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羅源縣慈善總會成立之后,許多病災戶紛至沓來,以為慈善總會就是第二民政局,只要上門求助,多多少少都會得到一些補助。一時間,慈善總會門庭若市。
兩難
在來訪的隊伍中,有慢性病患者,有重病者家屬,也有縣直機關、鄉鎮干部等領導為重病災戶來訪,還有本會人員的老鄉親友來訪,聽著他們的訴說實感“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對于這些不幸的家庭,我們深表同情,最初我們也曾兩百、三百,兩千、三千地救助過;也曾設想過制訂重病災戶的救助制度,按照不同類型、不同程度的病災,按不同的標準予以救助;無奈之下,同時也有礙于面子,我會的人員有時也曾自掏腰包兩百、三百的給予來訪鄉親捐助,然而實踐證明這些重病災戶不是兩百、三百,兩千、三千就能解決問題的,我們的工作也不能這樣做、募集到的善款也不允許這樣做。但是我們的宗旨是“扶危助急”,“助醫”是重要的救助項目之一,不予救助又不行,曾經有一名白血病患者家屬來訪,因不能如愿以償,居然又是寫控告信,又是打電話謾罵;也有人說,你們慈善總會連重病災都不救助,那還救助什么?對此,我們處于兩難的境地。
探索
2009年5月上旬,鳳山鎮南門村干部來訪,反映31歲的村居民楊某某因患尿毒癥四年之久,已花醫療費十幾萬元,目前已到換腎手術的關鍵時候,巨額手術費無從著落,特來求助;緊接著起步鎮蘭田村干部來訪,反映28歲的村民朱某某十年前在一所中專上學期間突然患病,最后導致臥床不起,雖花費十幾萬元,但病情始終未見好轉,現經福州總院診斷為強直性脊椎炎及股骨壞死癥,亟需實施髖關節換骨手術,方可站立行走。手術需醫療費用12萬元。如今其家一貧如洗,再也無法支付這項高額醫療費用,希望縣慈善總會能予以救助。要不要救助?如何救助?成為我會會務會議的中心議題。十幾萬元,對于一個貧困家庭來說,是一個天文數字;但對于剛剛成立不久的慈善總會,也不是一個小數目,會上大家各抒己見提出各種救助辦法,最后達成了共識:1.由村里廣泛發動全民募捐;2、聯系一些企業進行定向救助;3、在此基礎上,我會再酌情予以補助。4.情況特殊的,我們再向上級慈善總會報告,爭取上級慈善總會的幫助和支持。
我會有關領導深入村居走訪患者,召集村居兩委宣傳“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慈善理念和“人幫人,戶幫戶”的互助精神,傳達我會的救助意見,希望他們立足本村居,兩委、黨員帶頭募集善款。就這樣,救助重病患者的“繡球”,傳到了重病患者所在村居領導的手上。
南門居兩委發動居民百余人捐款15000元,我會聯系南門居企業家吳禎和捐款1萬元,患者所在的企業幫助4萬元,南門居擠出300元。
蘭田村兩委和老人會派人走街串巷,甚至外出到有關單位、企業募集。鄉親們你幾十、我幾百地湊起來了,就連自己身患重病的一位村民聽說后也捐了10元;蘭田紙廠、福州歐林石材等企業也都慷慨解囊,你一千,我二千地捐來了;縣佛教會聽到他們訴說,也送來了一萬元救助金。經我會聯系,羅源雙福電器商場、福州蘭源工藝品有限公司、福州海材食品有限公司先后捐款1萬元、6千元、3千元;福州市慈善總會接到我會的求助報告,聯系美國角聲基金會救助5萬多元人民幣。
通過鄉親幫一點,所在村居擠一點,聯系有關企業捐一點,為楊某某募集了7.3萬元,為朱某某募集了11.7萬元,在此基礎上,我會分別給予補助3千元。
在實踐中,一個救助重病災戶的機制逐漸形成:熱情接待來訪者——詳細介紹人幫人、戶幫戶,最后我們再補助的辦法——將募捐到的善款匯入我會戶頭,認真登記捐款人或單位名單,——我會研究一般給予1——3千元補助,特殊情況最多5千元。最后,我們將募集到的定向善款和捐款人或單位的名單連同我會的補助金,由我會、捐款單位、企業,及有關單位領導送到受助者家中。我們將這個機制叫做“定向善款和補助金救助重病災戶制度”,簡稱“救助重病災制度”。
這個制度的實施,得到了重病災特困戶的歡迎。松山鎮岐后四十來歲的村民黃某某患血癌,一家六口,上有年邁的雙親,下有年少的女和兒,妻子又體弱多病,家庭頂梁柱的病倒和20多萬元的醫療費,使這個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極度困境。經村兩委和松山中學的發動,募集到676人和一個單位定向善款14126元;飛竹鎮倉前村47歲的村民車某某幾年前曾患患子宮癌,進行過子宮切除手術,去年又發現直腸癌變,雪上加霜,本來還算小康的家庭,經這么一折騰,弄得負債累累,現在連醫藥費都無法籌措。經過村委會發動,募集到90個鄉親定向善款11900 元;羅源三中學生許某某一家5口,靠父親外出打工維持生活,2010年4月患急性頸段脊髓炎住院花費醫療費20多萬元。經該校發動,師生1962人募集定向善款34048元;對此,我們分別給予3000元的補助。
