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媒體技術和傳媒工業的迅猛發展,媒體文化以其強勁的發展勢頭和無處不在的影響力已成為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媒體政治文化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英美是有著共同政治文化的國家,兩國在媒體政治文化方面存在著諸多共性,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差異。主要從共性和差異性兩方面對英美的媒體政治文化進行比較分析,力圖為我國的媒體政治文化的發展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媒體政治文化;共性;差異性
中圖分類號:D52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09-0011-02
與一切社會系統的互動關系一樣,大眾傳媒既受到社會政治的影響和制約,從另一個層面上說,它又以自己的功能和特性影響社會政治的發展過程,并發揮著一定的社會政治作用。當今世界,英美建立了比較發達的民主政治制度,大眾媒體的不斷發展以及對政治的影響更是促進了民主制度的不斷完善。在英美,除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外,大眾媒體被稱為“第四種權力”,可見其在政治運轉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影響力。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由于大眾媒體扮演政府的“看門狗”的角色對政府進行輿論監督,以及在民眾與政府之間搭建了良好的溝通橋梁,才彌補了間接民主的不足,增強了民眾進行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及對民主政治的信心。英美是有著共同政治文化的國家,在媒體政治文化方面兩國也存在著諸多共性,但是也存在一些差異。
一、英美媒體政治文化的共性
首先,英美媒體都把自己定位為政府的“看門狗”的角色。在英美的政治文化中,人性是惡的,政府也是惡的,因此兩國都實行三權分立,強調權力的分立和制衡。然而,在現實政治生活中人們發現,僅僅依靠三權分立與制衡,并不能對政治機構進行有效的監督。政府部門往往以“國家安全”為借口,隱瞞信息及事實的真相以避免尷尬的政治局面。媒體只有對執掌權力的人和政治機構的行為進行公開監督,公共輿論才有意義,民主才有意義。美國媒體在“水門事件”中對尼克松總統的調查,正是這種精神的體現。同時英國《衛報》的“金錢換問題”丑聞的報道,揭露了英國議會的某些成員接收錢款作為換取對他進行提問的條件等問題,這些都是對媒體“看門狗”的角色的最好的詮釋。
其次,媒體起到了促進民眾政治社會化的作用。媒體的政治社會化功能主要體現在:傳播政治信息,傳承政治文化。大眾傳媒在社會政治生活中,通過傳達信息、引導輿論,推動政治現代化進程。包括政治觀念的現代化和與時俱進、提供政治表達途徑,影響政治選舉。通過大眾傳媒,民眾可以了解到關于政府、政黨、統治階層等多方面的信息,并可以了解到社會政治生活的種種內容。在英美媒體的新聞報道中,政治性的新聞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尤其是在美國,每到臨近總統大選的時候,各種媒體播放著總統競選人的政治廣告以及競選人之間的辯論等等,民眾有意無意之中就會了解到關于選舉的各方面信息,增強了民眾參與的積極性,也促使民眾盡快地成長為合格的“政治人”。
再次,媒體給民眾與政治機構尤其是政府之間提供了一個溝通交流的平臺。在英美,政府部門會利用媒體將自己的政策目標以各種方式傳達給給民眾,而民眾也可以通過媒體將自己的對當前政治的看法反饋到政府那里。在英美,報紙上會開辟專欄,讓民眾對現實政治進行評論,從而真實地反映了部分民眾的真實心聲。民眾也可以參加到電視辯論和政治脫口秀節目中與專家學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與辯論,從而表達了民眾對當前熱點政治問題的看法,并據此對政府施加壓力,以此獲得更多的權利。
最后,媒體的新聞報道及對政府部門的監督遵循國家利益至上的原則。盡管英美的媒體有“第四種權力”之稱,在對政府部門的監督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媒體與政府部門并不是對立的。眾所周知,美國的媒體在越南戰爭期間的報道,引起了民眾的反戰情緒的高漲,使得美國政府處于無比尷尬的境地,促進了戰爭的提早結束。但是,在涉及到國家利益方面,媒體往往站在政府的一邊,積極地為政府的政策和行動作辯護和宣傳。在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之前,美國媒體甘愿做政府的揚聲器,將薩達姆妖魔化,理由是伊拉克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薩達姆政權是專制政權,這將對美國的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經過媒體的一番報道和宣傳,使得美國對伊拉克的軍事行動變得名正言順,獲得了民眾及其盟友的支持。同樣,在英阿“馬島戰爭”中,英國的媒體也積極地為當時的撒切爾政府作宣傳,使得英國的民眾相信這場戰爭是一場英國為維護海外領地的主權而發動的正義戰爭。
二、英美媒體政治文化的差異性
