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的生存與發展都需要適應客觀環境變化,適應形勢發展,不會永遠停留在一個水平上,需要不斷改革創新。這是事物生存與發展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
現代慈善在我國尚屬新生事物,毫無疑問它與其他事物一樣尤其需要樹立改革創新的意識和理念。我們只有充分認識改革創新的必要性、重要性,才能增強在實踐中堅持創新的自覺性。
要堅持理論創新。如何對待慈善理論,當前有兩種值得注意的傾向。一是以虛無主義態度對待慈善理論。持這一觀點的人認為慈善只是募些款物救助那些困難群體或個人的純粹事務,無理論可言。說一千道一萬,沒有款物什么事也辦不成。固然,慈善需要強大的物質基礎做后盾,但因此而否定慈善理論的作用卻是錯誤的。因為這一認識既不利于慈善事業沿著科學健康的正確方向發展,也不利于調動捐贈者和慈善機構人員的主動性、積極性,更無益于慈善文化的建樹和普及。實踐證明,認識和理解了的東西,人們在行動上才會更加主動、自覺。很難想象失去正確的理論引導,人們在實踐中會順利地達到成功的彼岸。從當前慈善事業發展的現狀看,諸如慈善事業在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中如何發揮重要補充作用?政府在慈善事業中處于何種角色如何發揮作用?慈善自身的運行規律怎樣?何種體制、方式和政策更適合中國本土慈善?等等。都迫切需要作出理論上的回答。二是不顧中國的國情、社情和文化傳統,盲目地生搬硬套外國的理論與模式。現代慈善在歐美一些國家發展較早而且也積累了一些寶貴的經驗,其中有許多科學的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理念值得我們學習借鑒。我們不排斥任何先進的東西,但我們不贊成的是言必稱外國,全盤生搬硬套的“拿來主義”。以教條和浮躁的心態對待中國剛剛興起的慈善事業,什么“慈善組織需與政府切割脫鉤論”、“公募組織阻礙慈善發展論”、“中國企業家為富不仁論”等等,在客觀上誤導了民眾,使人們對慈善的認識產生了迷盲。
理論創新如今顯得格外迫切和重要。當然,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慈善理論的創立與創新絕不是單憑幾個學者靠頭腦想象和杜撰出來的,它必須也只能源于實踐的積累和升華。依筆者所見,它至少應當堅持以下一些原則,即:有利于借鑒消化外國的經驗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慈善;有利于惠澤民生成為社會保障的重要補充;有利于創造文明寬松的社會環境促進社會和諧;有利于培植樹立全民慈善意識,普及慈善文化。
要堅持體制、制度創新。短短十幾年的時間里,現代慈善從無到有在中國有了長足發展和進步。經歷了幾次大的自然災難的考驗和檢驗,充分證明:中國民間的慈善資源潛力巨大,中國人民的慈善熱情不可漠視和低估,中國公募和非公募組織具有很強的組織力、動員力和公信力。任何人否定這樣一個基本事實都是不客觀不公正的。但我們并不應因此而掩飾它的不足和缺失。全國上千家慈善機構體制各異,發展很不平衡,表現良莠并存。有的建制、制度規范,隊伍專業精干責任心強,組織力、動員力、公信力凸顯,成績突出;有的趕時髦掛牌子,人員不整,信心不足,干事不多;有的不講政策缺乏公開透明,甚至存在個別腐敗現象。這里既有體制問題,也有制度和人員調配及待遇問題。從著眼慈善事業持續發展考慮,體制、制度的改革和創新勢在必行。
從宏觀方面講,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公募組織和非公募組織并存發展的格局不會改變。但應當引入“慈善市場”準入和退出的競爭機制。
對公募組織也要改變一種思維觀念,不能因為它姓“公”就一定要走國家編制、國家撥款、國家任命干部的老路,甚至把它視同為政府的一個職能部門。這不但容易失去慈善所固有的民間屬性,對長遠發展也不利。問題是現實中存在兩種障礙:一是心理障礙。在一些慈善工作者的眼里看來,如果失去公務員的身份去慈善社團或基金會,社會地位將受到影響。其機構如果沒有政府編制和政府職級,勸募沒人理,說話沒人聽。涉及相關部門參與慈善,特別是媒體,其公權力在政府,一沒錢二沒權的社團往往無能為力。二是物質保障和待遇障礙。公募組織因無國家撥款,收入來源不但敏感且極不穩定,員工普遍待遇偏低,相關政策宣傳不到位,捐贈者對慈善成本的認識差異等都直接影響慈善工作機構及隊伍的穩定和發展,人才難留,專業難繼的被動局面普遍存在。這些不利于慈善事業健康持續發展的問題,只能通過體制、制度的改革創新去解決。
要堅持籌募方式和內容的創新。籌募,是現代慈善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內容。勸募、自捐和捐贈款物、資產接收管理是籌募的三大支點和要素。勸募在運作形式上通常多采取大型活動動員號召式勸募,群體小型聚會主題定向勸募,走訪公關勸募,法定捐贈日如一日捐等集中勸募等等。在內容上又可以分為捐款、捐物、捐股權、捐勞務時間等等。特別在募捐形式上,我們發現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離不開媒體的支持與配合。媒體在慈善籌募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媒體對慈善發揮應有的輿論監督職能這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助于使慈善這塊人類心靈的凈土更加圣潔。而鼓勵、動員正確引導慈善,同樣是媒體的一項社會職能和責任。媒體應當通過自己的載體主動地做到讓求助者為人所知,捐贈者為人所敬,慈善工作者為人所尊,慈善政策法規為人所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宣傳需要成本,這無可厚非。但在公益慈善宣傳費用上應不應該給予必要的優惠或減免,這也是需要媒體認真考慮的。
籌募策劃是籌募創新的一個重要選項。一個好的策劃和創意,在籌募中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籌募策劃一個成功的“產品(品牌)”,一般應堅持四項原則:(一)從實際出發,根據求助群體的需要和捐贈者的能力所及設計“產品”;(二)能夠激發人們的同情心和捐贈熱情;(三)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可信的預期效果;(四)有鮮明的行動口號和公開透明的運作流程。比如對兒童先心病的救治,一個早期的先心病患兒大概有一兩萬元,通過手術治療即可恢復健康。而對一個困難家庭,這卻是個天文數字。國內某慈善組織為此策劃了“春蕾”行動,講清了這一社會援助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打動了捐贈人、募到了捐贈款,展示了捐贈成果和效益,效果就十分明顯。
要堅持項目管理創新。慈善項目管理在慈善事業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別是對那些困難群體的援助往往是通過各種不同的項目實施來完成的。如何選擇項目,如何實施科學有效可信的管理都是捐者和受捐者特別關注的。我們不僅要堅持規范管理,公開透明披露信息,更要堅持改革創新。
多樣化是慈善項目的一個顯著特點。從形式上可區分為扶貧、濟困、助醫、助學若干類;在具體援助救助的內容上也各不相同,有些以資金為主,有些以物資為主。醫藥和醫療儀器、器械等援助或救助雖屬物資類,但在實施管理中與災后重建醫院、民房、學校等工程類項目就有很大不同。
基于上述特點,在項目管理創新上應當堅持貫徹這樣一些原則:一是從實際出發,分類指導;二是公開透明,自覺接受社會監督;三是在嚴格計劃成本的前提下,追求效益最大化;四是在調研、評估、立項、審批、實施、驗收、審計、公示等各個環節上,形成制度化管理,問責制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