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眾會用網絡惡搞的自娛自樂來消解和嘲諷那些他們不喜歡的精英文化,這給那些端莊的藝術工作者提出一個挑戰。大眾在用網絡時代特有的信息傳播模式和信息傳播速度解構著精英們的藝術話語權。大眾用來解構的武器就是“反智主義”和后現代主義。
關鍵詞:饅頭血案;“草根”;精英;反智
中圖分類號:G0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09-0125-03
當今社會上普遍彌漫著一股對精英們的不信任情緒,信息資源和物質資料占有比例的反差導致了分配的不公,從而產生這種普遍的不信任情緒。這正是構成了我們社會現在以及未來走向“反智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的大眾心理基礎。社會分野越大,“反智主義”傾向就可能越強烈。其典型的表現形式是“網絡惡搞”,大眾會用自娛自樂來消解和嘲諷那些他們不喜歡的精英文化,這給那些端莊的藝術工作者提出一個挑戰。大眾在用網絡時代的特有的信息傳播模式和信息傳播速度解構著精英們的藝術話語權。
一、“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
據媒體報道,一部根據大導演陳凱歌導演的電影《無極》,創作出的網絡視頻短片《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在網上迅速走紅。它的創作者自由撰稿人胡戈(網上名字)因此成為2006年網絡的第一名人。一個自由撰稿人,憑借幾乎沒有什么成本的一部網絡視頻短片,調侃和挑戰了中國最具知名度和影響力之一的大導演,歷經三年時間、號稱投資三億元的魔幻大片。如果不是網絡讓這一切變成了現實,你也許會認為這是一個堂·吉訶德故事。
這部網絡視頻短片以電影《無極》和某電視臺的一檔法制節目為素材,截取了大量《無極》中的畫面,通過重新組合和再次配音,以搞笑的方式將劇情重新演繹成了一個殺人案件的偵破過程。短片以電視節目為串聯,其中還穿插了幾段杜撰的“滿神牌哩水”、“逃命牌運動鞋”之類的廣告。
這部讓人看了足以噴飯的短片,剛一出現就被各大BT和在線網站轉載,網民們以極大的熱情爭相傳播,在一些網站上的點擊率排到了前三強。從作者2005年年12月31日創作完畢,到2006年1月2日,這部短片僅僅出現兩天以后,便有人在百度吧為其創建了“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吧”。
“饅頭血案”在互聯網上不斷傳播、繁殖,據《中國青年報》文章報道,2006年1月16日,百度搜索“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相關網頁已達97.8萬個,而在當年1月6日,這個數字不過1660。在“今日電影排行榜”上,《無極》第三,《饅頭》第一。有網友為這部短片制作宣傳海報,創建帖吧、QQ群、官網,還給自己的群體取名叫做“饅頭飯”。胡戈本人則被一些媒體譽為“2006年網絡第一紅人”。之后,胡戈又制作了短片《春運帝國》,同樣用經典的電影表述揭示了某些社會問題。
二、“案”后案——網友力挺胡戈
然而“饅頭血案”,卻給胡戈引來了一場官司。《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主要涉及到的是著作權的問題。陳凱歌怒斥胡戈并且要和他對薄法庭。于是又有了“饅頭血案”后的“案”后案,可是網民并不因為陳凱歌是國際知名導演而買他的帳,廣大網友力挺胡戈。
首先,絕大多數人認為《饅頭》是一種文藝評論,法律賦予每個人言論自由的權利,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評論,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實際上《饅頭》是針對電影《無極》所表達的一種個人觀點。《饅頭》的指向是電影《無極》,而不是陳凱歌本人,另外,《饅頭》的作者并不是惡意使用別人的作品,并沒有造成十分惡劣的影響,即便有些地方使用不當,也屬于情節輕微,沒有明顯的社會危害性。
