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高校畢業生就業成為社會關注的問題,政府和有關各方采取了許多措施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各種原因,高校畢業生就業還面臨著不少困難。通過分析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一些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結合各地的實踐經驗,筆者認為,要進一步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率,應該從提高就業信息的有效性、提高就業素質的匹配性和提高就業觀念的務實性等方面下功夫。
一、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的有效性
就業信息包括用人單位的招聘信息和高校畢業生的求職信息,是高校畢業生實現就業的必要條件。如果就業信息缺乏有效性,例如,就業信息不充分、信息質量無保證、信息交流不順暢等,就會影響高校畢業生與工作崗位之間的配置,從而產生摩擦性失業。所謂摩擦性失業是由于勞動力缺乏流動性,信息交流不完全以及市場組織不健全所造成的失業。要減少這種現象的產生,就要努力提高就業信息的有效性。
1、豐富信息的數量。就業信息的數量越豐富,用人單位和高校畢業生可選擇的余地就越大,就業的可能性就越高。因此,一方面,應通過各種渠道盡可能多地搜集相關的就業信息。另一方面,各地的人力資源公共服務機構應建立起覆蓋全區的高校畢業生就業網絡大平臺,將各高校畢業生的個人信息匯集到這個平臺上。同時,各用人單位招聘高校畢業生的信息也都在這個平臺上發布。這樣,有利于提高匹配效率和降低搜尋成本。
2、 提高信息的質量。一是要全面,包括用人單位的招聘信息和高校畢業生的求職信息,信息要素應齊全,即對方想要了解的信息都能得到滿足;二是要準確,即信息的內容真實、清晰;三是要及時,即信息的發布和更新要及時,確保在時效期內;四是要作必要的整理和分類,以便搜尋和匹配。
3、 增強信息交流的效果。首先,信息的交流要快捷和通暢,保證用人單位和高校畢業生都能獲得充分的信息。要選擇好信息交流的渠道和方式,同時,要加強信息交流的基礎設施建設。其次,要提高信息的匹配性,讓信息搜尋者能夠獲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特別是人力資源服務網站,應努力增強搜索引擎功能。要根據人力資源服務網站搜索信息的要求和特點來設計搜索引擎,并不斷改進和優化,使之具有強大的功能,確保能根據信息的要素搜索或過濾出搜尋者所需要的人才或職位的信息,獲得信息交流的預期效果。
二、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素質的匹配性
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如:高等教育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辦學模式和教育形式比較單一;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不重視;學生沒有制定符合自身實際的職業生涯規劃等等。這些問題導致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素質與就業崗位素質要求不匹配,造成教育發展滯后型的結構性失業,即由于教育體制落后、教育結構不合理導致勞動者素質不能及時得到提高或勞動者學非所用使勞動力供給結構滿足不了需求結構的要求而引起的失業。因此,應著力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素質與就業崗位素質的匹配性。
1、掌握就業素質要求。現在許多用人單位在招聘高校畢業生時,已不僅僅關注其專業基礎知識,而是同時看重思想道德修養、解決問題能力、敬業精神、團隊合作精神、溝通能力等多種素質。有的用人單位和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根據勝任素質的理念,建立了各種職位的勝任素質模型,以此作為甄選求職者的標準。高校和大學生要適應這種就業形勢的變化,通過開設就業講座、就業咨詢、請用人單位入校宣講、讓學生到用人單位實習等多種方式,使學生了解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通用性素質要求,并注意掌握自己畢業后可能從事的職業的專用性素質要求。在這方面,可以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高校與用人單位及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合作,對大學生未來從事的職業進行素質要求分析,建立就業素質模型,作為大學生提升素質的目標。
另一方面,大學生要確定好自己的職業定位和提升計劃。首先做好自我評價,包括自己的興趣、特長、性格、學識、技能、智商、情商、思維方式等;其次進行職業因素分析,分析職業的各種因素,包括各類職業內容、特點、素質要求等;第三是根據個人評價與職業因素分析結果,選擇確定未來的職業;第四是根據未來職業的素質要求,結合自身在應對未來職業要求方面的優勢和劣勢,制定提升就業素質計劃。
2、提升就業素質水平。大學生明確了自己的提升就業素質計劃,就要根據計劃通過多種途徑來提升自己。如: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各種條件來充實自己;積極參加有意義的課外活動;主動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多爭取和創造機會到企業或其他單位實習;有選擇地參加相關的培訓或講座等等。總之,要有目標、有計劃地提升自己的就業素質水平,使之與用人單位的職位要求相匹配,以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
三、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觀念的務實性
目前,一些高校畢業生就業觀念不正確,主要表現在:不能客觀認識自我,定位過高;不能清醒地判斷就業環境,盲目樂觀。因此,選擇地區只考慮大城市、發達地區,不考慮小城市、欠發達地區;選擇單位只考慮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大企業,不考慮中小企業、基層單位;選擇崗位只考慮薪酬待遇,不考慮職業發展等等。這就導致就業門路狹窄,就業困難,很有可能造成就業觀念滯后性的結構性失業。
因此,要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觀念的務實性。
1、正確認識自我優劣。要客觀分析自己的就業條件,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分析: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具備的就業素質、可使用的資源等等。通過分析認識自己在人力資源市場競爭中的優勢和劣勢。
2、正確認識就業環境。要正確認識就業環境,首先要分析人力資源市場的總體供求狀況。目前,我國的人力資源供大于求的狀況沒有改變,就業問題仍是我國在較長時期內需要解決的難題。其次,要分析高校畢業生這一群體的就業狀況。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信息,2010年高校畢業生為631萬人,就業率達90.7%,這就意味著有近60萬應屆高校畢業生去年沒有就業。今年預計高校畢業生為660萬人,加上往年畢業尚未就業的150萬人,總共超過800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仍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況。第三,要分析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去向。近兩年來,高校畢業生到各類非國有企業以及靈活就業的占比約70%;到國有企業的占比約10%;到事業單位的占比約10%,其中約60%是到縣以下事業單位,主要是中小學和醫療衛生單位;到黨政機關的占比約1%,自主創業的占比約0.5%。可見,非國有企業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主渠道。第四,要分析有意向就業的具體職業的高校畢業生供求狀況。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對高校畢業生群體以及個體的就業環境有較為清晰的認識,并且可以判斷出其中的機會和挑戰。
3、建立正確的就業觀念。通過對自身和環境的分析,了解自身的優勢和劣勢,結合就業環境的機會和挑戰,就可以確定符合實際的就業目標,制定適合的就業策略,建立正確的就業觀念。
綜上,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的有效性,解決就業信息交流的效果問題;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素質的匹配性,解決高校畢業生適銷對路問題;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觀念的務實性,解決妨礙就業的思想問題。這三項對策得到實施,必然會促進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為更多的高校畢業生創造成功就業的機會。
(作者單位:中國廣西人才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