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下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生的個性心理和學習心理,呈現出新的特點,需要教育工作者因時制宜地采取措施,對其予以恰當的引導、教育,并與時俱進地革新教育模式,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培養更多更好的技術性人才。
關鍵詞:心理特征;心理輔導;革新教學傳統;改善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718.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09-0218-02
當下,職業技術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有益補充,其社會效益越來越顯著,不但為沒有進入高等學校的學生提供接受教育的機會,而且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實用性人才。因此,深入了解生于上20世紀90年代的在校生心理,因地制宜地改革傳統的教育模式,進一步改善教學效果、提升教學質量,培養更多更好的專業技術性人才顯得尤為必要。
一、讀懂當下學生心理
就讀于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相對于讀高級中學的同齡人來說,其學習成績稍遜一籌。這里不是說他們不聰明,而是他們學習不用心、比較貪玩、家庭等原因,導致其在“中招”中失利。在人生中的第一次轉折中,他們“無奈”地選擇了走職業技術的道路。初中階段學習生活的不良經歷、教師以及家長對職業教育的誤解、社會認知偏見、特定的青春期年齡等,阻礙其良好個性、學習心理的發展。
(一)較低的自我認同、畸形的自我心理
由于初中階段學業成績的不理想,不少職校生的人格尊嚴得不到社會認同。社會上很多人都忽視職校生,他們成了世人眼中“不上進”的頑劣,是老師眼中“不可教”的孺子,是家長眼中“沒希望”的一代,是親友眼中“不學好”的典型,是現實社會中“多余人”的代表。由此造成不少學生在進入職業學校時,就覺得自己是被淘汰的或者被遺棄的人,認為自己將來沒有出息、事業上難有作為、幾乎沒有什么希望。表現為精神萎靡不振、政治思想上不求進步、學習上不思進取、生活上自由散漫,缺乏應有的積極理想和追求。
從當前職校學生個性塑造的實際情況看,狹隘、妒忌、暴躁、敵對、依賴、孤僻、抑郁、怯懦、神經質、偏執性、攻擊性等不良的性格傾向,已經成為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也有個別學生可以毫不猶豫或毫不內疚地說謊、欺騙或偷盜,“邊緣性人格”、“雙重人格”、“物化人格”等也有出現。這些不良性格特征的存在,使部分學生形成了畸形的自我心理。如,自卑心理嚴重、自我中心意識過強、自私自利心理普遍。
(二)波動的情感情緒、較弱的學習動力
處于青年初期的職校生具有明顯的情緒兩極性,比少年期更為突出,容易出現高強度的興奮、激動,或是極端的憤怒、悲觀。情緒變化很快,常常是稍遇刺激,即刻爆發,出現偏激情緒和極端的行為方式,沖動性強,理智性差。在社會和家庭的雙重影響、刺激下,職校生普遍感到巨大的心理壓力。對生活逆境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不清楚如何把握自己的命運。特別是一些單親家庭、特困家庭或家庭關系不和睦的學生,不愿意和別人交流自己的真實感受,也不善于合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更容易產生抑郁、悲觀等消極情緒體驗。一些職校生稍遇挫折,就覺得受不了,產生了厭世心理,產生一些極端的行為,如出走、打架、斗毆、自殘、輕生等現象。
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波動的情緒、壓抑的情緒、脆弱的心理以及較差的自控力,導致他們缺乏努力學習的動力,進而嚴重影響學習效果。如,不少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態度不夠認真,不求優秀、只求及格,甚至得過且過;有些學生學習動機層次不高,學習的實用化傾向十分明顯,過分追求學習上的急功近利和“短平快”;有些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導致現在不會學而學不好,并由學不好到不愿意學,最后發展到厭學、逃學;還有不少學生出現學習焦慮現象,在家中瞞著父母,在學校應付老師,對學習有著一種“剪不斷、理還亂”,擺脫不掉的心理壓力。對考試或某些學科、課程的學習存在比較嚴重的恐懼心理,有明顯的厭學情緒和行為。
二、加強心理素質輔導
針對當下學生心理的這一特點,學校(特別是班主任)須對學生加強心理輔導,幫助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要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須借助心理輔導,為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心理背景。教師應特別注意不要把一些心理、生理問題政治化、品德化,對青春期容易出現的諸如“偶像崇拜”、“異性吸引”等現象應作積極的心理引導,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保姆式”教育下長大的獨生子女,優越的環境和家長過分的包辦代替,容易使他們缺乏自信或唯我獨尊,形成社會適應障礙。教師應強化學生認識自我和理解他人的能力培養,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培養其成功地交往和應付挫折等方面的能力。
(二)加強自我評價教育
職校生已有較豐富的自我體驗,教師要善于引導和點撥,使學生聯系自己的做法總結經驗和教訓,找出存在的問題和缺點,對自己進行深刻的自省自剖,以擺正自己的位置,不斷提高自我評價能力。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很強競爭能力的復合型、高素質的技工人才,是職業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這需要教師在完善自己的同時,加強學生的自我學習教育。如,引導學生逐漸改變過去的學習方式,注意把學生的學習重心從多看、多記轉移到多思考上;引導學生改變被動的學習狀況。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導學生主動接收信息,養成加工信息的習慣和能力;教師在傳授科學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傳授學習方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重視自信心的培養
