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紀90年代初,中亞五個國家獲得獨立,地處歐亞大陸腹地的中亞地區開始成為世界政治地理中一個獨立的單元,隨著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9.11事件”的發生以及“顏色革命”的爆發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加之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該地區日益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地區之一,其地緣政治地位也因此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關鍵詞:中亞;地緣;政治地位
中圖分類號:D03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09-0024-02
一、中亞的地緣政治地位
獨立之前,中亞一直處于比較“靜默”的狀態,并沒有受到世界太多的關注,但是這段時間里中亞的地緣政治狀況及其變遷過程,對于理解和研究當前的地緣政治形勢仍是非常必要的。
(一)中亞地緣政治的歷史回顧
從18世紀開始,沙皇統治者開始了對中亞長達近兩個世紀的吞并過程。19世紀沙俄在征服中亞后又不斷向阿富汗擴張勢力,對英國的屬地——印度便構成了直接的威脅,兩大帝國的核心勢力范圍在中亞地區不可避免地迎頭相撞。由此,中亞成為現代國際政治視野中“東西方”的戰略結合部,中亞的地緣政治戰略地位開始凸現出來。
蘇聯初期,中亞地區以俄羅斯中央蘇維埃政權為榜樣,建立起革命政權,后來經過蘇聯多次切割改造,直至1936年將中亞地區劃分為五個以民族為主的共和國。隨后,隨著蘇聯國內政治改革的強化,中亞與伊斯蘭世界的傳統聯系基本被斷絕了,中亞的地緣政治價值開始相對減弱。特別是在冷戰時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難以插手中亞事務。
(二)中亞的地緣政治現實狀況
中亞地區面積為401萬平方公里,擁有6 000多萬人口。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東北與俄羅斯緊靠,南有伊朗、阿富汗環抱,西接高加索為鄰,東依中國為界。這里可以說是一個東西方文明、傳統與現代文化交融的中心點,是一個陸路交通的中轉站。
特殊的地質構造使中亞地區擁有豐富的資源,而且大部分尚未被開發,特別是里海的石油和天然氣,是全球最具能源開發前景的地區之一。據國際上對里海油氣資源的估計,其儲量規模達到了石油2000億桶,天然氣14萬億立方米(這里需要注釋),其前景很可能不次于波斯灣。油氣資源作為重要的戰略物資,在當今世界格局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的不斷飆升和對油氣自然的更大需求,使得擁有該資源的地區的身價大幅提升。
二、獨立以來中亞地緣政治地位的發展、變化
(一)中亞地緣政治地位的恢復時期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后,原蘇聯地區出現了一個巨大的國際權力真空地帶,真空的狀態必然導致各種力量來填補,大國在歐亞大陸的中心地帶——中亞地區的競爭由此開始。
一方面,中亞獨立后,俄羅斯仍然對中亞發揮著巨大的影響。1992年5月~1993年5月,俄羅斯先后與哈、烏、吉、塔簽署了友好合作互助條約,與土庫曼斯坦簽署了友好合作條約,這些條約構成了這些國家間嶄新的雙邊關系的法律基礎。在軍事方面的合作也是廣泛而深入的,以俄為主的獨聯體一直是中亞國家維護地區穩定的支柱。1992年5月15日,俄羅斯、亞美尼亞與除土庫曼斯坦的中亞四國在塔吉克斯坦簽署了《集體安全條約》。但是由于俄羅斯在經濟上對中亞奉行“甩包袱”的政策,這便給了其他國家接近中亞并同其建立雙邊關系創造了條件。美國政府在1991年12月25日宣布承認中亞國家獨立并很快與之建立了大使級外交關系。但在這一時期里,美國主要以經濟方式向中亞展示力量,美國對中亞的關注和影響都非常有限。中亞國家在獨立后也獲得了鄰國——中國的迅速承認并建立了外交關系。當時中國的意圖是,在保證本國西部安全、協調跨界民族等問題上能夠尋求公平合理的解決方案。但此時中國正著力調整中美關系,與中亞國家的外交關系僅處于起步階段。
另一方面,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中亞各國經濟開始恢復和發展,政治局勢也相對穩定,俄、美、中都加強了各自對中亞的政策。俄羅斯首先在政治方面制定了新政策,1995年9月14日葉利欽批準通過《俄羅斯聯邦對獨聯體國家的戰略方針》(簡稱《戰略方針》),這意味著俄羅斯不再將中亞視作“包袱”,而要當作恢復俄羅斯大國地位的戰略依托加以經營。軍事上,從1995年開始,俄羅斯積極發展同中亞國家在雙邊及集體安全條約和獨聯體框架下的安全合作。美國也逐漸確立了其在中亞的戰略目標:促進民主進程;促進市場經濟改革;支持該地區內部的和平合作;鼓勵它們與更大范圍的國際社會實現一體化。美國對中亞的影響體現在經濟方面主要就是與哈薩克斯坦在能源方面的合作;軍事上借用“和平伙伴計劃”對中亞進行滲透。中國繼續與中亞國家發展良好的關系,高層領導互訪頻煩,雙方在能源合作、擴大經貿往來方面也成果顯著并持續擴大;特別是在安全領域,2001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為雙方加強軍事互信及合作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中亞地區已經開始普遍受到世界大國的關注,其地緣政治正處于日益恢復時期。
(二)中亞地緣政治地位的上升時期
