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北京西城區慈善超市中心店正式營業,雞蛋、蔬果等商品都推出特價。一方面在整個購物和銷售過程中,很少有人談及慈善、捐贈,超市中的紅十字會和殘聯義賣商品也鮮有人問津。另一方面有觀點認為,公益事業摻雜商業化氣息十足的“打折營銷”既不正當,也無法拉升慈善本身的人氣。
認為公益事業摻雜商業化的打折營銷是不正當行為源于一種“慈善不言利”道德潔癖。慈善超市這一帕來品在中國上海,廣州,沈陽,溫州,蘇州等處落地后卻屢屢水土不服,甚至黯然收場,除了制度,環境,意識等方面,慈善不言利的觀念也是慈善超市無法發展壯大的原因之一。
“慈善超市”起源于美國,其主要業務是接受、處理、銷售市民捐贈的舊物,用銷售這些物資得到的善款為殘疾人、失業者、新移民等興辦各種類型的福利工廠、職業培訓機構和就業安置場所。在起步初期,個人和企業捐贈不足,供銷鏈條尚不成熟的背景下,我國的慈善超市出售一些自籌商品是可以接受的權宜之計。盡管顧客問到自己的消費中,有多少會捐出來做慈善時,收銀員是滿臉茫然,但問題的關鍵在于自籌商品收益的去處,在于運作和監管機制的不健全,而不是商業手段的運用。慈善不言利的觀念不僅無助于慈善超市走上正軌,反而會成為阻礙。
慈善不言利的觀點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做慈善不能賺錢,二是做慈善不能用商業化的手段賺錢。但實際上被引為典范的美國慈善超市不僅賺錢,而且賺了大錢,更是主要依靠商業化的方式賺了大錢。主持美國慈善超市的善念機構在2006年29億美元的總收入中,依靠零售業掙來的18億美元占了62%,而依靠直接或間接的4870萬美元現金捐助僅僅占2%。該機構2006年年報顯示旗下2145家門店為93萬人提供了職業培訓服務,為36萬人找到了工作。即是說,每33秒,就有一個人得到了善念機構的職業培訓;而每57秒,就有一個人從善念那里獲得了工作。
包括捐贈在內的慈善收益好比蛋糕,做慈善的人和組織好比切蛋糕的,接受捐贈的人好比分蛋糕的人。只有盡量地把蛋糕做大做好,有更多的蛋糕可切,才能夠有更多的人分到更多的蛋糕。制度和公眾需要關心的是如何保證切蛋糕的人公平公正分發蛋糕,至于蛋糕如何做大做好,只要合理合法,都是慈善之幸,而非慈善之過。
慈善超市屬于非營利機構,指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能從它身上謀利,但這并不是說它可以不計成本、效益。慈善借用超市這一運作方式,正是利用對有效控制成本,積極追逐利益嫻熟有力的商業化手段為慈善的公益化目標服務。而打折促銷不過是最為普遍有效的商業手段為之一。不把目光集中在運作機制的完善,監管機制的嚴格以及慈善意識氛圍的培養,而執著于“慈善不言利”的道德潔癖,既不利于慈善超市的健全完善,也不利于慈善事業的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