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武宣縣把統籌解決城鄉勞動力就業放在全縣工作的突出位置,采取強有力措施,全力破解就業難題,全面完成了勞務經濟和就業再就業的各項目標任務。
一、加強組織領導
武宣縣黨委、政府將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作為一項中心工作進行部署,明確各部門和各鄉鎮“一把手”為就業再就業工作的主要負責人,把就業再就業工作目標任務分解到各鄉鎮。各鄉鎮人民政府每年均與縣人民政府簽訂責任狀,把就業再就業工作列入績效考評的重要內容。同時,經縣人民政府常務會議研究,決定將自治區下達就業專項資金的5%作為該統籌城鄉就業
打造全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示范縣縣就業工作經費,爭取了工作主動性,確保了工作正常開展。
二、建立就業再就業長效機制
一是加強部門協作,發揮部門職能作用,形成關心、支持就業再就業工作的局面。該縣定期組織召開農民工工作聯席會議,及時通報工作情況,總結工作經驗,提出工作思路,有效調動部門的工作積級性。二是建立縣鄉村三級工作網絡。在現有的勞動保障平臺基礎上,經村委、社區推薦、個人自薦,由鄉鎮黨委政府審核把關,每村聘請了兩名勞動保障協管員,并將其納入勞動保障部門管理,同時將新農村建設指導員納入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人員管理體系,形成銜接密切、工作高效的縣鄉村三級就業工作體系。
三、認真落實就業政策,進一步擴大就業,實現穩定就業
武宣縣立足于服務對象的不同需求,采取職業技能培訓、就業創業政策咨詢、就業扶持、創業扶持等不同方式對城鄉富余勞動力、大中專畢業生、返鄉農民工、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等群體實施就業創業援助。
(一)整合培訓資金和培訓師資,建立就業創業技能培訓基地。自2007年以來,武宣縣全面實施“能力促進就業計劃”,整合全縣培訓資源,充分利用縣委黨校、鄉鎮黨校、縣職校和縣就業訓練中心、企業等培訓基地,根據農村勞動力特點和市場需求,免費提供技能培訓;同時將培訓基地開設到村屯,并根據情況靈活利用白天和晚上的時間進行培訓,增強了培訓效果。截至2010年底,全縣共建立技能培訓學校7所,創建培訓基地17個、實習基地5個,近3年來共舉辦職業技能培訓班300多期,培訓人數2萬多人,提高了該縣勞動力的整體素質,增加了他們的就業機會。
(二)培育“武宣電子設備裝接工”、“武宣縫紉工”兩大勞務品牌,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自2008年以來,武宣縣將培訓勞務品牌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不斷完善縣鄉村屯四級培訓基地,向區內外用人單位輸送了大批的優秀技術人才,“武宣電子設備裝接工”和“武宣縫紉工”逐漸走俏市場。該縣將培訓勞務品牌作為打造武宣人才品牌的重要手段,以“武宣縫紉工”、“武宣電子設備裝接工”為龍頭的“技崗對接”的訂單式培訓輸出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08年以來,共開展職業技能培訓20203人,轉移就業17173人,許多員工成為東莞冠元燈飾制品有限公司、珠海格力、深圳富士康等知名企業的技術骨干,帶動了該縣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截至2010年底,該縣外出務工人員近10萬人,勞務經濟收入6億多元。2010年10月,武宣縣被評為“全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示范縣”。
(三)實施就業創業政策咨詢、實施就業扶持、實施創業扶持和開展就業創業跟蹤服務。1、提供就業創業政策咨詢。廣泛收集用工信息,提供就業政策咨詢服務。利用每年春節期間外出務工人員返鄉人數多的時機開展就業援助“春風行動”、舉辦企業用工招聘會,為廣大農村勞動力搭建就業平臺,開展就業援助服務。2007年以來,該縣共舉辦各種企業用工現場招聘會23場,其中大型現場招聘會3場,共計進場求職40000多人,提供就業政策咨詢30000多人,達成意向12000多人,當場簽訂用工協議8600多人。2、提供就業扶持。一是為返鄉農民工、計生戶特別是獨生子女戶、雙女結扎戶安排公益性崗位,全方位多角度促進農村計劃生育家庭就業,2010年為返鄉農民工、獨生子女戶、雙女結扎戶安排公益性崗位136個。二是建立就業基地,扶持用工企業,穩定企業用工,解決企業項目運作中的困難,促進項目提供就業崗位,鼓勵用工企業吸收農村勞動力就業,如日新百貨、華奇國際大酒店優先安排返鄉農民工、農村計劃生育戶就業;武宣縣錦興制衣廠、敏誠礦業有限公司為返鄉農民工、農村計劃生育家庭提供培訓和就業崗位,成為該縣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基地。