、電影、逛街相關。但在網絡語言的影響下,性別角色在流行話語中只是中度相關。男生會說:“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個傳說。”女生也會說:“不要迷戀姐,姐讓你吐血!”學生干部、入黨積極分子等“政治身份”比較“特殊”的同學,不雅話語相對而言顯示出少一些,但“我暈”、“我倒”、“我汗”均脫口而出。
總之,大學生流行話語呈現出高度的網絡相關性。如果走進大學生生活區,“上網了!”“打CF了!”等話語不絕于耳。“信某哥,得永生”一度廣為傳頌。這里的“某”,可以指代某寢室成員。如果某位老師比較嚴厲抑或比較有個性,則學生中則風傳“信某哥,不掛科”。這里的“某”,指代該教師姓名中的某一個字。
(三)大學生流行語的生成機制
網絡時代的到來,通過網絡新興媒體的中介,使得高校這個“小社會”與“大社會”的聯結日益緊密。當前,互聯網已經從傳統意義上的基礎應用(收索引擎、電子郵件、即時通信)擴大到社交類網絡(博客/個人空間、論壇/BBS)。這些網絡空間不僅是當代大學生的休閑娛樂空間,也日益成為他們的思考空間,甚至成長空間。伴隨著上網手段的多樣化尤其是手機上網的興起,加劇了網絡語言在大學生話語中的流行指數。
在網絡時代,網絡用語在網絡中甫一走紅,便往往在大學生群體中引爆。故此,大學生流行話語的網絡化傾向,實質是反映出大學生群體尋找群體認同過程中的聚焦點。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弗洛姆“逃避自由”的心理機制理論指出,無論是從整個人類來說,還是就具體的個人而言,其生存展開的個體化過程,也就是孤獨感增加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始終存在著“個人化”與“孤獨感”之間的矛盾。正是面對著這樣的無法擺脫的生存境遇,人有可能產生逃避自由、放棄責任的心理沖動。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會積淀成一種普遍的心理機制——有意識地逃避自由。不難發現,當代大學生群體在顛覆道德傳統、解構權威話語的同時,同樣也是對真正自由的“逃避”,從而陷入斯文來森所說的“群體饑餓”。美國心理學家K·勒溫也指出:青少年群體是“邊緣人”,其特點是缺乏安全感,容易感到孤獨,容易神經過敏和處于緊張狀態。由此,青少年為了消除這種情緒就不得不尋找自己的群體,并通過某種方式來標榜自己屬于某個群體。群體話語能夠消解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孤獨感,當代大學生是以“寂寞”的話語消除“寂寞”的存在,以“淡定”的話語彰顯著大學生群體的標新立異。在網絡時代,網民在網絡時間中的比較平等的信息共享權,恰好使得網絡語言成為大學生群體的溝通媒介;網民在網絡空間中比較平等的信息發表權,恰恰使得網絡人物的相關語言成為大學生群體的媒介鏡像。
網絡媒體、網絡語言作為客體,只有經過大學生群體作為主體的選擇、過濾和加工、創造之后,才能發生現實的作用。曾幾何時,“郁悶”相當流行。而如今,基本已被“暈”取代。“暈”的流行,應追溯到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中國網絡聊天室盛行期。部分網友開始使用“暈”語,迅即被流傳開來成為熱頻話語,校園頓時暈聲一片。當十分無奈時,“暈!”當實在受不了時,“真暈!”當不知該如何回答時,“暈啊!”當被人不停嘮叨時,“暈了!”當感到極端驚訝時,“狂暈!”“暈倒!”甚至“暈死!”可謂無事不“暈”、無人不“暈”、無處不“暈”。“暈”及其衍生話語“狂暈!”“暈倒!”“暈死!”構成了“暈”系列流行話語。然而,如何認識、引導和矯正包括“暈”在內的大學生流行話語,進而重構出大學生的德性話語,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破解的重要課題。
三、大學生德性話語建構
十年之前,有學者概論了“二十年間對大學生產生深刻影響的十句流行語”:第一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第二句,“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第三句,“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第四句“體制改革,轉軌變型”;第五句,“實現自我價值”;第六句,“上山”與“下海”;第七句,“獻愛心”;第八句,“自費上學,自主擇業”;第九句,“素質教育、文明工程”;第十句,“跨世紀”[3]。時至改革開放30年后的網絡時代,社會流行語更趨多元復雜,大學生網民成為話語權主體。由此,一方面,教育“把關”功能弱化,尊重大學生話語權乃是時勢所趨;另一方面,主流價值觀遭遇邊緣化危機,弘揚以馬克思主義為主導的主流話語義不容辭。