其實,網友力挺胡戈是“草根”文化狙擊精英文化的一種表現。
三、“草根”對精英
1.“草根”文化
“草根”(grassroots)一說,始于19世紀美國,彼時美國正浸于掏金狂潮,當時盛傳,山脈土壤表層草根生長茂盛的地方,下面就蘊藏著黃金。后來“草根”一說引入社會學領域,“草根”就被賦予了“基層民眾”的內涵。
“草根”的當下本意,辭海中是收不進的。因為流行,人們便讀出大致的輪廓。它屬于民間,最普通最底層的生活中,有自發、未曾修飾,自然產生的一種表現。在藝術領域,屬不登大雅之堂的娛樂形式,臺上臺下都是小人物。在藝術界人士的口中多少有些貶意的,于是本山大叔就公開聲明,自己不是草根[1]。
“草根”文化直接反映社會現實,與所謂主流文化不同之處在于其不受官方宣傳控制,從而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更能反映人民的呼聲,因此在某一程度上可以說是民意的集中體現。
其實“草根”就是和權威階層、精英階層相對的弱勢階層的活動力量,但說到“草根”文化,似乎就不僅僅是這個階層內部的事了,實際上其必然由于權威階層的掌控與引導、精英階層的關注而進入了更為廣泛的社會話語空間。
“草根”階層希望有物質上精神上的晉升,希望獲得經濟上、文化上的某種高度,為此不斷付出努力,偶爾拍出了電影電視、甚至參加了藝術節藝術展,都是正面、積極的表象,“饅頭血案”就是這種表現之一。
2.精英文化
精英文化是人文知識分子創造、傳播和分享的文化,講究高雅和理性。當中體現了精英文化創造者敏捷的思維能力以及淵博的學識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無論是嚴謹的治學態度,還是科學的研究方法,相信都會給人們以啟發。在我國就有各種涉及自然科學、工程技術、人文社科方面學術性的內容,傳遞給人們的是一種值得思考的學術性語言和回味無窮的學術性觀點。
它們就不會像市民小報或一些時尚類雜志那樣在明星緋聞、兒女情長、風花雪月這些或是庸俗低下、或是過于瑣碎細小的事上去花什么功夫,相反卻是在要求懲治官員腐敗、整頓市場秩序、改革教育體制、關注弱勢群體、研究社會各方面等深刻觸及現實而同時不乏新意的問題上大做文章,從而也就擺脫了當前很多媒體普遍存在的獵奇、炒作等不良傾向,自覺地向深遠、深刻和人文關懷上靠攏[2]。
3.精英與“草根”的博弈
其實,精英階層也是草根文化的主要消費者之一,如果向上層靠近很有嫵媚的嫌疑,那么反向向下關懷就顯得很有高度了。所謂精英,有對社會落后的一面表示唏噓的義務,但未必負得起改良的責任。如果必要的話,回來以后深挖一下社會深層次的弊病寫就一篇很有良心的評論,就會顯得更有高度,但是這個社會,提出問題的人多,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的人少,而真正去實施、實干的人更少。
文化的發展不可能缺少批評和諷刺,而且批評和諷刺向來都是很重要的文藝題材。古今中外那些最偉大的文藝作品中,大多數都是這一類的。電影也是文藝作品,雖然發展的時間比較短,但其中也出現過許多偉大的諷刺作品。遠不說,就說前兩年美國拍的諷刺白宮的那部電影《911》——連總統都敢罵,可是總統也沒找人家麻煩。現在我們就是諷刺一部商業片,就引起了這么大的風波,其實這說明了我們還沒有建立起一個好的文藝批評的環境。難怪有網友說:“如果陳凱歌足夠聰明的話,就應該明白這樣的文藝批評實際上是對他有利的。如果他稍微聽到一點批評就要大動干戈,和人家公堂上說話的話,那說明他并不是一個好的文藝工作者,閉塞了別人的言論,自己怎么能夠進步呢?”如果他真這么做了,那恐怕只能促使“草根”拿起手中的武器對其進行口誅筆伐,其后果也許和他所愿望的大相徑庭,甚至南轅北轍。
四、反智主義和后現代主義——大眾對抗精英的武器
有人說,視頻短片《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轟動效應已經勝過了大片《無極》。在參與調查者中,看過《無極》的占到47%,而看過或準備看“饅頭血案”短片的達到95%!