三是輸送外出就業。該縣與廣東省高要市、鶴山市建立了長期的勞務合作關系,簽訂勞務協議,把培訓與就業有機結合,采取“培訓—輸出—成才—致富”和訂單培訓、定向培訓模式,先后推出計算機操作、服裝縫紉、家用電器產品維修、摩修、電子裝本、電工、中式烹調、餐飲服務等實用技能培訓,形成“市場引導培訓,培訓促進就業”的良性循環。僅2010年通過訂單培訓向區內外輸出農村勞動力3253人。3、實施創業扶持。鼓勵和支持外出務工人員、返鄉農民工、計劃生育家庭創業。根據他們的需求開展創業培訓,建立特色產業培訓基地。該縣注重整合社會資源,依托本地調整特色產業結構,建立食用菌、甘蔗、茶葉、哈蜜瓜、規模養殖等特色產業培訓基地,帶動周邊廣大農村群眾學科學、用科學、有技術,走科技致富路;同時抓好創業基地示范建設,通過創業帶動就業。4、實施就業創業跟蹤服務。通過村級農民工工會組織,制作了返鄉農民工、農村計劃生育家庭“連心卡”,對一些特困戶,縣、鄉鎮掛點領導和計生、勞動保障部門干部職工實施結對子幫扶,建立了返鄉農民工、計劃生育家庭就業創業跟蹤服務卡,結對子人員對幫扶對象定期回訪、交流,及時收集信息,提供跟蹤服務。
該縣就業再就業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還存在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單一,整體素質較低,且期望值過高,就業、擇業觀念不符合當代社會的要求等問題。企業“招工難”和勞動者“求職難”并存,結構性矛盾突出,仍是影響該縣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穩定就業局勢的一道難題。
四、下步工作意見和建議
(一)進一步強化組織領導。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加強政府引導,創新工作方法,真正實現勞務工作由“輸出型”向“開發型”轉變。緊緊抓住技能培訓,努力提高勞動者素質,積極爭取和籌措培訓資金,加大財政投入,完善培訓基地建設,組織開展多形式、多渠道的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
(二)組織開展企業用工培訓需求調查工作。根據該縣招商引資發展的需要,對該縣現有企業擴大再生產和新引進企業用工需求及培訓需求進行深入細致的摸底調查。要摸清底數,了解和掌握動態,并進行短期或中長期預測,為制訂職業技能培訓計劃和組織開展培訓工作提供參考依據。
(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堅持開展定單培訓或創業培訓。要將職業技能培訓與勞動力市場需求緊密銜接,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針對企業需求制訂全縣職業技能培訓工作指導意見,指導各培訓機構制訂具體的培訓計劃和實施方案。各培訓機構應根據市場需要組織開展企業定單委托培訓;要根據企業需要確定培訓專業和人數,為企業輸送符合需要的具有一技之長的合格員工,為該縣招商引資和經濟發展服務。要引導企業組織開展崗前培訓和在職培訓,鼓勵有條件的重點企業創辦職業技能培訓基地。
(四)要加大職業技能培訓投入。要重視和加大對職業技能培訓方面的投入,并建立多層次、多元化的投入機制。要將培訓工作所需資金列入財政預算,并積極爭取上級支持,逐年增加資金數額,科學設置培訓專業,加快建立專業理論水平高、專業技術過硬、專業種類多的師資隊伍。
(五)要充分開發利用勞動力資源,為該縣的招商引資工作和企業發展提供合格的技術工人。要了解和掌握該縣外出務工人員的基本情況和聯系方式,并通過開展宣傳工作和及時通過鄉鎮和外出務工人員所在家庭向他們提供企業招工信息,積極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就業、創業。同時,還應拓寬工作思路,加強與縣外培訓機構的聯系與合作,進一步擴大培訓規模和提高培訓質量,為該縣招商引資和經濟發展服務。
(六)統籌兼顧當地企業發展和農民工權益維護。不斷完善勞動關系三方協調機制,加大企業發展扶持力度,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不斷開發就業崗位,同時依法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七)鼓勵創業,帶動就業。大力引導外出務工能人返鄉創業,為他們提供方便、高效的服務,制定優惠政策,讓他們把學到的新技術、新觀念用于家鄉的經濟建設,促進該縣經濟建設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