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善莫大焉的首創,這是一個澤被弱者的義舉。
15年,陜西的慈善事業從無到有、由小到大,其發軔深深鐫刻下陜西省慈善協會的足跡。15年來,省慈善協會募集善款超過8億元,建立各類基金近3億元,使數百萬弱勢群體獲得幫助。慈善春風吹遍三秦大地。
開創篇:聯眾匯大流
1996年7月,徐山林發起成立新中國建國以來,陜西第一個慈善組織——陜西省慈善協會,并被推舉為首任會長。在省慈善協會的帶動和影響下,市、縣、鄉的慈善組織紛紛建立,到2011年10月,全省10個設區市和楊凌示范區都成立了慈善協會。全省106個縣區中101個建立了慈善組織。鄉鎮和社區中70%也建立了基層慈善組織。各級慈善組織均屬民間性質的社會團體,面向社會開展工作。
省慈善協會成立后從實際出發,從弱勢群體最關心的問題著手,確定了“南橋”、“北水”、“兩扶”、“三助”的工作重點。“南橋”:就是在陜南山多、雨多、河多的偏僻山區修建便民橋;“北水”:就是在陜北干旱、少雨、缺水的困難地方建設飲水窖;“兩扶”:就是扶孤(孤老、孤兒)、扶困(城鄉困難戶);“三助”:就是助醫(資助貧困地區鄉鎮衛生院購置設備和培訓醫務人員)、助學(資助貧困大學生和修建希望小學)、助殘(培訓殘疾人學習一門技術)。這些項目,對困難群眾來說,都是“雪中送炭”的實事。
有了目標,還得有錢。只有廣籌資金,才能做成善事。于是,協會的一幫老頭們千辛萬苦地“四處化緣”。善心有善報,一些單位和企業捐出第一批善款。省級各家銀行、省煙草局、省電力投資公司、省科技投資公司等十幾家單位,慷慨解囊,捐出第一批善款,短短6個月,募得資金600多萬元。從此,陜西的慈善事業揚帆起航。
徐山林在“退休之歌”中寫道:“慈善獻愛心,綿薄解人愁,一人力量小,聯眾匯大流。”他用經驗和智慧,依靠大家,從小到大,開辟了陜西慈善事業的一片新天地。
碩果篇:大愛滿三秦
三秦大地的慈善事業是由建橋開始的。1996年11月9日,《羊城晚報》刊發了一篇《擺“舟”上學》的圖片報道,反映的是安康市松壩鄉住在八一水庫邊上的學生劃著廢舊輪胎漂渡水庫上學的險景。一位在深圳打工的安康人把這張報紙和1000元現金寄給了徐山林會長,請求他幫助解決這一危及生命安全的緊迫問題。徐山林看后大為震驚,當即派人調查,原來是水庫把村子與學校的交通隔斷了,使2000多名群眾出行和學生上學都要涉水漂渡,其中已有2名學生落水喪生。修路架橋,正是慈善協會要做的事情,經省慈善協會籌資40萬元,村民出工出力,很快修建了一條公路,解決了這一難題。公路通車的那天,村民張燈結彩,燃放鞭炮慶祝,并立碑感謝省慈協的善行。
受此啟發,短短一年間,省慈善協會就在陜南貧困山區修建了34座便民橋。隨后這種橋越修越多。這些星羅棋布在秦巴深山中的橋,被老百姓親切地稱為“慈安橋”、“幸福橋”、“致富橋”。
每遇大災大難,最能激發同胞之間患難與共的情感。也最能體現慈善機構的獨特作用。1998年陜南三地相繼發生了大水災。省慈善協會立即行動,開展募捐,獲得各界響應,很快將價值480萬元的救災物資送往災區。興平綜合醫院院長、盲人董應龍,一次就向災區捐贈價值100萬元的面粉、棉被和棉衣,并親自率領車隊送往災區。武功縣薛固鄉南谷米村民谷迷悌,從家鄉騎自行車行程近一百多里,把自家生產的10斤新棉花送到省慈善協會,請求轉送災區。
2008年汶川發生大地震并波及陜西的寧強、略陽等縣。在很短時間里,省慈善協會就募集了1.32億元的救災資金和物資,除支援汶川災區外,安排5730萬元救災款幫助災區修建中小學校16所;安排1551萬元幫助災區恢復重建衛生院20所;安排1610萬元幫助災區修建敬老院4所;安排471萬元幫助重建152座慈安橋;安排993萬元幫助987戶特困災民重新修建房屋。
