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介紹:
楊某于2006年4月26日入職某公司,雙方最后一次簽訂的勞動合同期限為201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后該公司因淘汰落后產能停產歇業,自2010年8月起不再安排楊某工作。2010年11月4日,公司與楊某簽訂了《解除勞動合同協議書》,協議約定:雙方協商一致即日解除勞動合同;本著相互理解的原則,公司給予楊某一次性經濟補償金3057.9元;公司支付一次性經濟補償金后,雙方不再有任何拖欠與糾紛。公司于當日按協議約定支付了楊某解除勞動合同一次性經濟補償金3057.9元。2010年11月25日,楊某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主張該協議無效,要求公司支付其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差額2038元和2010年9月、10月的工資2038元。某公司則主張雙方已經協商一致簽訂了解除勞動合同協議,且公司按協議約定及時履行兌現,楊某的仲裁請求不成立。最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駁回了楊某的仲裁請求。
[爭議焦點:]
楊某與某公司簽訂的解除勞動合同協議的效力應如何認定?
[案例分析]
2010年9月14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第十條規定,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就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辦理相關手續、支付工資報酬、加班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等達成的協議,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且不存在欺詐、脅迫或者乘人之危情形的,應當認定有效。本案中,楊某與公司于2010年11月4日協商一致就解除勞動合同涉及雙方勞動關系存續期間的勞動權利義務達成協議。楊某未提交充分有效的證據證明其是在違背真實意思,受欺詐、受脅迫或者趁人之危的情況下達成的協議。該協議未違反法律法規的禁止性規定,合法有效,受法律保護,對雙方當事人具有約束力,雙方均應遵守。楊某與某公司已根據協議約定解除了勞動合同,且公司按協議約定及時履行兌現,即雙方勞動關系存續期間的勞動權利義務已經結清,楊某再次要求某公司支付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差額和2010年9月、10月工資的仲裁請求均不成立,故仲裁委不予支持。
[啟示與思考:]
勞動爭議的解決途徑應該是多元化的,當事人之間協商解決是重要途徑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就當事人通過協商方式自行和解作出規定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當事人通過互相協商達成協議的方式解決勞動爭議具有快速、及時和履行迅速的特點,能有效化解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之間的糾紛,客觀上也能避免因過分依賴訴訟途徑解決糾紛而導致司法資源的緊張。
實踐中,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通過互相協商達成協議的方式解決勞動爭議時應當遵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第十條的規定,同時要注意收集、留存好協議等相關證據。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勞動爭議仲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