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專刊全體編委會成員及相關編務人員為期近一個半月的不懈努力,《慶祝云南省供銷合作社成立六十周年——60年60人60事60社60新》專刊終于在云南省供銷合作社建社60周年之際如期出版并同大家見面。
在云南省供銷合作社成立60周年之際策劃編輯這樣一本專刊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因為,總有一些事值得我們去回憶,去思考;總有一些人值得我們去感恩,去銘記;總有一些理念和思路亟待我們去解讀,去領會。這是云南省供銷合作社60周年的一本紀念專刊,更是對一段發展歷程的傾情回顧。
1953年起,國民經濟開始進入建設時期。在這一歷史性時刻,云南省供銷合作社在祖國的西南邊陲云南應時而生,并承擔起貫穿云南農村經濟流通的重擔。
1956年,新中國全面進入計劃經濟體制。此后的二十年間,云南省供銷合作社與全國其他地方的供銷合作社一樣,步入快速發展的階段,成為聯結工農、溝通城鄉的重要橋梁和紐帶。
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確定了“改革、開放、搞活”的方針政策。全國供銷社都被放入到市場經濟的汪洋大海中,面對瞬息萬變、激烈競爭的市場,如何辦下去并辦好?這成為整個供銷系統生死攸關的問題。
改革開放30年,云南省供銷合作社走過了一段艱辛的創業歷程。
2004年以來,云南省供銷合作社系統在扭轉連續11年虧損歷史基礎上提出“二次創業”的目標任務,立足“三農”,面對新的歷史使命,再次踏上服務“三農”的新征程。
60年是一甲子,60年是一個章節,60年是一個腳印。我們希望在云南省供銷合作社發展60年后再度回首,以全行業的心聲來表達這段歷史對云南“三農”工作的影響力,同時彰顯這種影響力的宏偉,汲取這種影響力的精髓,蝕刻這種影響力的深邃。
風霜雪雨,春去秋來。60年在無限的時間長河中不過是彈指一揮間,但對于云南供銷系統來說,卻是一個千回百轉的歷史過程。甚至可以說,這不僅僅是一段歷史,更是一個行業所構建的歷史魅力的凝聚。時值云南省供銷合作社成立60周年之際,我們做一次深情的回眸。我們把這段魅力無窮的歷史進程歸納為影響云南供銷系統發展的60人、在云南供銷行業的發展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60事、在云南供銷系統“二次創業”中涌現出的極具先進性和引領性的60社以及面對“十二五”發展新時期,整個云南供銷系統勢必要去追求去實現的60新。
編寫這本專刊,涉及面寬,任務繁重,資料不全,困難重重。鑒于此,編委會的全體同志們在編委會主任的親力親為下著重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制定具體采編方案,確定編撰思路,敲定編撰時限、內容、原則及編撰人員,讓各項工作進行得有條不紊;二是集中人力物力,派出精干的采編人員深入基層、深入一線進行采訪,同時向多位已退休的老干部、老供銷人收集素材;三是集中留守昆明的工作人員及時到位地負責一線采訪資料的整理歸納、審核校對、設計排版等工作。
在專刊的采編過程中,無數人給予了大力支持。中共云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的相關領導在采編過程中給予了大量的指導意見,社會各界人士對整個采編工作給予大量中肯的建議和意見,云南供銷系統集全行業之力,為專刊的順利編輯和如期出版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專刊編審校的執行單位——風光雜志社的采編同仁全力以赴、跋山涉水、不辭辛勞,深入云南各州市、縣(市、區)及鄉鎮收集第一手材料、拍攝第一現場的圖片并在第一時間完成了第一質量的工作。
在專刊的編撰過程中,發生了諸多感人的事跡。云南省供銷合作社黨組書記、主任和潤培在百忙之中不辭辛苦親自對專刊進行嚴謹認真的指導并親自審校每一篇文章和每一張圖片,云南省供銷合作社相關工作人員放棄周末休息時間加班加點整理材料,風光雜志社全體工作人員不分白晝不遠千里翻山越嶺奔赴云南的邊遠村寨,只為編撰出一本經得起讀者推敲和時間檢驗的專刊。
全體編委會同志無論如何辛苦都毫無怨言,因為大家始終懷著這樣一個信念:所做的這一切都是有意義的。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云南省供銷行業整整60年的坎坷征程。這60年是那樣的不平凡,是那樣的魅力無窮,是那樣的莊嚴神圣。沒有一個人會懷疑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和傳承性。為此,我們常常這樣鼓勵自己:當你心存疑慮的時候,想一想他們,想一想那些鑄就了供銷系統60年輝煌的所有老的、新的云南供銷人,苦點累點算個啥呢?
在這里,我們雖然無法毫不遺漏地展現供銷合作社歷史的所有精彩片段與生動畫面,但我們已經盡到了為云南省供銷合作社60周年社慶獻禮的一份心意、一種責任。
由于編者才疏學淺、孤陋寡聞,加之采編時間非常倉促和專業技術水準非常有限,專刊中倘有疏漏或不當之處,歡迎各級領導、供銷同行、方家學者、廣大讀者們不吝賜教!
是為編后記!
編委會
2011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