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邊好去處
花鳥市場
1990年中山公園東門旁,曾有一溜花鳥市場,坐落在改造前窄窄的老公園北路上。十來家狹小門面,撐起了廈門最初的閑情逸趣。百米長的花鳥市場,夾著花香鳥糞的味道,白天人來人往,門庭若市,入夜后也常有店家加班趕制鮮花籃,直到老路拆去,花鳥市場解散,一眾花草魚蟲店陸續遷往中山公園北門附近的溪岸路上。
老居民樓
曾經住著休業在家的老人,精力滿滿要勇闖世界的年輕人,和美的三口之家,新婚的夫婦,學生、攤販、公務員、個體戶……早已破舊的居民樓,曾經有這城市最真切的生活。如今這些居民樓在一日三餐和朝昔反復之間漸漸老去,老人們早已不在,那些勇往直前的年輕人也早已偃旗息鼓,那些奔跑在午后陽光的孩童或許也早起步飛向了這個世界。
華新路·幽靜老別墅
廈門有一種味道,不是在海灘邊,不是在街市里,而是在那些老別墅的紅磚瓦上。 華僑歸國潮時涌入的大量混搭著中國味道的東南亞文化,老華僑們遠從南洋歸來,帶來了上好的木料,南洋的風格,異樣的風情。世事更迭,時代變遷,這些靜靜屹立在新華路上的紅磚別墅,像一個個靜默的老人坐在路口觀望著世人。華僑歸國潮迎回了太多這樣老別墅,分散在城市的一些角落,帶著復雜的文化背景,在這里生根萌芽,再與本地居民文化漸漸融合。如今這里新生許多趣味小店,很可一逛。
中山公園創設于民國十六年(1927年)秋,以廈門市東北隅143萬余平方尺的丘陵、溪谷、濕地為園,設計者對天成的奇石、溪流、佳樹進行藝術雕琢,成就了許多美景,被譽為當年華南第一園。
廈門一莞爾小島,然山明水秀,名勝古跡遍布。當年,中山公園與虎溪公園、鼓浪嶼的延平公園,合稱廈門三公園;加以大八景、小八景、景外景,處處煙花錦繡,個個畫情皆有,無邊景色,俯仰可得。尤以中山公園地處鬧市邊緣,院內雕鏤砌筑,古雅幽絕,冠于虎溪延平,異于24景,頗得市民青睞,每于明月當空,海風輕拂之時,人們常信步園內,享受生活愜意,飽覽山水勝概。
淪陷時期,敵騎蹂踞,園內精華,與虎溪延平同遭凌夷。勝利后,社會賢達倡修公園,得以恢復舊觀,仍為市民尋幽必到之地。
彼時,白天的中山公園,是大型集會、體育競技、市民鍛煉的唯一場所;夜晚,乃是青年人的幽會天堂。那個年代,文娛項目單一,人們思想保守,還不懂享受電聲娛樂,中山公園就成了玩樂的唯一選擇:青年朋友在電影散場后,就往中山公園跑,來尋藏在迎春花中的小石凳,或到溪邊、山坡的幽靜地,偎依傾談。待殘月西沉,海風漸歇,“北仔餅”、源和堂蜜餞的叫賣聲休息歸去多時,甚至微露已下,一對對情侶才手牽手情意未休地從四個門轉入大馬路,散了去。這樣美好的日子只過了大約六七年,就發生了“文革”。但那六七年,留給了廈門人關于中山公園極美好的記憶。
1966年初秋的三天,中山公園被徹底砸爛,南門被拖拉機拉倒,醒獅球被砸碎,殘體至今還埋在已填平的魁星河里,球頂的那頭雄獅,如今還蹲在動物園的大門口。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政府重建了中山公園,基本恢復其原貌。重生后的中山公園不再舉行大型集會,競技體育也轉移到專用場地,擴大了水面,疏浚了水系,添置了許多特型小游船,成為小而精的休憩精品園。每到清風輕搖、明月皎潔的夜晚,中山公園的四個門,又走進成雙成對的情侶。他們尋找滿意的“蝸居”,情濃偎依;或租下一只鴨型小游船,劃到鳳凰樹下,茂林修竹邊,傾心長訴。他們聽不見園外的喧囂,只有當空長掛的皓月和被他倆搖碎的水中映月,與其一起,盡享中山公園多情而嫵媚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