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好的婚姻關系中,夫妻雙方都可以分享脆弱無助的心情,可以向對方尋求安慰和溫暖,相信自己在對方心中是最重要的獨特的,并愿意照顧和支持對方。而研究發現,婚姻關系不佳、對婚姻嚴重不滿的人,罹患生理疾病及心哩疾患的風險增加,交通意外的概率將提高,平均壽命減短,免疫力顯著降低,因病死亡的概率也較高,并且父母關系不佳,對孩子也有很負面的影響。
婚姻關系對我們如此重要,那什么樣的婚姻才算好,又該如何維持一個好婚姻呢?
怎樣才能有好的婚姻
對自己的婚姻有較高的標準和期待
跟我們通常認為的相反——并不是降低標準將就過,就可以把婚姻關系搞好。研究證明,那些對自己的婚姻有較高標準和期待的人,更容易擁有好的婚姻。
因為,有較高期待和標準的配偶,會花更多的時間來培養和維持這份關系。在結婚多年后,雖然刺激和新鮮度會降低,相愛的方式也因為年齡和人生經驗的改變而有所不同,但是兩人之間相愛和親密的程度,卻是可以與日俱增的。
不讓親子關系取代婚姻關系
著名的婚姻學者Dr.Gottxnan根據他對幾百對夫妻所做的研究結果,對剛做父母的夫妻提出誠懇勸告,他說:“很多夫妻在做了父母之后,因為照顧小孩兒的任務繁重,就有意無意地做了一個選擇一把夫妻關系先放到一旁,以親子關系為重。他們以為婚姻關系可以像放映DVD電影—般,在這里先行暫停幾年,只要再按‘Play’鍵,劇情就可以毫無間斷地接著演下去。不幸的是,他們往往在數年之后發現,婚姻關系已經變質,配偶已經偷偷地自行改變劇本,而未來的婚姻路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脫軌了?!?/p>
家中有新生兒的夫妻常常是身心俱疲的,故而特別容易產生爭執,也會因為家事和育兒責任分配不均而對配偶產生不滿。如果在此時先行將婚姻關系放在一旁,等到孩子長大時,回首一看,才發現自己和配偶已經漸行漸遠了。
所以,Dr.Gottman建議年輕的父母在焦頭爛額照顧家中新成員的同時,一定要想方設法兼顧到婚姻關系——只有搞好了你的婚姻關系,教養孩子才是有樂趣的事;否則,養育孩子會跟著婚姻問題一起變成難題。
具備修復關系的能力
婚姻研究發現,婚姻中夫妻沖突多少或強烈與否,跟婚姻的滿意度并沒有直接的關系。
換句話說,因為兩人之間的差異而產生許多沖突的夫妻,對婚姻確實是不太滿意的;但是很少發生爭執與沖突的夫妻,也可能過得并不好,因為他們是疏離的、不親密的。
Dr.Gottman提出一個“修復”的概念,也就是當夫妻一方在爭執中提出一個要求時,另一方能重視并滿足對方;在沖突之后,兩個人也有能力修補因為沖突所造成的裂縫,重新建立合作協調的關系,并共同擬出解決之法。如果夫妻倆在爭執發生之后,能夠積極主動去修復,并能成功的話,這個沖突不但不會造成積怨或傷害,反而會為夫妻倆提供一個重新溝通協調的機會,增進雙方的了解和接納。
研究顯示,夫妻沖突并不是婚姻的殺手,對婚姻殺傷力大的,是因為無法溝通協調而累積的怨恨和不滿進而帶來的夫妻間的冷戰。而那些時常爭吵、情緒激動的伴侶,才是唯一在度過了35年后仍認為自己擁有浪漫婚姻的伴侶類型。
從婚姻咨詢的觀點來看,夫妻之間大大小小的差異太多了,并不可能達成完全的一致。夫妻間真正的問題是在面對兩人的差異時,雙方都覺得對方沒有了解和尊重自己。而且在替自己辯解的過程中,有意或無意地否定打擊了對方,一方覺得委屈、不被愛、不被接納,另一方覺得如果不反擊抵抗就會受傷。這樣惡性循環的結果,變成了夫妻為爭執而爭執的意氣之戰,總想證明自己是“對的”,要讓對方承認他是“錯的”,這樣就更加顯出兩人之間的矛盾和差異,好像問題大到除了認命和忍耐之外,別無他法。
而其實,如果夫妻雙方在爭吵的過程中,植入“修復”的概念,并真的好好去做,就能夠將沖突變成一個重新溝通協調的機會。
這樣的人婚姻會幸福
正向而樂觀。正向樂觀的人,不但可以在平常的生活中營造快樂和融洽的氣氛,在逆境中也可以給你鼓勵和支持。夫妻在一起數十年,中間必定起起伏伏,一個正向樂觀的配偶,會是你同舟共濟的伙伴,而不是在你興頭上潑冷水,在你遭遇困境時又變成你肩頭額外的負擔。
具有安全感。有安全感的人,對別人的看法客觀而正向,自我價值感也較為健康正向。因此能就事論事,重視事實與證據,不會過度敏感、對任何事都反應過激。
具有同理心。有同理心的人能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更樂意表達對配偶的關心。
勇敢不逃避。勇敢不逃避的人愿意面對現實,正面迎戰生活的困境,不會把頭埋在沙中,假裝問題不存在。研究發現,假裝婚姻困境不存在,往往是造成問題加劇的原因之一。
客觀有彈性??陀^有彈性的人,具有較大的改變空間,往往能夠接納不同的意見,所以更善于與人相處。(摘自《女友·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