(一)重塑話語主體德性人格
德性是人格的核心。“人的價值只能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在社會之中才能實現,這就意味著一個人實現其內在價值離不開兩個方面:一是為自己建立起人生的目標并為之不懈地奮斗,而他的目標應當與社會發展的方向、趨勢相一致,二是他的行為應當符合社會的普遍規范。于是,一個人就在對幸福的追求過程中不斷地充實自己、豐富自己和發展自己,完善自己的人格。那么,一個人的人格成就也就在雙重意義上表現為其德性的成就。”[4]34學界盡管存在著“德性論”與“規范論”的糾纏,但有德性的人表現為有德行的人,終將表現為言說德性話語的人。陳平原在回憶西南聯大的精神時指出,“聯大有什么值得驕傲的?聯大有精神:政治情懷、社會承擔、學術抱負、遠大志向。聯大人貧困,可人不猥瑣,甚至可以說“氣宇軒昂,他們的自信、剛毅與聰慧,全都寫在臉上——這是我們閱讀西南聯大老照片的直接感受”[5]106。話語是思想和行為的表征,具備內在的德性及德行是建構“德語”的先決條件。馮契先生說:“我們所要培養的新人是一種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并不要求培養全智全能的圣人,也不承認有終極意義的覺悟和絕對意義的自由”[6]309。重構德性話語并非要營造出“假”、“大”、“空”話語環境,而是幫助作為教育對象的人成為真正具有“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的存在。故此,我們必須以自身的理想人格贏得學生的尊重,引導他們融匯民族文化中的經典話語,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創造文明和諧的話語。
(二)創新馬克思主義話語表達方式
1947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爾特?盧因在《群體生活的渠道》一文中首次提出“把關人”概念——在群體傳播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的渠道。相當長一段時期,馬克思主義話語承當著學校教育的“把關”功能。然而,伴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創新乃是大勢所趨,而這勢必要涵容網絡新興媒體語言。我們可以批評網絡語言,但必須讀懂網絡語言能搭建起和大學生溝通的媒介和平臺;我們可以拒斥游戲,但只有了解游戲語言才能和當代大學生拉近距離。其實細心聆聽不難發現,大學生在低俗中有率真,在平常中有深刻——如“淡定”,“一切都是浮云”,“眾人皆醒我獨醉,眾人皆醉我獨醒”,“理想是豐滿的,但現實是骨感的”,等等。如果我們對“正龍拍虎”、“聚打醬油”、“范跑郭跳”、“黔驢三撐”、“誰死鹿手”等網絡成語加以合理闡釋,更有利于與新一代網民展開對話和交流;如果合理運用類似“暈”、“無語”、“寂寞”、“贊”等網絡話語,那更是與對話者之間營造出友善和快樂的網絡氛圍。如果說推行白話文不僅是文學革命也關涉政治革命,那么能否使用網語、網話文則關乎馬克思主義能否與時俱進的時代化,這同樣是一場“革命”。在此意義上,網絡時代的德育首先是教育者的自我教育。
(三)以德性重構大學生流行話語內容
在當今網絡時代,大學生流行話語一方面反映出真實的心理展示,另一方又充斥著不雅話語;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烙印,另一方面有需要真正體現時代精神的精華;一方面在流行話語中尋找群體認同,另一方面又缺乏對民族精神的自覺延續。因此,必須采取去粗取精、返本開新等路徑,重構當代大學生流行話語。示例如下:
參考文獻:
[1][德]卡西爾.人論[M].甘陽,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互聯網狀況[EB/OL].http://www.gov.cn/zwgk/2010-06/08/content_1622866.htm,2010 .
[3]楊曉蘇.二十年間對大學生產生深刻影響的十句流行語[J].青年研究,1999,(7).
[4]崔宜明.道德哲學引論[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陳平原.大學有精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6]馮契文集:第3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