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事(節慶)活動(FestivalSpecial-event)是廣義會展經濟概念“MICE”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因中部地區省會城市之間具有諸多共性。例如發展背景相同、區域地位相同、資源結構相似、戰略地位趨同,所以本文選取合肥地區節事活動開展調查;此外,內地省會城市的節事活動功能和使命相同、發展路徑和規律也會趨同。因此,內地各省會城市的節事活動發展是一種近似同質的經濟文化現象,以該地區某城市為研究個體,具有普遍的代表性。
一、內地省會節事活動的發展
(一)發展歷程
1.形成階段。以合肥為例,1999年前后至2004年,以農產、農業觀光題材為主題的節事活動形成階段。這時期會展及節事經濟開始得到重視,初步形成了以農副產品、農業觀光為題材的節事活動。具體有:2001年發起的“長豐草莓節”、“合肥植物園梅花節”、2002年發起的“中國合肥龍蝦節”、2003年發起的“合肥大圩草莓節”等。
2.發展階段。仍以合肥為例,2004至2008年前后,是農副主題與其他多類題材并行發展的階段。這時期,除上述農業節事外,其他題材的節事活動也蓬勃發展。具體有:2005年發起的“中國(合肥)徽萊旅游美食節”、2006年發起的“中國國際徽商大會”、“包公文化節”、2007年發起的“中國(合肥)國際家用電器博覽會”(已舉辦4屆)、2008年發起的“中國·合肥撮鎮生態濕地荷花節”、“合肥水文化節”、“公祭包孝肅公大典”、2008年成功申辦了“中部地區投資貿易洽談會”等。
3.提煉階段。2006年前后至2010年,此階段為合肥節事活動由數量向質量發展的轉變時期,一方面通過參評國家知名節事、政府扶持方式,在已開展的節事里提煉一批有生命力和影響力的重點發展,如:“中國(合肥)徽菜旅游美食節”、“中國國際徽商大會”、“中國(合肥)國際家用電器博覽會”、“合肥龍蝦節”、“全國農機產品訂貨交易會”、等,均在此期間獲得政府大力支持并迅速壯大為全國行業內知名節事;另一方面,政府積極申辦、引進有國際影響力的節事活動,主要有:“中部地區投資貿易洽談會”、“第20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2011年主辦權等。
4.未來提升階段。未來合肥節事活動的發展將延續從數量到質量的轉變態勢,向打造知名品牌的提升時期邁進,當然這一階段并非一蹴而就的。
(二)發展規律。對合肥地區節事活動的發展進一步深入研究,還可以得出兩個明顯規律,即節事活動的空間規律和時間規律。
1.空間規律。調查發現,該城市節事活動的方位布局大體上取決于節事的性質類型,即自然景觀及物產類節事多分布在城郊及三縣地區,文化娛樂及展銷型多分布在相對繁華市區。
2.時間規律。早期,農副主題節事數量多、質量低,中期以后其他類型節事題材興起,且注重附加值效應。在一年的時間分配規律表現為較集中于4、5月春夏之交和9、10月夏秋之交。
二、省會節事活動發展實效
(一)促進農產技術革新、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以“合肥龍蝦節“為例,從06年開始促進合肥地區龍蝦養殖面積發展到50000畝以上,產量突破20000噸,而且還開發了“稻田連作”、“野生寄養”的新型農業生產方式;再以“長豐南瓜節”為例,該節事打開了產品在全國的銷路,使南瓜、冬瓜的種植面積迅速擴張,2010年12000畝以上,同時農民畝均收益也達到3400元之高。
(二)推進城市招商、拉動地方經濟。各類節事活動對拉動合肥地區招商引資效果顯著,僅以2D08年第四屆中博會為例,共有139個項目現場簽約,總簽約額逾人民幣1000億元,其中截止2009年12月底,在合肥地區落實的項目內外資項目共24個,共計300億元。再以躋身“中國節事50強”的合肥龍蝦節為例,節事效應拉動當地龍蝦養殖達8000多戶、近3萬人從事養殖和捕運、龍蝦餐館4000多家、餐館從業人員3.5萬人、較大規模龍蝦出口企業12家、年創匯4000萬美元以上,據農業部門估算,其產業創年經濟總量已達20億元以上。
(三)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優化城市環境。2004年前后,合肥會展活動與城市設施、環境的不配套問題日益明顯。2006年各類節事活動使市政設施、城市交通、體育場館及周邊環境建設快速提升。以第四屆全國體育大會為例,促使濱湖輪滑場、合肥學院球類館、合肥體育運動學校全民健身館及其他全民健身體育場地的建設與翻修,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業內人士認為,這將合肥體育設施建設至少提前了10年。
