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后散步,路過蓮花二村的崇仙宮,經常聽到里面傳出喧鬧的鑼鼓和唱腔。我有時會轉進去,站在臺下聽一會兒。戲臺上燈火輝煌,無論鳳冠霞帔的穆桂英,苦守寒窯的王寶釧,張口都是一串依依呀呀的閩南話,讓人有時空錯亂之感。舞臺邊打著字幕,連讀帶猜,我也能看懂三分。主角的演出很投入,跑龍套的兵勇或仆從就站得松松垮垮,神情漠然,仿佛泥塑木雕。觀眾席上坐著的老人,一個個伸長脖子,聽得如癡如醉,時不時爆發一陣笑聲。年輕人多半站在外圈,來來往往,隨意聽上幾句。
崇仙宮是小廟,門面低矮,隱藏在一排店面后面。我白天也去過,飛檐曲脊,裝飾俗麗,忘記了廟里祭祀的是王爺還是關公。閩南巫風濃厚,神靈眾多,你永遠弄不明白人們造出了多少神,建起了多少宮廟,有多少神誕紀念日。民國《廈門市志》描述本地習俗:“滿地叢祠,迎神賽會,一年之交,且居其半。”據統計,面積10平方米以上的宮廟,廈門市就有1500多座。街頭巷尾,你冷不防就會遇到一座。
有宮廟必有戲臺,戲臺設于神廟對面,以方便神明觀看。一年到頭,閩南人可以找出無數個演戲的理由,但最重要的還是酬神。清人施鴻保《閩雜記》記述泉州七月普度的盛況:“泉州等處,則分社輪日,沿街演戲,晝夜相繼。”娛神娛人,是閩南民間戲曲繁榮的主要原因。廈門島內曾厝垵圣媽宮的海邊戲臺,一年就演出100多場。
廈門人最喜歡看歌仔戲,劇團主要來自漳州龍海。歌仔戲又稱薌劇,起源于閩南,形成于臺灣,回傳大陸,是風行海峽兩岸的地方劇種,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歌仔戲的最大特點是草根性,使用真嗓演唱,化妝濃艷,動作的程式化不高,比較生活化。廈門比較流行的地方戲曲還有高甲戲、梨園戲、潮劇和木偶戲等,它們均使用當地方言演出,從前稱白字戲。與本地聲腔相對的,是唱念均使用官話的外來聲腔,如京劇、昆曲等正音戲,但在廈門似乎沒什么市場。我有個朋友叫沈志民,空有一手好京胡,掉頭搞繪畫和行為藝術去了,有時也在朋友聚會中拉拉京胡,便有一種壯志未酬的落寞。
廈門民間戲曲之發達,恐怕全國罕見。我是戲盲,一個隨遇而安的看客,生活在島上,時不時會與一些非正式演出打個照面。中山公園、中山路和輪渡等公共空間,榕樹下,或者一間涼亭,經常聚集著一些老人吹拉彈唱,自娛自樂。如有幾個觀眾,他們興致更高。急如雨點的琵琶,深沉悠遠的洞簫,凄婉悱惻的二胡,明亮歡快的嗩吶,伴合如泣如訴的唱腔,給這座城市平添一種柔婉風致。
在廈門胡亂聽戲,斷斷續續,看過《陳三五娘》的只鱗片爪。這是一個流傳于閩南的愛情故事:泉州書生陳三在潮州元宵節賞燈,對黃五娘一見鐘情;后陳三騎馬尋訪,五娘投荔枝手帕表達愛意;陳三化裝成磨鏡人入黃府,故意打破寶鏡,賣身為奴;黃五娘已與林家定有婚約,經婢女益春傳情,兩人海誓山盟;期間又經波折,林家逼婚,最終兩人私奔成為眷屬。《陳三五娘》原名《荔鏡記》,其故事在潮汕、泉州、漳州、臺灣等地流傳數百年,后成為各種閩南方言諸劇種的母題,曾被改編為潮劇、梨園戲、高甲戲、歌仔戲、莆仙戲、布袋戲、紙影戲等等,就連南音里,也有陳三五娘的上百個唱段。
“六月熱毒天,五娘樓上擲荔枝,陳三騎馬樓下過,五娘伸手擲給伊……”潮汕地區說的也是閩南方言。跨劇種的陳三五娘愛情故事,凝聚和塑造了大閩南區共同的社會文化心理。要領略閩南戲曲文化的魅力,《陳三五娘》是繞不過的。
聽戲地點
曾厝垵·圣媽宮:農歷八月初二是圣媽的節日,來自漳州、廈門以及泉州等地的薌劇團、高甲戲團應圣媽宮信徒的邀請來宮前戲臺表演,時間可持續一兩個月。
輪渡海濱公園:演出者不少為周邊社區居民,在這唱戲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鼓浪嶼海天堂構:專業演員表演南音。南音堪稱最慢的戲曲唱法,幾個字的一句話可唱到數分鐘。另有木偶藝術館,可欣賞傳統手法制作的戲偶工藝。
中山路:小走馬路舞臺等處常有南音、歌仔戲、答嘴鼓表演,中山路本身亦是閩臺風情的老街。
荷音軒:文化藝術中心好清香里的一家閩南文化主題餐廳,來自泉州等地的南音表演者為食客演出。
蓮花二村:崇仙宮有一個戲臺,氣氛很足,且表演頻繁,演出前一般會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