首先,英美媒體在選舉中扮演的角色不盡相同。在美國,每到選舉年,媒體上充斥著各種關于選舉的報道,積極地為大選進行宣傳。美國的報紙一般有自己的政黨傾向性,而廣播電視往往比較客觀中立,在報道民主黨和共和黨候選人方面基本平均分配力量。美國的電視媒體在選舉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兩黨向選民推銷自己的競選人的最佳平臺和工具。從20世紀50年代艾森豪威爾在電視上作政治廣告開始,美國歷屆的總統候選人都在電視上播放自己的政治廣告以期得到選民的認同而投自己一票。而總統候選人的電視辯論,更是給大選增加了激情和活力,使廣大選民更加形象直觀的感受到他們未來的總統的魅力。1960年民主黨議員肯尼迪和副總統尼克松首次舉行了美國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賽,從那以后電視辯論就成了美國總統大選的一個重要的程序和組成部分。而在英國,媒體在選舉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是那么明顯。盡管英國的報紙可以表現出對工黨和保守黨的好惡,可以在選舉中為自己喜歡的政黨搖旗助威,但是英國的廣播電視歷來受到嚴格的管制,不被允許在政治上有所偏倚。英國廣播電視被稱為“一項服務于公共利益的事業”,它們所作的節目和活動都要以公共服務為標準。1990年英國廣播法要求廣播電視公司在政治事件的報道中遵循“適當的不偏不倚原則”,保證在大選及競選期間,對所有政黨和非政黨行動者保持“足夠、適當的”平衡。在競選中,英國的工黨不愿意利用媒體播放政治廣告進行宣傳,認為政治勸服應當以理性的辯論和客觀信息為基礎,而政治廣告會使民主過程貶值。但是,隨著工黨在選舉中的一次次失利,他們也開始注重政治廣告的宣傳效應了。相比而言,保守黨比較注重利用媒體為自己進行宣傳,并且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由于英國的工黨在選舉中對媒體的忽視,使得英國媒體所扮演的角色在大選中就沒有美國媒體所扮演的角色那么重要了。
其次,英美媒體與政府的關系不盡相同。英美兩國的媒體同樣扮演著政府的“看門狗”角色,但是美國媒體的新聞報道更具客觀性和中立性,一般不受政府的管制和約束。今天的美國媒體已基本上獨立于政府和政黨,秉承政治中立的原則、充當社會正義的代言人,他們不是政府的喉舌,而是政治活動的有力監督力量。在美國,媒體之所以把矛頭指向政府,就是防治政府濫用權力,從而維護民眾的利益。1972年夏,《華盛頓郵報》發表了記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采寫的關于尼克松總統“水門事件”的報道,直接促使了尼克松總統的下臺。這一事件充分彰顯了美國媒體的客觀中立的性質,敢于揭露政府的腐敗和丑惡行為,維護了社會的公平和正義。但是,美國媒體的這種新聞自由和獨立性也是相對的,他們的新聞活動和報道也要受到政府的一定限制。在英國,政府對媒體進行了比較嚴格的限制,對媒體頒布了一些限制條款。在英國,BBC是受到政府的管制的,由政府頒發《特許狀》,并與文化部、體育部等部門簽定《許可協議》。但BBC的特許狀每10年延續一次,所以BBC的獨立性很脆弱,其長期受政治的影響,隨時要意識到特許狀到期需要延期的問題;而且BBC的董事由政府任命,有很強的政治色彩。在1982年英阿馬島戰役中,英國政府對媒體進行了操縱和限制。媒體對于軍方提供的捷報和信息采取支持和順從的態度,血腥的場面也被過濾的干干凈凈,從而有利于政府的軍事行動。這一事例,充分說明了英國媒體獨立性和新聞自由的程度和美國媒體相比還是相差很大的。
三、對中國媒體政治文化的一些借鑒作用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進入了全球化、網絡化、市場化的大眾傳播媒體時代,處在地球這個小小村落里的主權國家的政治文化的傳承與進步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新時期中國大眾傳播媒體在政治態度、政治價值觀、政治思想的形成、維護、發展中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
英美媒體是為兩國的資產階級政權和資本主義民主服務的,因此兩國的媒體政治文化充分體現了自由、平等和權力的制約與平衡的思想。這與中國社會主義的媒體政治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但是英美的媒體政治文化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例如,媒體對政治機構的監督,尤其是對政府的強有力的監督方面,我國媒體在這方面的作用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弱的。另外,我們國家的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喉舌,這有利于對黨和政府的輿論宣傳,但是卻不利于民眾傾聽不同的聲音。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方面,是我國媒體和英美媒體不同的地方,也是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并充分借鑒的地方。隨著我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的大眾傳媒將會得到更大的發展,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以及其他方面發揮更大的影響和作用。
參考文獻:
[1]劉華蓉.大眾傳媒與政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謝岳著.大眾傳媒與民主政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3][英]布賴恩·麥克奈爾.政治傳播引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
[4]仇東方.英國媒體的新聞價值觀——以“9·11”報道為例[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6.
[5]羅伯特·哈克特,趙月枝.維系民主?西方政治與新聞客觀性[M].沈薈,周雨,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