此外,合肥地區的系列節事活動的實效還體現在:改善和提升城市形象與知名度;促進旅游業發展;帶動居民消費;弘揚地方傳統文化,推進城市文明建設;創造新的就業機會等。
三、節事活動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主題重復、特色不足。一方面表現為合肥地區內節事活動主題存在明顯的趨同現象,尤其是農業物產、景觀類節事(如草莓節、菜花節等)在三縣和大圩等地季節性集中推出;另一方面表現為本地區與其他省份的節事主題重復,因此合肥節事活動的生命力面臨嚴峻挑戰。
(二)文化缺失、內涵不足。目前不管是何主題的節事活動,大多以歌舞、明星、模特、表演等來營造感官吸引力,而這些大多與節事主題、地方文化、地方特色沒有關聯,無法彰顯地方文化和節慶主題,因此也就很難培育節慶的文化內涵和特色吸引力。
(三)戰略短視、規劃不足。中部地區的節事活動發展歷史都相對較短,節事舉辦經驗不足,常常一些活動倉促成行、草草結束,接下來就很難延續而遭遇停辦,甚至還有的節事損害了地方形象,不具備戰略思想,更談不上走“以節養節”的市場化道路。
四、省會節事活動開發的路徑
(一)不同階段節事開發。起步型節事指的是剛舉辦1-3屆、影響力不太強的活動。此類活動開發的關鍵就在于選對新穎有利的節事題材,即受眾興奮點。一般而言,選擇符合國家發展大勢、切合民眾時代需求熱點的題材;同時,是否搭建了有力的貿易交流平臺也是成功的關鍵之一。
成長型節事指的是有一定市場且連續成功舉辦4-5屆的活動,如合肥的“炒貨節”、“徽菜美食旅游節”、“安徽青年集體婚禮”等,應著重致力于活動的規范性建設、品牌建設,增強活動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穩定發展型節事指連續多年成功舉辦,且影響力遍及全國的活動。如“全國山地自行車系列賽”、“全國農機產品訂貨交易會”、“合肥龍蝦節”等。這類活動的開發在于尋找國際化發展路徑,如在擴大國際知名度、尋求國際合作、開展國際技術交流論壇等。
(二)不同類型節事開發。自然物產型節事活動開發的路徑在于“精深”。必須站在產業、行業的高度,挖掘其領域的技術和產品精華、延伸產業鏈,該節慶才有生命力和吸引力,而不能流于表面的粗放開發。例如舉辦“土豆節”,活動不僅是土豆采摘體驗、品嘗、品種交易等,重要的是要融入當前土豆行業的深層問題——土豆品種退化問題、有毒土豆的解決問題等,另外還要體現該產品的產業鏈延伸,例如土豆發展為酒精能源等。而合肥此類節慶中,以進入50強的“龍蝦節”為例,在這些方面還有很大空間。
民俗風情型節事活動開發的路徑在于“精絕”。我國的民俗風情有大眾與地方小眾兩種類型。賽龍舟、廟會、鬧元宵等屬于大眾民俗,而潑水節、土家“噦兒調”、安塞腰鼓等屬于地方小眾民俗。作為節慶活動開發可以考慮二者的結合,將小眾民俗中最“精絕”的元素融入到大眾節事活動中。例如著名的合肥廬劇、曾令“洛陽紙貴”的廬陽花布、正在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合肥門歌、洋蛇燈、火筆畫、羽毛畫等精絕的民俗文化,可以考慮融入相應的民俗風情節事活動中。
歷史文化型節事活動開發的關鍵在于“提煉”。歷史文化型節事能促進形成城市個性和形象,加強市民對地域文化認同感、歸依,故而此類型的節慶開發應以政府主導、民眾參與的模式為主。在歷史典故、詩詞歌賦、地脈人脈中提煉出既有文化內涵又有傳播力、號召力的精髓作為節事主題。合肥有“三國舊地、包拯故里、淮軍搖籃”之稱,目前舉辦的“三國文化節”、“包公文化節”都屬此類開發模式,但都缺少與時代呼應的主題思想提煉,若提煉“廉潔文化”為主題,加以創意可在全國推廣,或策劃為青少年文化教育活動等。
博覽會展型節事開發的關鍵在于“定位”。首先是選題定位,其次是特色定位。因地制宜的題材定位成為中部地區第一立足點,諸如“徽商大會”、“中部地區投資貿易洽談會”、“家電產業博覽會”等“土著”展會活動是今后長期發展的品牌活動;同時在發展過程中為了區別其他同類活動,一定要有鮮明的特色定位,例如合肥“家電產業博覽會”就應著力突出“中國世界工廠,合肥中國工廠”的特色。
總之,中部地區節事經濟的發展具有廣泛的共性和可借鑒性,隨著節事實踐的發展,今后將有更系統、更具指導意義的研究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