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9日上午,商務部、上海市在滬簽署共建“國家會展項目”框架協議,相關人士稱,該項目建成后展館展覽面積約50萬平方米,為國內外最具規模、最具水平、最具競爭力的會展綜合體。“國家會展項目”位于虹橋商務區內,是由展覽場館、綜合配套設施和后勤保障設施構成的會展綜合體,建設用地面積約1560畝。
如此龐大的會展場館項目,必然引起國人的注意。近幾年來,在“展館熱”質疑批判或者肯定贊揚聲中,各地建設新展館的速度依舊不減。今年年初,由中國貿促會發布的《中國會展經濟發展報告(2010)》指出,2010年我國的會展場館建設存量繼續增加,不僅東部地區場館建設熱度不減,中西部地區也涌現出許多新展館,寧夏、西藏、武漢等省市均新建和擴建場館,且場館規模和投資金額巨大。老牌的會展一線城市也是不甘落后,紛紛引入規模更大的會展城。
3月,大連市星海灣開發建設管理中心與國家開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簽署《開發性金融合作協議》,雙方就大連國際會展城等項目開展金融合作。大連國際會展城位于普灣新區,總用地面積4平方公里,預計總投資210億元,建設周期約5年。會展城將分為展覽區、商貿服務區和配套居住區三大功能區。其中,展覽區占地約1平方公里,展館建設面積擬80萬平方米。
目前進入最后“掃尾”階段的貴陽國際會議展覽中心項目,總用地為94公頃(1408畝),總建筑面積97萬平米,主要由展覽中心、會議中心、配套酒店群、配套商業項目及觀光綜合樓201大廈等建筑組成,集展覽、會議、酒店、餐飲、文化娛樂、商務辦公及綜合服務為一體的大型乏田代化會議展覽綜合體。
然而,何為會展城?縱觀以上三個會展項目可知,會展城不再單一的追求展覽展示,進而注重配套建設,會展城除涵蓋展覽區外,更是追求文化娛樂、商務辦公服務、后勤保障設施乃至配套居住等大型現代會展綜合體。
會展城并不是一個新鮮的概念,早在2009年12月28日掛牌成立的北京昌平區小湯山鎮溫泉生態型會展經濟集聚區已開先河;同樣,順義區也以新國展為核心,打造由一個核心區、兩個輻射區、三個拓展區、以及一個旅游功能帶組成的“三區一帶”會展經濟圈。說到會展城,2006年,南京為了打造會展產業“第四城”,在南京河西新區,建立起以南京國際博覽中心為中心的會展新經濟區……如此事例在全國各地早巳是屢見不鮮。那么新落定的高規格會展項目是否成為新一輪加強版會展城熱的導火索?北京國際會議展覽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張羚表現出了憂慮,眼下各地原有或在建的展館如何消化? “報告”認為,目前的這種場館建設熱潮有可能會給中國會展場館帶來結構性過剩。
會展經濟興起,越來越多的城市將舉辦展會視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隨之而來的便是展覽場館的興盛和泛濫。商務部辦公廳副主任沈丹陽曾指出,部分地方政府把展館當成了“標志性”建筑來建設,上升到政績工程的高度。如此以來,建設展館成了政績顯赫的印證,升官不在話下,又何必考慮經營入不敷出?各地政府建設展館,盲目攀比、盲目建設、速成風現象嚴重,大搞形象工程,一言堂拍腦門子工程,甚至建館時間表可隨意制訂,可以趕在某些領導人任期內,也可以趕在某一個紀念日內,很多展館當年建設當年開。針對展館定位、展館用途后續開發考慮不周。
展館熱潮尚未退卻,如今會展城建設建成趨勢。各地政府爭相建設展館,開發會展城,也顯示出最近幾年會展經濟發展強盛,引起各地政府高層的重視。再則,某些城市因為某一名牌展會名揚海內外,知名展會帶來的名牌效應,會展經濟拉動經濟1:9的光環效應,正合各地政府高層之愿。然而,這些決策者,大都看到了會展經濟表面熱鬧,希望在任期之內快速拉動當地經濟。甚至眼紅其他城市知名展會帶來的名牌效應,不經深入調查就熱心開建“金屋”,希望建成后能招來“金鳳凰”。如此的熱心只怕僅僅是一廂情愿!
轟轟烈烈的展館熱潮流帶來的結果怎樣呢?數據顯示,我國較有規模的展館超過230個,目前國內展館的平均使用率為20%左右,僅為展覽業發達國家的三分之一,約90%以上的新建展館處于虧損狀態。即便是一線城市,展館利用率達到30%,盈利創收的展館能有多少?有專家指出,若一個展覽中心的利用率達到70%,場租收入占總收入的50%,它的經濟效益才能處在良好的狀態。
不僅在會展城項目定位上存在一定隱患,針對展館建設投資也開始出現了一些不同的聲音。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引進外資,成為展館建設成功的范例,而各地政府也有跟風學習的欲望,假若“熱錢”資本流入會展展館,盡管能解決政府資金壓力,然而一旦經營不善,熱錢出走,爛攤子誰來買單?自古有云:“跑了和尚,跑不了廟”,喜樂悲愁冷熱自知。
上海建設新的會展場館項目,正如機械汽車展覽聯合會秘書長張效林所言,上海的會展市場需要一個大型展館,以適應產業發展。廈門僅一個展館,愛用不用沒有回旋余地;大連展館之間競爭激烈,濟南兩層館一體化經營也涉嫌壟斷,建設展館進而開發會展城,有其發展所需;然而有些城市展館設施齊全,缺乏固定知名展會,單憑招引“金鳳凰”始終難以養活展館,金鳳凰飛走之后該怎么辦?開展大型會展城項目需要謹慎,不可單憑一腔熱血盲目建設。去年國家發改委正式下發了關于各省(區、市)會展場館現狀大摸底調查通知,或許高層的動作能引起各地政府的警醒。
此外,從“會展場館”變成“會展城”,不僅是在規模、投資上出現了明顯變化,更重要的是反映出城市發展會展業的定位和愿景有所改變,從單純展覽展示演變成為聚集地,充分發揮會展產業的集群效應。但在這樣的美好愿景下,需要有冷靜客觀的分析,究竟有多少城市可以建得起會展城,建成后哪些地區是可以消化這部分“產能”,這種會展城會有多大的市場需求……問題的解決總是要通過謹慎的調研和審核。會展城并非單純的一個展館,耗費社會資源巨大,會展城能否建好,配套設施能否合理利用,會展群落能否繁華昌盛,更耍慎重,不然一如中原某市展館周邊居住群,空有住宅鮮見住人,被譽為全球最大“鬼城”。會展業是國民經濟的晴雨表,同樣會展城也就成了區域經濟的晴雨表,這個概念還是需要建設者必須意識到的。
三線城市向二線城市看齊,二線城市向“北上廣”一線會展城市靠攏,中西部跟隨沿海城市發展,形成了獨特的會展產業布局發展趨勢。而作為會展業的重要載體,修建展館也呈現出相同的趨勢。“建館熱”也折射出地方政府爭相發展會展產業的雄心,建設完備的展館和配套措施,應考慮當地會展業發展能否承載建設的展館,能否促進當地會展業發展,量力而行而非一味追求“標致”。如今上海、大連等都在開發建設“會展城”項目,會不會引起其他城市的跟風、掀起新一輪的會展城熱?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也是必須要警惕的問題,防微杜漸、未雨綢繆,謹之慎之方才能更好察覺問題、處理問題,維護會展業健康有序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