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終于下雪了。
108天漫長的等待之后,2011年2月9日夜10點,初雪悄然而至。到第二天上午,京城銀裝素裹。這是60年來,北京最晚的初雪。
在過去的這個冬天,“北京不下雪”已不經意間成為了新聞。今年元旦前后,京城媒體《新京報》氣象版,隔三差五談到下雪。一則新聞甚至說“北京再次被降雪‘拋棄’了”——從2011年1月2日開始,北京以西的省區陸續開始降雪,但到了北京地區,就剩下陰到多云的天氣。
兔年來臨前的最后一天,北京已連續100天無有效降水。天干物燥,北京早已拉響警報,森林火險升級,空氣中有害成分也開始增多,干旱也在蔓延。北京市農業局調查發現,截至2011年1月25日,北京麥田平均干土層厚度達3.8厘米,最厚達到了6.8厘米,麥田普遍青枯較重,個別地塊麥苗莖部脫水,出現萎蔫現象。
專家們說,如果開春后仍長時間不下雪或雨,氣象干旱有可能轉變為農業干旱。“兔年前降雪幾無希望”陸續成為各家媒體的大標題。好事者甚至翻出去年元旦降雪照片貼到了互聯網上,皚皚雪景引來一片欷·8在快速傳遞信息的微博上,網友調侃說,北京不下雪原因有四:一、沒有北京戶口,下不來;二、北京房租太貴,下不起;三、遇到領導出行,交通管制,不敢下;四、沒交夠5年的稅和5年的養老保險,搖不上號。
原本嚴重缺水的北京近10年年平均降雨量只有432毫米,而冬季降水量僅有9.5毫米,加上這個冬天尚未形成降水的2~-條件,所有信息似乎都表明,這個冬天不會下雪了。
盡管如此,北京市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辦公室(簡稱人影辦)主任張薔仍天天守在指揮中心,時刻監視天氣系統變化。一旦有降水天氣條件臨近或形成,分布于密云、門頭溝、延慶、海淀、平谷、昌平、石景山、房山和懷柔等北京9個區縣的37個高山地基作業點將受命入待發狀態,“每次作業都像是一場戰役”。
變化發生在2月8日。
2月8日當班的首席預報員孫繼松說,那天,從天氣圖上,他發現華北區域正在生成降雨(或雪)的天氣系統,這意味著北京或將久早逢甘霖。北京市氣象臺的預報員難按激動心情,迅速將這一重要情況首先向市政府作了口頭匯報。
北京市氣象臺臺長丁德平說,天氣預報的首要服務對象是市政府和公眾。因為市政府要趕在天氣變化尤其雨雪來臨前部署有城市“生命線”之稱的水電氣路等部門提前做好預案,否則,一場沒有預警的毛毛細雨也會讓北京交通幾小時內癱瘓。
在北京氣象局向北京市政府匯報之時,中央氣象臺也監測到了這一天氣變化,并在第一時間繪制出了降水天氣圖。
當日上午9時,北京市氣象臺會同中央氣象臺,十余名專家經過—個小時會商,得出結果:降雪天氣條件已經形成,當晚后半夜至次日凌晨,華北將普降小雪,北京大部分地區地表積雪1厘米~2厘米。
這個盼望了一個冬天的降雪預報,自上午10時30分,經氣象臺當班臺長簽發后,經廣播電臺、電視臺、手機短信、互聯網等渠道立即發布了出去。
從那一刻開始,臺里所有人守在會商室大屏幕前等候初雪的腳步聲。人影辦自然不會放過這次增雪緩早的機會,全市37個作業點先后燃碘化銀煙條1241根。9日夜間10點,當屏幕監控鏡頭先后出現飄雪后,北京氣象臺會商室響一陣陣歡呼聲。(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