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綜合英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師生關注的重點側重于教材中節選自各種題材或體裁的文本內容,較少涉及英美文學作品本身。而文學經典因其涵蓋的豐富內容,在學生語言技能的構建和人文素養的培養過程中應當發揮重要的輔助作用。結合應用學習者“自我決定論”和“合作學習”策略,闡釋了教師可以在《綜合英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取得重構文學經典的助學地位和提高英語專業學生人文素養的雙贏效果。
關鍵詞:文學經典;綜合英語;自我決定論;合作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09-0198-03
引言
作為創新性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英語文學經典應當成為英語專業課的課外實踐教學的主體;并且在大力提倡加強大學生通識教育的今天,構建文學經典在《綜合英語》課程教學中的輔助作用越發顯得重要。原因在于:《綜合英語》作為重要的基礎課程之一,貫穿了英語專業學生一二年級學習的全過程,其任務在于傳授系統的基礎語言知識。而課程所使用的文本內容多是系統的和精選的包羅不同學科、不同領域、題材和體裁各異的英語語言材料,目的在于在通過對各類文本的精細閱讀過程中融合對學生綜合技能的訓練??梢院敛豢鋸埖卣f英語專業低年級的《綜合英語》兼備了交際性、情感性、文化性和文學性的特點,課程的教學實際上是借助文學作品的語言教學。為了達到培養交際性的目的,在課堂教學的語境中,教師往往多致力于創設各類教學情境和語言交際活動以使得學生們擴大詞匯量和熟悉英語常用句型,訓練其基本語言技能,以達到理想的“聽、說、讀、寫、譯”多方面的能力的培養與構建?,F實情況也表明這種方式確實達到了實用主義所倡導的效果。然而,在實際的語言應用語境中,教師和學生都陷入了一種悖謬的狀態中:應對日常交際活動,師生使用作為“工具語言”的英語得心應手;但是當牽涉到諸如人文、政治、歷史等深層次的專題討論時,交際往往陷入“停頓”、甚至“失語”的困境。追本溯源,問題出在英語專業教學忽視了低年級教學中英語文學經典閱讀的重要性。
對于大學生為什么要讀名著和經典,劉意青(2009)強調說:“因為文學作品是人文思想和傳統的重要載體,說到底是為了傳授人文知識和傳統,讓學生從中體味人生,學習為人,增加閱歷,并訓練思辨能力?!盵1]閱讀英語文學經典的過程實際上結合了對語言符號的認知與言語的綜合交際,既可以提升習語者的語用實踐能力,又可以構筑其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知識的堅實基礎。例如:《圣經》作為西方文學的重要讀本,研究者普遍認同其在英語文學中占有的不可忽略的地位,它對文學的影響是深遠的。如果沒有對《圣經》足夠的了解往往會導致對許多英語文學文本主題、人物關系和事件理解的偏差甚至誤讀。葛倫鴻(2009)認為“古今往來的語言教學都選擇經典作為被載體,這是因為經典的本質決定了它是語言學習的最好載體” [2]。而劉建梅(2009)則認為合格的英語專業人才應該具備有博大的人文精神和出色的語言能力[3]。
由此,本文將探討和思考英語專業基礎課《綜合英語》的課堂教學如何以學生為中心;如何以現代教學理念為指導;如何兼顧基礎知識和相關文學知識的處理;如何激活課本,讓課堂內外的文學知識具有感召力等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應用學習者“自我決定論”和“合作學習” 的策略轉變文學經典的學習方式
(一)學習者“自我決定論”的啟發
20世紀8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Deci Edward L. 和Ryan Richard M.等人提出了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劉海燕等總結說:“該理論認為人是積極的有機體,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長和發展的潛能。自我決定就是一種關于經驗選擇的潛能,是在充分認識個人需要和環境信息的基礎上,個體對行動所做出自由的選擇。自我決定的潛能可以引導人們從事感興趣的、有益于能力發展的行為,這種對自我決定的追求就構成了人類行為的內在動機。經過幾十年的研究,自我決定論已逐漸形成了一套較完善的關于人類動機和人格的理論體系,并廣泛應用十管理、教育、咨詢等各實踐領域?!盵4]在學習者自我決定論中核心的概念是自我的動機、興趣和歸屬感。當學習者對學習有明確的目標和合理的動機時,就會生發出對自我行為的認可,從而發自內心地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而興趣是依靠于日常的培養而形成的有利于促進學習效果的決定性因素。由于教材篇幅所限,《綜合英語》課本里的文章大都是從原文刪節而來,因此影響了對文本的理解,造成理解與解讀的支離破碎。此時,教師應當成為引導學生學習興趣的主導者,充分了解掌握文本資源,推薦相關的書目給學生,由學生自己決定并選擇適當的原文著作來閱讀。當學生能有效地掌控自我的學習,自由地支配學習的資源,自主地決定學習的方向,就能益發關注于自身潛能的發展。但是,林溫霞則提示教師仍然要注意到“大學生雖已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的能力,但如果教師缺乏必要的教育智慧,便會扼殺學生自身的創造力,阻礙學生思維、辨別和質疑能力的良性發展。”[5]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要時刻對學生灌輸閱讀文學經典原著的重要性,提醒學生注意足量的“言語輸入”才是流利的“言語輸出”的基礎。Krashen等人的研究發現,在成人最初學習的四周里,較好的方法是讓他們沉浸在學習氛圍中,加強他們與目的語的接觸。在低年級的《綜合英語》課程融入英語文學經典原著的閱讀恰好可以成為引導和敦促學生構建踏實的語言基礎的契機。
(二)“合作學習” 的策略和實施方法
在“自我決定論”引導下的教學,可以采取“合作學習”的策略,以達到更加有效的結果。合作學習起源于20世紀社會心理學的研究,70年代由美國的教育家首先創新并在外語教學中使用。其核心理念來源于建構主義的思想,建構主義認為“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學習者的知識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協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通過意義的建構而獲得的。學生應當成為質的主體,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被動知識的傳播者。合作學習在建構主義所倡導的三種主要教學模式——支架式、拋錨式和隨即進入式中都是重要的環節之一。
