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門雜記》里說:“津郡素稱善地,人情急公好義,官紳所立善堂不勝枚舉。”自清末到民初,天津的慈善組織達百余家。其中僅以恤嫠濟貧的善堂亦多至數十處。最有名的善堂當屬八善堂。
八善堂起之于民國初年建立的“體仁南善社”(俗稱“南善堂”)。南善堂在老城里大費家胡同南頭的水月庵,以辦恤嫠會為主,按月發給生活無著的“守節”孀婦救濟金,施放成藥,冬季發放棉衣,并辦理臨時性急賑。還聘請知名人士為董事,如趙元禮、卞月亭、范竹齋、李頌臣、高星橋等,并要求他們資助。
當時主持南善堂事務的常務董事,主要是杜寶楨(字筱琴)和杜寶賢(字笑山)兄弟倆。他們先是依附于天津警察廳長楊以德。1922年軍閥混戰時,楊被奉系軍閥李景林趕下臺,李當上直隸督辦。1926年直魯聯軍的褚玉璞任直隸督辦,任命親信常之英充當天津警察廳長。杜氏兄弟又依附于褚玉璞和其兄褚玉鳳。在褚的支持下,杜氏兄弟把天津另外七家慈善團體合并入南善堂,取名“八善堂”。當時有人送杜氏兄弟一塊匾,上寫“萬眾載德”四個大字,杜氏兄弟把此匾掛在香店胡同老宅的大門洞內。
這七家慈善團體是:引善社,該社在城內府署大街。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由鄉紳劉渭川、張純甫等創辦。該社主要辦理冬賑、恤嫠等善舉,并開辦義振小學。備濟社,該社在河東糧店街。清光緒二年(1876年)由鄉紳李世珍創辦,主管人趙元禮。該社主要辦理冬賑、恤嫠、濟貧等善舉,并附設平民診所,為兒童種牛痘。濟生社,該社在東門內石橋胡同。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由鄉紳李長清、顧文翰等創辦。該社主要辦理冬賑、施藥、恤嫠等善舉。體仁廣生社,該社在北馬路北門東。創建于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負責人汪春齋、張潤生等。該社主要辦理冬賑、濟貧、恤嫠、施藥等善舉。公善社,該社在西頭永豐屯,附設于理教西老公所內,該社主要辦理施材善舉,每年施舍棺材多達五千余具,并置有義地三處。北善堂,該社在河北西窯洼大街,初名樂善社,后改名北善堂。負責人蔣潤軒、趙錦波。該堂主要辦理冬賑、施材、恤嫠等善舉。崇善東社,該社在河北尚師父墳地。創建于1919年,負責人郭桐軒。主要辦理冬賑、施藥、濟貧、恤嫠等善舉。遇有被拐騙之婦孺則設法營救,資送回原籍。此外還開辦義務小學。
八善堂的經濟來源除董事捐贈外,主要依靠向外攤派聚斂,杜氏兄弟還經常邀請著名演員如龔之甫、楊小樓、梅蘭芳等來津在新明戲院(今人民劇場)義演。頭等包廂80元,二等包廂60元,散座10元。其中僅一次義演,除去各項開支凈余3萬余元。除利用一年之中多次義演斂財,還以募捐等名義斂財。
八善堂曾在救濟難民中發揮過重要作用。1925年冬,國民軍與奉軍交戰,各鄉難民紛紛逃避、無衣無食,杜寶楨出面統一進行賑濟活動,八善堂下設分支機構40余處,收容災民20多萬人,戰后負責資遣回籍,死者代為埋葬。12月15日,八善堂召開救濟難民會議,決定以各善堂空房收容難民,籌劃難民之衣食住三項,如有患病者,請慈善醫院院長任邵亭醫治。并制造紅十字袖章旗幟,乘大車赴各鄉救濟難民。據12月17日《益世報》報道:“戰事發生以來,各慈善機構紛紛籌設收容被難婦孺機關,以資救濟,而尤以天津八善堂合組之救濟戰地災民善會為熱心。該善會自成立以來,合八善堂全力積極組織,分遣東、西、北三路救護員,由各會董分段指揮。自成立之日起,計自戰地接到天津,得以安插者,此三日之內已有數百余戶,人口將及千余,而連日收到諸大善士捐助款項,甚為踴躍。戰地災民受惠非淺,凡各善士捐助各款,皆由該會換給正式收據方。”
八善堂救濟會所還收容了一批又一批無家可歸的難民和傷兵。1926年1月通過八善堂的關系,普樂茶園、福厚里等共收容難民22455人,每日由八善堂提供食物約需千元,并安排醫生每日到收容所查詢,及時為患病災民施藥診治。同時,考慮到后方醫院有僑民千余人,八善堂對傷兵同樣給予救濟,為輕傷員訂購棉衣五百套,重傷兵的糧物每天用大車、汽車分送各醫院。之后,又連續收容難民并分赴各縣放賑。據《益世報》載:3月2日,八善堂收容戰地逃來災民,均由該會送往大德福安置。3月10日,八善堂派員由靜海、文安等縣接來災民一千一百余口,又有自行來津者五百余口,共約一千七百余口,均集于該八善堂總會門首。其中大半為婦孺,由靜海等縣奔走百余里跋涉來津,饑寒疲敝,凄慘萬狀。經杜寶賢、趙善卿、郭桐軒率同職員分別詢明籍貫姓名,給予窩頭咸菜開水等果腹,后旋即分送各收容所寄養。4月12日,八善堂災民救濟會北路救濟員吳子勤、王子章,于前日赴津北各處接濟災民,由楊村、蔡村、河西務等處接來災民一千一百余口,于下午三時抵津,送往舊道署收容所妥為安插,并派工人趕蒸窩頭四千余個,分給災民食用。5月28日收容于八善堂之男女難民已逐漸返里。凡還家者,均由官廳方面備具車輛及船只,至由鐵路旋里者,則由救濟會及八善堂等向路局索收免費車票,以便分送各處……
因八善堂大規模發動募捐且到農村放賑,一時名聲大振。然而好景不長,1927年12月23日,杜寶賢因“營私舞弊”被褚玉璞下令槍決。杜寶賢死后,各善堂都恢復原名,其存糧、存款,翌年由邑紳華世奎等領銜的華北義賑會接管,原南善堂則由趙元禮接辦,更名為積善社。八善堂遂即解散。
對八善堂的所作所為貶褒不一。有人說:“八善堂特別是杜氏兄弟,在募捐、購糧、放賑等環節中營私舞弊,中飽私囊。名為辦善事,實則名利雙收。”這種情況未必不是事實,但在客觀上八善堂所起到的積極作用則是不可否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