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攝時間:1971年
賈巴爾
往往都是事情改變人,人改變不了事情。
想改變的時候通常很難,決心和環境是兩碼事。悲哀的是,往往人們不想改變的時候卻要被推著走,賈巴爾就是其中之一。他這樣告訴所有人:“我是所有壞蛋里面最壞的一個。”
好吧,提及這個人的時候,歷史勢必要被牽扯出來。數字化賈巴爾的20載籃球生涯會更權威,因為你永遠無法跳過這些數字:38387分,17440個籃板,3189個蓋帽,55.9%的投籃命中率,1560場比賽,連續787場得分達到兩位數,六次獲得NBA總冠軍,六次獲得NBA常規賽MVP,兩次獲得總決褰MVP,15次入選NBA最佳陣容……
問題是,賈巴爾作為賽場軸心,卻在人性的角落被冷落起來。作為歷史上品杰出的中鋒,即便他讓勾手變成了最具美感的武器,也不能因此更招人喜歡。有的時候,他就像一個獨善其身的老人,讓人難以接近。他喜歡刻意躲避公眾和球迷,從來不會輕易和新聞媒體達成一致,他對《體育新聞》說:“我是所有壞蛋里面最壞的一個。”他曾作為密爾沃基上世紀70年代城市文化的代表人物出現在公眾面前,卻最終因為宗教信仰而通告密爾沃基走人,“我只是一個雇傭兵,我履行我的職責,他們請我來打球,我就認真打球。但這個城市不是我的根,和我沒什么共同點。”他留給那座城市最冰冷的轉身。
人們嘗試著重新定位賈巴爾。孤僻?高傲?孤芳自賞?最怪異最不值得尊重的偉大中鋒?1968年,他甚至為了反對美國社會對黑人的種族歧視,而拒絕參加奧運會美國男子籃球隊。
很多事情都出人意料。1971年,賈巴爾第一次獲得MVP稱號之后,宣布更改自己的宗教信仰,并將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現在的卡里姆·阿卜杜·賈巴爾——意為“強大的英雄”。雖然他在場上依然無所不能,但在生活中舉步維艱,沒有朋友,沒有太多的擁躉。
1983年,賈巴爾的人生發生了改變。當年一月,賈巴爾位于洛杉磯的豪宅因大火而付之一炬。這座占地2200平方米、總價值250萬美元的建筑一夜之間變成廢墟。大火燒毀了賈巴爾珍藏的3000多張爵士樂唱片和無數籃球紀念品,而保險公司只賠付了賈巴爾150萬美元。
此時全國各地的球迷給了賈巴爾很大的支持,他們寄來了很多信件,包括一些賈巴爾收藏的CD。這些舉動讓賈巴爾徹底改變,最后敞開了心扉,“專業運動員的生活會讓你成熟,但不幸的是,你的生活圈子也會很狹窄。你要學會和人交流,不把自己局限在一個小的圈子里。”
拍攝時間:不祥
威爾特·張伯倫
你什么時候可以像張伯倫那樣無所顧忌地展示自己,悠然自得?即便“大帥”在63歲就香消玉殞,依然將自己的人生編排得井然有序。在很多人看來,張伯倫是孤獨的,在他去世的時候,那“兩萬多女人”和一系列紀錄變成了“死不帶去”。然而,作為一個人生的導演,張伯倫卻在身體力行地告誡所有人,生命苦短,且行且樂且珍惜。
張伯倫是最先開啟大嘴生活的男人,比羅德曼更率先成為一個生活的體驗者,比蘭比爾更先成為一個壞蛋,比巴克利更先成為一個敢說敢做的人。他領先的不僅僅是那個時代的籃球技術,還有更多更先進的生活理念。在如今看來,張伯倫的生活簡直就是絢麗多姿的:差點兒和阿里打拳,100米和400米的速度堪比國家隊員,跳高跳遠,玩女人,表演……好吧,我們并不提倡不健康的生活,但是你不得不承認,張伯倫首先是一個懂得生活的人,其次才是一個天才。
這樣的形容是對生活的一種尊重。生活和天賦哪個更重要?這個世界太大,有天賦的人太多,但是真正喜歡用天賦和能力鍛造生活的人卻沒有幾個。這就是為什么一些人在服務社會,一些人在服務個人,一些人則屬于服務的鏈接。生活本身也許并不需要天賦來填滿,而是用努力來實現。我們服務于生活,生活也服務干我們,關鍵是我們知道自己是什么人,想要有什么樣的生活,該付出什么樣的努力。絕大多數人認為張伯倫走得過于孤獨,然而張伯倫卻是真正熱愛生活的人。他去體會,去嘗試,去了解,去感受。
很長一段時間,我們處于一種自信的狀態中,相信生命很長。然而當自己感懷世事的時候,卻在第一時間發現青春早就已經褶皺得不成樣子,后悔則變成了最可恥的事情。且行且樂且珍惜,健康的生活態度給予我們完美的生活。
拍攝時間:1997年
特雷西·麥克格雷迪
不知道是巧合還是命運,麥迪的幕布竟然是一席粉紅的女氣,有些嫵媚,有些動人,卻也有些不合時宜。此時的麥迪還剛猛無比,卻最終倒在命運的腳下,曖昧地被pK出歷史的舞臺。好彩頭是迷信,但回過頭來想一想,有些東西,還是繞開的好。
百無禁忌是新年對所有人的祝福,這樣的祝福在年關顯得尤為重要。全世界都處于一種科學進步的狀態,卻依然有很多事情不能解釋,特別是關于2012年的災難。
實際上,非自然的東西可能存在,畢竟世界這么大,例如氣場這樣的東西,能成就一個人的品質和層次。麥迪在進入NBA之后,每一年都有親人朋友過世。確實陰郁得讓人不寒而栗。即便是我們這樣的旁觀者,也能看到淚眼婆娑。更不用說麥迪這樣的當事者了。給予麥迪足夠理解的同時,卻也要讓自己有所警醒。不該碰觸的事情,還是不碰的好。畢竟不了解,就存在風險。
迷信是每個時代都無法繞開的雷池,我們趟著走也好。跳著走也罷,都難免有遇見的一天。然而,主觀意識和科學發展畢竟占據著主導地位,我們關注旁門左道的原因,一定是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舉步維艱。我們不做倡導,也不做定位,只為了所有人能健康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