合作學習理論的研究者認為,在合作、競爭和個人三種學習情境中,合作學習是最有效的一種,而且已經成為現代外語教學理念倡導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研究者亦發現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目標導向明確的教學活動形式,既能夠幫助學生學到和鞏固所學知識,又能夠增強相互間的溝通合作,培養團隊精神[6]。在每一學期初,教師就可將與《綜合英語》每一單元的課本內容相關的英語原著書目提供給學生,讓學生依照自己的選擇組成合作學習小組。例如:同一個小組的成員可以選擇同一個作家的不同時期的著作,或者選擇閱讀同一個文本,或者按文本類型選擇不同的作家等等。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學習方式使得同學之間互通有無,取長補短,不僅增進了彼此的了解;而且知識面和信息量也大大地擴展。在共同目標激勵下,小組每個成員的積極性得以調動,在相互合作和競爭中形成共同的學習任務。而且在合作學習中,小組成員間形成了一種積極投入學習活動的良好氛圍,相互提供幫助,互教互學,共同進步。合作學習的效果與一個人單打獨干時相比,要高出幾倍。在完成每一單元的學習后,教師以組織讀書會,報告會的形式來檢驗和促進閱讀的進行。眾所周知,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Treicher)在對人對知識保持記憶持久性的實驗中發現,一般的人能記憶自己閱讀內容的10%,自己聽到內容的20%,自己看到內容的30%,自己聽到和看到內容的50%, 在交流中自己所說內容的70%。而實踐的結果也表明了:學生們在合作學習中能更成功地展示自我,為參與交流活動中貢獻自己的智慧并幫助他人而感到自豪。
在向同輩學習者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認可和激賞時,學生們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也相應得到提高,并且增強了自尊心和自信心。這也間接驗證了二語習得的研究者Swain的輸出假設理論。該理論認為語言水平的提高不僅依靠學習者在學習中所獲得的英語輸入,語言輸出在英語學習中也具有重要作用。他倡導,如果有外在壓力的輸出機會,語言習得就會加快和增強。而著名的二語習得研究者Lang的研究證明,彼此交互活動中學習者被迫進行的對話調整(conversation adjustment)有助于他們獲得可理解輸入,從而促進語言的習得。例如:在《綜合英語》課外進行的名著讀書交流會上,當學生們要用英語來討論和交流對所讀文本的理解時,必定需要以較為連貫的、精確的和合適的話語來達到交流的目的。這就促使他們在日常的語言學習過程中注意培養自身必要的言語組織和語法習得能力,在與同伴交流時才能得心應手地運用他們已掌握的素材。讀書交流會也給學生們提供了機會來驗證他們關于所讀名著的一些理解和設想,學會自然地使用許多有用的語言材料和語言知識,包括詞匯、句子、語段、詞性變化規律、造句規則、行文和說話規則等,以此來完成從句法層面向語義層面的發展。從而在讀的基礎上,在與同學交流的過程中,逐漸接近綜合應用英語的目標。
二、妥善處理《綜合英語》教材教學與文學經典閱讀的關系
(一)培養閱讀興趣,增強專業信心
文學課作為專業知識型課程只在三四年級才開設,原因在于低年級階段的專業學習更側重于對語言素質各方面綜合的學習和訓練。文學說到底是依托于語言而訴諸情感的,為了達到充分理解文學作品的目的,需要閱讀者對相應的文化背景具有深刻的體悟能力。因此,在《綜合英語》課堂上,教師對教材文本的處理可以通過由學生朗讀、背誦、討論等形式進行。此外,身處“電子時代”的教師們可以積極嘗試運用多媒體及網絡資源進行教學,對漢英文化的差異有形象直觀的了解,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結合課本的內容,師生可以共同完成課外文學經典名著的補充閱讀,達到真正有效地營造特定的文化氛圍的效果。閱讀應該在學生無壓力的輕松感受中進行,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完成的??梢詮拈喿x英美著名作家的經典短篇小說入手,或從閱讀經典名著的英文簡寫本入門,逐步過渡到英漢對譯文本的閱讀,幫助學生建立起閱讀英文經典原著的閱讀興趣。讀書報告的寫作訓練以個性化的文章寫作為主,可以單純是文本精彩語句的摘抄和仿寫,或者是文章大意的寫作,最好是能融進對所讀文本的獨立理解。因為學生的言語能力往往是在自己的言語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寫作的過程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英語知識的進一步理解、掌握、鞏固和應用,成為對英語文學感興趣、有心得、善表達的習語者。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成績,提高學習英語的信心。當然,在課堂外,針對學生的興趣,教師應選取合適的文本和話題,邀請知名學者做與文學經典閱讀相關的高水平講座,使學生們在課堂之外受到熏陶,并且營造濃郁的人文學術氛圍,為高年級的文學課程學習和畢業論文寫作文學專題研究時打下基礎。
(二)妥善把握《綜合英語》教材教學深講和文學名著知識略講與學生自學的關系
陳越在推介建構主義理論時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指導學生做什么、如何做,教師是學生實踐活動的鼓勵者和合作者,學生問題的分析者和解答者,學生學習的咨詢者[7]。在課堂上,教師引領學生精讀課文,理解歸納語言點,完成聽說教學環節。在課堂講授的基礎上,增加與單元主題有關的專題討論,采用啟發式和討論式的教學,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個別內容,特別是與課文內容緊密聯系的作家的作品進行提綱挈領式的講解,安排學生課外自學,為學生的領悟留下較大的空間。
