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們正處于社會分層日趨多元、利益矛盾愈加復雜、社會整合和社會控制任務日益繁重、社會公共產品相對短缺的背景下,以創新求和諧,積極創建社會和諧的新體制已顯得尤其重要。
一、創新社會管理是科學發展觀在治國理政理論上的新思考、新探索和新發展
社會管理理論是科學發展觀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內容,與時俱進創新并自覺踐行社會管理理論是各級黨委政府必備的基本功。社會管理系統性強、涉及面廣、操作難度大,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準確掌握其目標體系、方針原則、方法要求,進一步創新社會管理機制體制,豐富社會管理內涵,改善社會管理環境,改進管理模式方法,是檢驗我們領導干部統籌兼顧、把控大局、協調發展、狠抓落實的能力與作風的重要標準。黨中央、國務院敏銳發覺社會管理中存在的諸多弊端,適時提出要創新社會管理,正是切中了矛盾要害,扭住了問題關鍵,必將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一定要從政治高度來看待創新社會管理對夯實黨的執政基礎、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極端重要性,自覺增強創新社會管理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二、創新社會管理貴在重民生,謀在順民意,成在解民憂
社會管理體制的改革是一項綜合的龐大的創新工程,需要經過堅持不懈而富有智慧的探索。我認為貴在重民生,謀在順民意,成在解民憂。
貴在重民生,就是要堅持把改善民生與促進發展擺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主要體現在黨和政府的執政理念上,扎根在廣大黨員干部的心坎中,反映在為民謀利的行動上。就是要把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民生發展大計上。黨中央明確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四個著力點: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理順分配關系和發展社會事業,這些民生大計也是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和創新原著力點,要優先解決廣大群眾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謀在順民意,就是我們在謀劃社會發展、各項事業等“高層設計”中,要時刻以民聲、民意為基礎和方向標,著眼人民群眾現實和長遠需求,順應時代發展、人民群眾意愿需要,相信群眾的首創精神和群眾智慧。社會管理的第一要義和首要前提是立足公平正義、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提高人民普遍的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是良好社會管理的最高追求。順民意,就要廣泛征求群眾意見,聽取群眾的利益訴求,把決策部署考慮更周全些,把困難問題想得更嚴重些;就要統籌兼顧,照顧各方,協調一致;就要實現社會管理的科學化,建立健全重大決策聽證、質詢、公示、論證以及責任追究等制度,公平管理,科學決策,切實把群眾想辦、愿辦的事情辦好,集中力量把一些難事辦成。成在解民憂,就是要在解決群眾具體困難、憂愁中使實勁、見實效,把主要精力、全部心思都用在為民辦實事上,用在主動聯系、溝通群眾感情上,下力氣解決群眾反映敏感、解決難度大的熱點難點問題,以誠摯之心、真誠之舉贏得百姓實心實意的滿意度,以實際成效取信于民。
三、人社部門應高舉民生大旗在為民解憂、創新社會管理上竭盡全力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肩負著社會保障和機關事業單位公職人員管理的繁重民生任務,是社會矛盾、社會焦點、社會敏感問題相對聚集的部門,既要確保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領域社會公平正義,又要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既要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又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社會價值需求和現實物質追求。在創新社會管理中,我們要把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扶持創業就業、調整收入分配、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等重點難點問題列入社會管理創新范疇,在不斷發展中適應創新社會管理的形勢任務需要;要下移工作重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把工作視野、觸角延伸至村屯社所,工作落實到每家每戶,政策信息公布到社區村所;要在規范收入分配秩序、著力推行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不斷提高勞動者收入水平上做文章,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不斷提高群眾生活水平;要堅持把就業放在民生之本位置,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千方百計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在大學生市場就業、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困難群體援助就業、以創業帶動就業上求突破,以低登記失業率為和諧社會提供安全保障;要切實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確保城鄉居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困有所助,實現社會保障范圍由廣覆蓋向全覆蓋轉變,保障水平由低層次向高層次轉變,提高各項待遇發放水平,使人民群眾真正享受到改革的成果,使百姓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一點一滴增加群眾的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
(作者系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