這個制度的實施,即使是有縣領導批示或是為其打電話的重病災戶,也都按照這個制度辦理。2009年底,一位縣分管領導打電話來,希望我會對一位患病多年的白血癥患者實施救助,我們將“救助重病災制度”向其匯報后,他表示理解和支持,于是他親自召開有有關單位參加的慈善救助協調會,發動群眾捐款,結果收到定向善款3萬元,最后我會補助5千元,合計3萬5千元。
這個制度的實施,使一般的病災戶不再直接來訪求助。一些病災戶登門求助,聽了救助制度的介紹后有的表示,這樣做很好,但回去后就沒有再來了;有的聽后,居然說,“這樣做太麻煩,算了!”主動撤回。而且領導批示、電話也大為減少,現在幾乎沒有了。這樣,無形中大大減輕了我們的壓力。
兩年來,實施“救助重病災制度”共救助重特大病災患者25人,發放救助金939329元。其中定向捐款860766元,本會補助金78034元,患者人均受益37573.16元。參加定向捐款有11個機關單位和村居、25個企業、3941人。這個制度的實施,社會普遍反映良好,達到了廣泛發動獻愛心,積少成多解困境,提高門檻減壓力的一舉三得之效果。
完善
在實踐中,我們發現有的患者家屬為了拿到進入這個機制的“入門券”,就先向親友借5、6千元,作為鄉親的定向善款,匯入我們戶頭,等拿到我們補助金后,再把借的錢還給親友;也有的患者家屬通過親友關系聯系到一些企業或企業家,進行數額較大的定向捐款,這樣,這些企業或企業家既顧及了私情又得到了慈善的榮譽;還有通過這種機制,募集到的定向善款超出了其醫療費用等等。
對此,我們已采取或正在采取一些措施予以完善,比如,凡發動群眾捐款的,必須要貼出“捐款倡議書”;募集到的定向善款,必須張榜公布;必要時我們還要下去核實。對于數額較大的定向善款,規定按百分比提取統籌,并且按照病情分期撥付等等。
此外,我們還與縣紅十字會聯系,幫助重病患者爭取獲得“福建省紅十字城鄉困難居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基金”的救助。
盡管如此,作為一種新制度、新機制,它仍然不可能一下子就很完美,還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補充完善。
感想
在探索“救助重病災制度”的實踐中,我們感觸良多,主要有三點:
一. 慈善工作必須變被動為主動。作為慈善工作者,必須認識到慈善事業是崇高的事業,同時也必須清醒認識到它只是社會保障體系的一個補充,不能大包大攬。所以對于一味要求慈善救助的人,我們則明確告訴他們,我們的善款是成千上萬愛心人以及許許多多愛心單位、企業、村居捐獻募集來的,希望求助者所在的單位、村居也應當廣泛發動群眾,人幫人,戶幫戶,在此條件下,我們再幫助。
二.慈善事業必須人人參與。《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推動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實踐中,我們深深感到要使“我為人人”的思想化為人們自覺自愿的行動,成為大家堅定不移、樂此不疲的人生追求,需要我們慈善工作者的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地開展宣傳工作,也只有廣泛宣傳這個慈善理念,才能使慈善成為人人有責、人人關心、人人自愿參與的事業。
三. 做好事、做善事要精益求精。“救助重病災制度”的實施,還向我們啟示了一個道理:做好事、做善事要精益求精,要選好項目,要幫準對象,否則也會變成壞事。為何一些公益慈善的捐贈不僅沒有解決貧困問題,反而使貧困問題更常態化,為什么我們當初救助一些人后,會引發許多人前來求助?這是因為人們習慣了被救助,不愿意通過自己的自力更生來改變。這是西方一百多年前出現的問題,現在似乎也在我們這里出現。所以我們必須把善事做好,把好事做實,切不可愈扶愈貧,愈助愈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