在教育和語言教學上,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的人本主義主張: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個人情感,接受學生自己對現實世界的理解,鼓勵學生自我選擇,培養學生的自我責任感,為更有個人意義的學習和全人教育創造條件。因此,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也力求做到這一點。每完成《綜合英語》教材一個單元的學習后,學生根據興趣和關注點自立主題,形成合作團隊。作為教師,在安排討論、演講、組織讀書報告交流會等方面進行具體的指導。同時,結合量化評分的方法,來促進對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的能力的培養。有效的文學知識的滲透最終體現為學生積極、自主地完成文本的閱讀和領會貫通;學生主動參與各類文學經典名著閱讀的活動,加深對文學知識的理解,學生鍛煉總結和分析的能力,發揮創新能力。不僅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還使他們獲得了人文素質的提高和發展。
結語
1997年4月,當美國結構主義大師J.希利斯·米勒(J. Hillis Miller)應邀在北京大學英語系做學術報告時,用極具反諷的幽默語句說: “英語語言文學這一學科伸展出一條新的令人激動地支流,站在此前沿的人會覺得自己所做的事正當合理,而文學教師有時則顯得鬼鬼祟祟、心懷愧疚,似乎他們所做的事在當前的語境中毫無合理性可言。”[8]此言多少應和了文學經典名著的閱讀在當前高校的尷尬境地,但是作為英語專業教師更應當痛定思痛,在日常教學中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和教學方式,融合各種策略來激發學生們學習文學的興趣,以拓寬知識面,開拓視野,提高專業素質。誠如朱熹《觀書有感》之言:“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弊鹬貙W生的個體選擇,采用先進的合作學習策略,積極構建英文經典名著的閱讀在英語專業低年級階段《綜合英語》課程中的輔助作用,英語專業的教學將不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參考文獻:
[1]劉意青.當文學遭遇了理論——小議近三十年我國外國文學教學與研究[G]//林精華,吳康茹,莊美芝.外國文學史教學和研究與改革開放30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8.
[2]葛倫鴻.英語專業的課程設置與文學課的地位[G]//顧鋼.外國語言與文化研究.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9:15-20.
[3]劉建梅.英語專業文學閱讀旨趣再認識[G]//顧鋼.外國語言與文化研究.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9:97-102.
[4]劉海燕,閆榮雙,郭德俊.認知動機理論的新進展——自我決定論[J].心理科學,2003,(6):1115-1116.
[5]林溫霞.淺談高校非通用語種智慧型教師的自我培養[G]//姜景奎.外語非通用語種教學與研究論.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58-65.
[6]陳越.建構主義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綜述[EB/OL].http://www.be
ing.org.cn/theory/constructivism.htm,2006-07-28.
[7]張正東.外語教學法發展的新趨勢——熱點問題的冷靜思考[EB/OL].http://www.e-l-e.net.cn/yingyuxuexi/program/dispart
icle.asp?id=275,2006-07-28.
[8]易曉明.土著與數碼沖浪者——米勒中國演講集[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Constructing the Auxiliary Position of Literature Classics in the Course of Integrated Skills of English
LIN Hai-ying
(The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of Ningde Normal University, Ningde 352100,China )
Abstract: The course of Integrated Skills of English is normally conducted in the realm of the texts abridged from the writings of various themes and genre; however, the original versions of the literature classics are rarely touched upon. The literature classics should play its due role of initiating and elevating the students’ language skills and their humanistic competence. Adopting the theory of “learner self-determination” and the strategy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thesis elaborates the win-win effects of reconstructing the auxiliary position of the literature classics and improving the English majors’ humanitarian competence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Integrated Skills of English.
Key words: literature classics; Integrated Skills of English;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cooperative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