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起中華慈善總會的成立,有三個人是立了大功的。一是時任民政部副部長的閻明復先生,一是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還有一位是時任民政部部長的崔乃夫先生。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閻明復先生剛到民政部擔任副部長,崔乃夫部長找他談,請他分管社會福利工作。至此,給了他一個了解基層民政工作狀況的機會。閻部長非常勤奮,經常下鄉,足跡踏遍全國各地,自然也就經常遇到基層的困難群眾。他一看到窮人有難處,就把自己的錢掏出來接濟他們。當他的夫人跟著他時,自己衣兜的錢掏完了就向夫人要,夫人的兜也掏空了就向秘書要,至今他還有這個習慣,見到窮人就捐錢。當時他一邊捐錢一邊思考,感覺到政府辦社會福利不可能包攬一切,自發和自愿的民間慈善無論如何要起來,才可成為政府的補充,于是,要籌建一個民間慈善團體的想法萌生了。
1994年初,閻部長專門就籌建民間慈善團體這件事拜訪了趙樸初先生。
趙樸老很贊成由民政部來做這件事,他提出在當時倡導慈善事業正是時機。樸老回憶起抗日戰爭時期的上海,通過“仁濟堂”組織難民收容所的往事,那時的上海工商界也給予難民許多慷慨捐助。可見,慈善之心人皆有之。關鍵在于怎樣去支持和發揚。對于企業家,要幫助他們建立“取之于社會,用之于社會”的理念,對于普通大眾,要珍視他們的愛心,小額捐助也能集腋成裘……
樸老還說,這種民間的慈善活動,在建國以后的一段時間里被忽視,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又被人為地批判,統統被說成是剝削階級欺騙被剝削者的一種手段。這是不對的。在舊社會的確有這一面。但是,也應該看到另一面,積極的一面。因為,捐獻者,幫助窮人的人,就其群體來說,大多數還都是中下階層的人。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決定它是最人道的社會制度。在社會主義國家,特別是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應該大力發展慈善事業,特別要著眼于發掘國內的慈善資源。
這次談話讓閻部長下定了決心,并向崔部長報告了這個設想,立即得到崔部長的贊同。籌建工作開始了。
籌建中首先遇到的問題,一是如何為這個慈善組織定名,二是誰來出任首屆會長。
閻部長提出的定名方案是“中國福利慈善協會”。他率先提出慈善這兩個字一定要明確放入組織名稱,不過,他將福利和慈善并列提出。而崔部長經過縝密思考,明確提出了不同意見。他說:福利的概念準確地講應是政府的責任,政府承擔的工作,而慈善是民間的、是大眾的事業,政府只能支持,不能越俎代庖。這個慈善組織不是政府主體,不是政府機構,而是民間主體,是民間自己興辦的群眾團體。所以,崔部長建議拿掉福利這兩個字。同時,崔部長還提議說,定名中的“中國”應改為“中華”,這樣一來,這個慈善組織的活動范疇就不僅限于大陸境內,還可以包括海外華人和港、澳、臺了。至于“協會”這一名稱只限于一個組織,最好改為“總會”,則可涵蓋各地的慈善分會。崔部長不愧為是學者型政治家,“中華慈善總會”這一定名科學、準確而且簡練,即刻被閻部長和籌建工作組所接受了。
那么,誰來出任中華慈善總會首任會長呢?閻部長建議,請剛從部長崗位上退下來的崔乃夫先生擔任。
崔部長在民政部工作18年,當部長11年,對于社會福利事業有獨到和深刻的研究,曾在20世紀八十年代提出“社會福利社會化”的政策主張。他早就認為,社會事業不僅政府應該辦,民間也可以辦。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經濟上去了,人民收入提升了,勢必給民間慈善事業的生成和發展帶來重大機遇和空間。但是,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要冒風險的。自己已經退下來了,還要不要去冒這個險呢?當時,崔部長告訴閻部長,他需要一段時間考慮。三個月后,他決定了,承擔起中華慈善總會——這個中國第一個全國性慈善組織的會長的重擔。
至此,在崔部長的睿智和擔當下,籌建中華慈善總會的兩個首要問題都得到了圓滿的結果。1994年4月12日,經國家民政部批準,中華慈善總會在北京宣告成立。這時候,閻明復又給趙樸初先生寫了一封信,告訴樸老這個好消息。樸老接信后,很快用小楷毛筆寫了整整兩頁紙的回信,除對中華慈善總會的成立表示支持和祝賀外,又闡述了對“慈善”的深刻見解。
三位重量級人物,就這樣為中華慈善總會的成立作出了卓越貢獻。他們的這一貢獻與中華慈善總會的誕生一起載入了歷史,成為改革開放后中華慈善事業偉大復興史冊中的重要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