21世紀初中亞地緣政治地位在國際政治格局中上升首先與“9·11事件”的發生有密切的聯系。“9·11事件”后美國全面進駐中亞,其在中亞存在的深度和廣度都是空前的。美國在中亞實現了“軍事存在”的歷史性突破。從2001年10月到2005年11月美軍撤出烏茲別克斯坦,美國先后獲得了中亞五國的領空通行權和7個機場的使用權。同時美國還向中亞國家提供了大量的軍事援助,與中亞國家建立軍事合作機制、進行聯合軍事演習等。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中亞各國都表現出向美國靠攏的意向,與美國的關系也都不同程度地提高。同時,美國一方面通過各種途徑在政治上與中亞國家的當權者建立聯系,對他們施加影響,拉攏他們“西靠”,另一方面,為了推行美國的價值觀,又不遺余力地培植親美勢力。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對中亞的全面進入取代了俄羅斯的主導地位,中亞地緣政治格局出現了獨立以來的較大的變化。
如同“9·11事件”一樣,“顏色革命”也深刻影響了中亞的地緣政治形勢。以2003年11月格魯吉亞的“玫瑰革命”為開端,一場以“顏色革命”為標志的浪潮在原蘇聯地區蔓延開來。2005年在吉爾吉斯斯坦事件和安集延事件發生后,中亞國家普遍提高了對美國的警惕并采取了相應的措施。“顏色革命”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美國在“9·11”后取得的優勢,并且還有不斷減少甚至消失的趨勢。另外,“顏色革命”后,美國與中亞國家的雙邊關系出現降溫,中亞國家對美國的信任和期望都大大降低了。這自然促進了中亞國家和俄羅斯、中國的重新接近。
2008年8月8日爆發的俄格沖突是俄內外政策具有標志性的重大事件。梅普組合政權通過俄格沖突向西方發出明確信號,即俄將不惜一切代價維護其在獨聯體地區的利益,而在整個獨聯體地區,中亞的戰略位置最重要,資源潛力也最大。盡管在這一回合的較量中俄掌握了主動權,強化了對中亞能源的控制力和在軍事存在,但是美國也絕不會輕易退出與俄的爭奪之戰,美俄的爭奪更趨激烈。這無疑在無形中增強了中亞地區在世界舞臺上的分量,其地緣政治的優勢因而更加突出,地緣政治地位自然處在快速上升階段。
(三)中亞地緣政治地位的轉型過渡時期
2008年一場以美國為首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動,同樣也影響著中亞的地緣政治的發展走向。首先我們看到,大國力量繼續存在但影響力普遍有所下降。但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使得無論是新興市場國家還是美等西方國家都“元氣大傷”,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國對于中亞的關注程度和有效政策的實施也必然有所下降。其次,從中、長期看,金融危機蔓延的過程中將可能推動地緣經濟、地緣政治的變遷;推動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向多極化的方向發展。正是因為在危機的背景下,中亞國家會將經濟中心向本地區傾斜,同時,經濟危機使全球主要力量重新洗牌,從總體上看,美國遭受到重創,危機過后,其在世界經濟、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必將大幅降低。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金磚四國”和能源大國)遭此沖擊,經濟發展雖然也受到嚴重影響,但卻也是參與重整國際經濟秩序的大好時機。因為上述這些發展中國家對于金融危機注入的救援基金,似乎已經預示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經濟體系開始衰落,國際經濟舊秩序受到了動搖,新的經濟秩序和體系有可能被提早確立,經濟格局的變化必然會導致政治格局多極化發展趨勢更加明朗。
而在2009年2月20日吉爾吉斯斯坦前總統巴基耶夫簽署了關于廢除美軍租用馬納斯空軍基地協議的法案,規定美國可通過吉爾吉斯斯坦馬納斯軍事基地向阿富汗轉運非軍事物資。美國的勢力再次回歸到中亞來,大國間的關系再次趨于復雜。
2010年4月吉爾吉斯斯坦多個州市發生大規模騷亂,騷亂持續了兩個多月,圍繞這場騷亂,不僅對吉國內及周邊中亞四國產生了很多消極影響,實際上也就是“俄美中亞大斗法”的外在表現。由此我們也就可以看出,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中亞將會繼續作為大國之間博弈的一個重要的砝碼,但是隨著國際力量的微妙變化和中亞地區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其在國際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將會發生一些變化。
綜上所述,我們看到自獨立以來中亞的地緣政治地位隨著大國間利益訴求的增強而不斷提高,中亞作為國際政治格局中大國爭衡的焦點的現實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是不會改變的。同時由于大國實力的變化和中亞地區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其地緣政治在總的趨勢的發展過程中可能會有一些新的形式,中亞地區也將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加獨特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和仲.巔峰戰略—美國亞太戰略評述[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8.
[2]趙華勝.中國的中亞外交[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8.
[3]鄭羽.中俄美在中亞:合作與競爭(1991—2007)[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4]趙常慶.中亞五國與中國西部大開發[M].北京:昆侖出版社,2004.
[5]孫壯志.中亞安全與阿富汗問題[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
[6]馮邵雷.“顏色革命”:大國間的博弈與獨聯體的前景[J].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O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