十五年來省慈善協會的樁樁善舉不僅給社會帶來感動,也吸引了更多愛心人士的加入。延安王家坪實業集團總經理王西林被譽為“陜西慈善第一人”。他20余年堅持做善事,為社會公益事業捐款8000多萬元。臺灣同胞謝政達也參與秦巴山區修橋的善舉,先后捐款修橋幾十座,每座橋都親自爬山涉水去驗收,樂此不疲。澳門街坊總會會長吳仕明老先生,也聯絡澳門多名市民捐款修橋76座。在省慈協的“功德簿”上,記載著長達30多米的捐款者的姓名和單位。他們中有我省著名的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還有普通的市民和農民。有八、九十歲的老人,也有七、八歲的小學生。有各省市的愛心人士,也有港、澳、臺的熱心同胞,還有許多國家的友好人士。
15年櫛風沐雨,15年春華秋實。省慈善協會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陜南修建慈安橋845座,解決40.7萬人涉水渡河的困難;在陜北修建慈安水窖5748眼,打井92眼,建人飲工程4處,解決了3萬多人飲水困難。在貧困地區修建中小學校150所,解決4.52萬名中小學生就讀的困難。資助貧困地區衛生院177所。資助貧困大學生1627名。資助各種重病患者手術和治療14123人。并對2308名殘疾人進行技術培訓,幫助他們走上自食其力的人生道路……
千千萬萬的受助者向省慈協寫來發自肺腑的感謝信。受助的貧困大學生講述他們發奮學習,立志成才,回報社會的決心;學得技術的殘疾人講述了他們依靠技術,立業掙錢,改變人生道路的事跡;白內障患者講述他們重見光明的喜悅;慈安橋的受益村民講述橋給他們生產生活帶來的方便……
探索篇:慈善開新域
2006年,徐山林在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上提出了“一個調整、兩個延伸、三個做大”的創新思路。“一個調整”,就是在堅持“南橋、北水、兩扶、三助”的工作思路的基礎上,對具體項目進行調整,把有限的善款集中用在最急需的人群上;“兩個延伸”,就是從單純的物質援助向精神援助延伸,從單純的募錢募物援助向開發智力人力資源延伸;“三個做大”,就是把“春節”、“重陽節”、“兒童節”三個節日救助做大。在這個思路的引導下,“助學”項目越作越大,累計已資助各類學生5600多人;春節向城鄉困難戶送溫暖項目,全省每年慰問已達十萬人以上;“敬老”項目和兒童項目,每年慰問人數均超過兩萬人。志愿者隊伍已達10萬人。
現代慈善事業,也是開放型的事業,十五年來省慈協在與國際慈善組織和各國慈善組織及愛心人士合作中開辟了更加廣闊的天地。世界宣明會是最早進入陜西開展慈善合作的國際慈善組織,十余年間,在陜西實施了大量的慈善救助項目。先后投資1.5億多元,建學校102所,修慈安橋30多座,資助貧困大學生356人,培訓殘疾人780人。唇腭裂矯治項目是省慈善協會與美國國際慈善組織“微笑列車”基金會合作長期開展的項目。全省累計為4000多名患兒免費做手術,安全無事故,殘疾兒童重新綻放笑容。
理念篇:現代慈善觀
十五年的慈善工作實踐,引發了徐山林和省慈善協會對現代慈善的理論思考。因為只有弄清這個問題,才能引導更多的人參與。他們通過總結實踐和理論研討,認為現代慈善有以下幾個鮮明特點。
第一,是她的平等性。現代慈善已不再是傳統觀念上少數富人對窮人的施舍行為,而是建立在人際關系平等基礎上的同胞互助。慈善行動是自覺自愿的。捐助者與受助者之間地位是平等的,是相互尊重的。
第二,是她的群眾性。現代慈善,不是少數有錢人獨有的權利,而是人人都可參與的公益事業。每個公民能力有大有小,捐款有多有少,只要盡心盡力,都是一名慈善者。十五年來,在省慈協的“功德簿”上,總共記載了3998個捐款單位和個人的捐款,最多的有捐款千萬元的單位,最少的也有捐5元錢的公民。愛心不分大小,他們都同樣被載入“功德簿”,永傳后世。
第三,是她的無私性。慈善,只講奉獻,不圖回報。她是人性真善美的本質體現。在省慈協每年接待的捐贈者中,常常有人只捐錢,不留姓名。2010年,工作人員接到一位捐贈者的電話,說他要捐款,并很快將320萬元善款匯入省慈協賬戶。在詢問姓名和住址時,他堅持不報,工作人員對他說,這樣無法記賬,他只說了一個字,姓“張”。這樣“功德簿”上只好記下“張先生捐款320萬元”。
