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衰是春秋時晉國大夫,以其性情溫和,備受歡迎,被當時的晉人譽為“冬日之日”,他為何有此美名呢?
首先,趙衰富有政治視野和智慧。趙衰跟隨重耳在外逃亡19年才得以返回晉國,晉文公重耳所以能順利返回并成為霸主,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趙衰的計策。當秦穆公想把女兒懷嬴嫁給重耳時,重耳考慮到她曾是侄兒子圉的原配,心里很糾結。趙衰知道后,馬上勸說重耳:“據說穆公很愛這個女兒,你不娶她,就不能討得其歡心,得不到其歡心,就不可能得到其幫助,得不到其幫助,復國就無望了。再說成大事者不拘小節。”聽了趙衰精辟的分析,重耳答應了秦穆公,作為回報,秦穆公也盡力支持重耳復國。趙衰的政治視野和智慧也體現在他任人唯賢,為國薦才上。重耳擴建三軍之后,想選拔元帥,征求他的意見,他說:“擔任元帥的,有勇不如有智,有智不如有學。智勇者很多,但只有最有學問。民生以德義為本,軍事以民為本。有德義者,才能愛民。能愛民,才能用兵。” 為帥后,訓練軍隊,并安排了戰勝楚國的戰略部署。郤榖不久病逝,后來重耳在城濮之戰中察看軍容,見將士用命,進退有節,感嘆地說:“這是郤榖的遺教啊!”三軍定為帥后,晉文公欲任他為下軍大將,趙衰推辭:“我不如先軫多謀。” 于是重耳重用先軫。先軫繼任元帥后,指揮了城濮之戰、殽之戰和后來的對翟之戰,他以謀制敵,取得一系列重大勝利。
其次,趙衰寬厚仁義,胸懷寬廣。他做人的原則是:“欲人愛己,必先愛人;欲人從己,必先從人。”趙衰跟隨重耳逃難經過衛國時,大家饑腸轆轆,他寧可忍饑,也不背君食饗,重耳因此把壺漿賜與他,但他卻加水與眾人共飲,大家感激涕零。當晉文公重耳在平息了呂省等人的政變后,欲大殺其黨羽,以清除殘余勢力,趙衰知道后立刻勸諫:“惠公和懷公就是因為刻薄殘暴才喪失人心,您應該比其更寬容。”接著,趙衰建議頒布大赦令。晉文公從諫,經過一番努力,晉國人心歸順,政局穩定。
最后,趙衰正直謙虛,淡泊名利。雖然他跟隨晉文公流亡多年,并頗受倚重,但他從來不爭權奪利,居功自傲,而是積極地支持晚輩們的工作。城濮之戰中,他聽從元帥先軫的調遣,戰后以司馬的身份斬殺了抗命不從的大將祁瞞,并號令全軍:“今后如有違背元帥之命者,如此!”他的言行極大地維護了元帥的威信,從而維護了軍紀的威嚴。
由此可見,趙衰以其遠見卓識、恢弘度量、正直人格提高了晉國君臣的視野、胸懷和素質,緩和了晉國內外關系,夯實了晉國稱霸的根基。因此,他實至名歸地被晉國人稱為“冬日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