又有人說,如果短片中那幾段杜撰的廣告位置現在招商,恐怕廣告商們會趨之若鶩吧!當然這或許會引發侵權之爭。然而,這是一個民間英雄登堂入室的時代,這是一個胡戈們的時代。沒有胡戈也會有其他人冒出來的,沒有“饅頭”也會有“燒餅”的,而這些饅頭、燒餅就是“反智”和“后現代”的烤箱烘烤造就出來的。
反智主義,英文就是“anti-intellectualism”,和“intellectualism(智主義)”相對立。反智主義的核心就是反標準、反傳統精英。而后現代主義是一場發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歐美、并于20世紀70與80年代流行的西方的藝術、社會文化與哲學思潮。其要旨在于放棄現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規范內容。“它既是對現代主義的反叛,又是現代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它更是進入信息社會之后,在新技術革命時代資本主義制度危機、社會危機和文化危機的產物。”[3]35“后現代主義者看重被現代性所否認或忽視的一切,看重在現代性之后尤其是之外的一切,諸如不確定性、片斷性、非原則性、怪誕性、反諷性、異質性、虛構性等等。他們拒斥被現代性所看看的事物:權威、規則、崇高、真理、理性、正題、圓滿等等。后現代主義者企圖深入到現代件核心,并從根本上肢解那個核心。”[3]5根據反智主義的反標準、反傳統特點,其實際上也是后現代主義的一種表現。
在現代人普遍存在精神層面浮躁化、膚淺化的背后是現在流行的反智主義和后現代主義。他們就是打破傳統和理性的框框,用反叛的精神和怪誕、諷刺的手法向“精英”挑戰。如新浪論壇、如金庸客棧、原創文學等(下轉142頁)(上接126頁)論壇,一些精華文章的點擊率基本都在100以下,究其原因了不外乎其專業性強、針對性強、文化層次高、大眾參與性差!既然無法參與,那干脆就不參與,但大眾總要尋找屬于自己的娛樂方式啊,人總是要宣泄的,于是“反精英團隊”越匯集越大。“草根”們集合起來向精英開戰。
大眾為什么非要跟精英標準擰著來,可能還有更深刻的社會根源。曾經有學者指出,現在社會上普遍彌漫著一股對精英們的不信任情緒,正是這種基于利益分配不公產生的不信任情緒,可能構成了我們社會未來走向反智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的大眾心理基礎。社會分野越大,反智主義傾向就可能越強烈,甚至直到有一天,雙方以爭吵對話或者完全無法對話。
剛過去的2005年注定要成為中國文化史中最奇特的年份之一。芙蓉姐姐、程菊花、流氓燕、紅衣主教以及全體‘超級女聲’預備隊,加上2006年初的“饅頭飯”的突然涌現,形成巨大的“草根”風暴,令所有的觀察者目瞪口呆。
在同濟大學文化批評研究所教授朱大可看來,大眾媒體炒作文化“嘔像”,反精英、反智慧、反美學的“三反運動”,體現了大眾美學的勝利,也顯示了目前文化價值體系的嚴重分裂。在這場轟轟烈烈的鬧劇里,電視、平面媒體和互聯網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4]。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曉明認為,中國正在進入消費社會,消費成為社會生活和生產的主導動力和目標。當代文藝大批量的復制生產、暢銷、流行而后被遺忘,這成為文藝存在的基本方式。雖然消費主義無疑從各個方面對文藝的傳統存在方式提出了挑戰,但這種挑戰是不可避免的,只要中國進入現代化體系,進入全球資本、技術運作的大環境,它就會逐步走向消費社會。當代中國的文藝,不管是大眾文藝還是高雅文藝,它都以自己的方式對時代積極應戰。[4]當今文藝領域的多樣化已經成為不能阻擋的潮流,多元文化共生互存、彼此消長,在不斷的競爭過程當中追求文化主導權,必將帶來文藝的更加繁榮。
參考文獻:
[1]任永恒.善待草根文化[EB/OL].http://www.hljdaily.com.cn/gb/co
ntent/2006-03/01/content_405187.htm
[2]平民與精英[EB/OL].http://www.xici.net/b366094/d27116596.htm.
[3]張國清.中心與邊緣——后現代主義概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4]大眾趣味引領精英文化孰是孰非[EB/OL].http://www.chinataiwa
n.org/web/webportal/W5267484/Ulixh/A150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