第四,是她的開放性。現代慈善不是封閉性的。而是開放的。慈善無界。哪里有難者、有弱者,那里就有慈善救助。陜西省慈協參與過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災害、南方旱災、印度洋海嘯災難的募捐救助。同時,陜西省遭遇災難的時候以及孤、殘、貧、病等弱勢群體也接受過有關省、市和港、澳、臺同胞,以及許多國家和國際慈善組織的援助。這種行動,體現了現代慈善的大愛境界,體現了人類共有的美德。
多年來省慈協大力宣傳和普及上述理念,使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了現代慈善的實質,自覺加入了這支愛心隊伍。
責任篇:公信是生命
公眾將捐款交給慈善組織,有權對這些錢的運作和結果進行追問。這是天經地義的。
2010年7月,烈日炎炎。76歲的吳仕明老先生,帶領十幾位澳門同胞來到陜南深山的嵐皋縣,檢查由他們捐資修建的十幾座慈安橋。市縣慈善協會選擇了一座離縣城最近的橋,舉行驗收儀式。吳老先生一行受到了當地村民的熱烈歡迎。儀式結束后吳先生仔細察看了橋的質量,詢問了橋的造價,最后在為他們善舉樹立的石碑前合影留念。至此,市、縣慈協認為驗收圓滿結束。但在請客人回縣城休息時,卻發生了意外,吳先生堅持不回去,還要一一檢查另外沒看到的橋。他直言不諱地說:“我們在港澳,聽到不少內地腐敗的事,下邊干部把什么款都敢貪污。光看這一座橋不行,其余的橋是否都修好了,我們也要親眼看一看。”聽了這番令人瞠目的話,陪同的徐山林當即告訴市縣慈協負責人,堅決按吳先生的要求辦,一座不漏地請他們檢查。隨后,陪他們冒著酷暑,翻山涉水,看了一座又一座新橋。當看過幾座后,吳先生主動地說:“行了行了,不看了,我們看到了,放心了!”其實,修一座便民橋,靠他們捐的3萬元是不夠的,幾乎每座橋都有村民的捐款或鄉政府的撥款。當吳先生了解了這一切后,回去又將自己書畫義賣所得的將近200萬元寄來,幫助陜南山區繼續修橋。
徐山林對慈協的工作人員講:慈善工作,是神圣工作,慈善項目,是道德工程。必須心存敬畏,虔誠對待。不能有半點馬虎。要用好捐贈者的每一元善款,辦好受惠者的每一件善事,回答社會提出的每一個疑問,要負責到底。
他說:“公信,是慈善組織的生命!”
踐行篇:倡善先行善
十五年來,省慈協的老少成員,不光動員別人作善事,自己更帶頭作善事,每次救災募捐人人都踴躍捐款捐物。每次災難,他們都率先到達災區。
1997年春天,當徐山林得知安康市大同鎮雙興村的張林3個小兄妹在一個月內父母相繼病逝,使3個年僅6-11歲的小孩處于無人照管的絕境時,他和老伴陳天芝毅然承擔起照料3個孤兒的責任。多年來為他們安排上學,送錢送糧,購買衣服,修繕房屋,還把他們接到西安家中小住,陪他們在西安參觀游覽,為他們購買新衣和自行車。在徐山林夫婦多年悉心關照下,如今3個孤兒均已長大成人并成家立業。2005年10月17日,徐山林在70歲生日的時候,還把自己幾十年精心收藏的全部藏品,包括珍貴郵票、古今錢幣、名人字畫、各種票證以及幾千冊書籍全部捐贈給他的家鄉——安康市博物館,收藏于“藏一角”展館,贏得了社會各界的贊譽。他先后被授予中華慈善貢獻獎、全國先進慈善工作者獎。在徐山林的帶動下,常務副會長黃廣文與女兒黃琨也捐資資助孤兒。副會長肖華動員全家人捐款六萬多元,幫助貧困山區修建了兩座慈安橋。辦公室副主任殷建偉聯絡18位當年戰友,成立了“教育文化慈善志愿者服務隊”,資助藍田縣18名貧困小學生,每人每年300元。工作人員張艷也參與了慈善志愿者服務隊,兩次捐資6200元,購買文體用具和老年用品,送給貧困地區的小學生和貧困老人。
倡善者,先行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