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隨著幾聲“哇哇”的啼哭聲,她出生在著名的英國劍橋大學校園。51歲得女的父親將她視為掌上明珠。
不料天有不測風云,年僅2歲的她竟然得了一種惡性腫瘤——神經膠質瘤,危及生命。經過18個月的痛苦化療,她總算保住性命,但視神經受到嚴重損害,完全失去了視覺。幸運的是,當時她根本不知道痛苦是什么滋味。
因為父母的悉心照料,小小年紀的她自信地成長起來。她酷愛學習,將學習當作一種游戲。4歲時,父母為她請了一位盲文老師。每次學習,她都要將老師講解的內容用磁帶錄下來,然后一字一句用小針孔扎出凹凸不平的盲文筆記,然后用手一遍又一遍地練習。盲文老師特別喜歡她,每次總會對勤奮的她豎起大拇指,不停地說:“Good!Good!”
然而,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她的父母開始變得有些焦慮不安。因為,孩子終歸要融入校園這個集體。最終,她的父母還是痛下決心,將她送進了當地最好的學校。
一星期后,父母去看望女兒,天性敏感的她硬是拽著父母的衣角,哭著要回家。原來班上一個調皮的小男孩經常嘲笑她:“你雖然很聰明,但你雙目失明,永遠無法看到這個精彩的世界。”
待她情緒冷靜后,父母知道告訴她真相的時刻已經來臨,便將她帶到校園一角,認真地說道:“你確實跟其他小伙伴不一樣,我們也曾經替你感到惋惜!可是,寶貝,至少你已經跨越了鬼門關,因此,你的生命顯得尤為可貴,你的人生也最有意義!哪來的不精彩呢?”
“我要挑戰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戰勝了自己,就不怕他們嘲笑了!”乖巧的她用力地點點頭。看著懂事的女兒,父母備感欣慰,雙眼早已浸滿了淚花。
自此,她更加努力地學習。僅僅兩年后,她就可以用盲文流利地閱讀和寫作。6歲那年,她突發奇想告訴媽媽,自己想學一門外語。為了使女兒不經受太多委屈,母親建議她學漢語,因為母親明白,那是一門非常難學的語言,她一旦難以堅持,就會主動放棄。
在學習的過程中,她體會到了學習漢語的難度,漢語光拼出字母可不夠,還有四個聲調,聲調變了,意思就完全不一樣了。可這并沒有消磨她學習漢語的熱情,面對挑戰,她只是將它看成一個“游戲的升級版”。她每天都會帶著耳機聽中文磁帶,一聽就是幾個小時。課間休息時間,她總會主動邀請老師進行面對面的交談。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她的中文成績比其他健康的同學還要優秀。
正是憑著這種“挑戰自己”的勁頭,此時的她已經熟練掌握了法語、西班牙語等幾國語言。目前,正開始準備沖刺新的語言領域——阿拉伯語、德語和俄語。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1年4月,歐盟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召開會議。歐盟成員國的代表匯聚一堂,西裝革履的人們說著五花八門的語言。此時,一個年僅10歲的小女孩,坐在半圓形會場的一角,戴著專業頭戴式耳機,一邊傾聽耳機里代表的發言,一邊準確無誤地作著同聲傳譯。這個小女孩就是改寫了歐洲議會歷史的亞莉克希亞·索洛尼。因為歐洲議會規定:走進半圓形會場小屋的人年齡不得小于14歲。
改寫歷史后的亞莉克希亞·索洛尼總會贏得記者們的青睞。當被問及她的未來時,她總會面露紅暈,自信地說:“我的未來就是不斷挑戰自己,成為一名高級口譯員。”
是的,成功就是在最困難的時候挑戰自己,頂住外來的壓力,成就自己。生活中的我們如果具備這種信念并付諸實踐,生命之路定會更加美麗絢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