教師應善待每個學生,充分尊重每個學生,時刻注意保護學生的人格尊嚴。教師應全面看待每個學生,要認識到“寸有所長,尺有所短”,善于發現學生們的閃光點、積極面,并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這樣的肯定和鼓勵有利于強化學生身上的優點,弱化和消除其缺點。對某些學生的錯誤或過失要進行“低調”處理,以防問題擴大化。如果學生犯了某些錯誤或過失,教師不公開批評,而是采取你知我知的寬容態度進行教育,則會讓學生的自尊得到保護,學生因而會更容易進行自我反省,并樂于接受教育,最終改正缺點和錯誤。
(四)重視整體素質塑造
應從智慧、道德、意志等方面對學生整體素質進行全面塑造。首先,應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在教給學生知識、技能的同時,教會學生自我認識的方法,逐漸提高學生自覺的心理調節和行為控制水平;其次,應積極引導學生學會做人,使學生懂得“自我”這個概念,改掉自私自利的壞毛病,將自己融入班級之中;再次,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及人生目標,使學生心中有事業,眼里有他人,樹立主人翁責任感、榮譽感。讓學生明白,學校、國家的發展和榮譽與自己的行為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使學生不僅關心自己,而且還關心國事、校事、家事、他人事。
三、革新傳統模式,改善教學效果
在充分認識當下職校學生的心理特點后,學校須革新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改善教學效果、提升教學質量。具體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轉變教師傳統角色
在當今的信息時代,學生興趣廣泛,對知識有較強的求知欲,教師所擁有的知識不可能滿足所有學生的要求;而且時代的發展,知識的不斷更新,用舊的教學模式是達不到新的目標的;培養學生的素質,教師對自己的角色要有一個新的認識,要積極推動由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式。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主要起到引導和指導的作用,把自己當成是學生的學習伙伴,不斷采用新的教學方法,引導幫助,鼓勵激發,參與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中去,互學互動。
(二)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對某一門課程不感興趣,教師講得再好也是徒勞。首先,老師應傾注熱情,激發學生情感。讓學生保持一種特定的情緒和情感,就能為他們創造一個引起積極思維的特定情境。通過演繹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積極的思考,并在思考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其次,授課時應注意形成整體概念,讓學生從整體上對課程的性質、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理論體系有所了解,不僅構建知識結構體系,而且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增設相關專題,強調實際運用。
(三)革新傳統教學方法
為培養學生的能力,不少老師在實驗教學上大膽創新。教師只提實驗目的、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自己選擇實驗方法并編寫實驗報告指導書,自己決定取什么樣的實驗數據,最后學生寫出實驗報告。這樣不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動手的能力。更多的老師恰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豐富教學方式。教師講課如同演員的表演,對現代教學技術的恰當運用,猶如演員使用道具,有助于豐富教學方式、提高教學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現代教學技術是把“雙刃劍”,用的好,可以為教學添花加彩,而過分地依賴技術,則會弱化教師的講解過程。
(四)營造良好學習環境
良好的教學環境,讓學生更有責任感、更具凝聚力;濃厚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更加努力學習,更易于扎實掌握專業知識。因此,學校應該努力創造條件,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通過舉辦各項活動(運動比賽、歌唱比賽、成果展等),優化校園環境,讓寧靜優美的環境陶冶學生的情操;通過優化教室環境(整潔明凈、布置合理的教室等),使師生在學習的環境里心情舒暢,改善學習效果;通過實施可行的規章制度來約束學生的行為,加強管理,讓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的習慣,保持良好的教學環境。
綜上所述,職業技術學校只有因地制宜地、針對性地革新教育模式,改善教學效果、提升教學質量,才能把個性較強的“90”后培養成社會需要的技能人才,更好地滿足人才市場的需求。
參考文獻:
[1][美]馬斯洛.激勵與個人[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賀文瑾.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生心理問題分析[J].教育與職業,2003,(24):29-32.
[3]孫國英.如何提高技術學校學生的綜合素質[J].現代技能開發,2002,(9):86.
[4]莫河東.當前發展職業教育應解決的幾個矛盾[J].人大資料復印中心,1997,(20).
[5]王李.新時期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思考[J].高教探索,2003,(3).
[6]陶偉.授課技巧芻議[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2):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