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最早大做Android操作系統智能手機的全球廠商之一,華為的先知先覺為自己贏得了豐厚的回報。
如果要為華為的2010年找一個關鍵詞,非“高調”莫屬。而在2011年,華為的這種高調作風或將更為明顯。
向來低調謀事的華為,今年不僅經歷了華為人事“地震”、起訴摩托羅拉等一系列的“被”高調事件,更主動改變與外界溝通方式,從封閉全面轉向開放。
近日,包括胡厚、徐文偉、丁耘、陳黎芳、余承東在內的華為副總裁級高管開通了新浪微博。而此前不久,華為公司總裁任正非也在一次內部會議上表示,“在輿論面前,公司長期的做法就是一只把頭埋在沙子里的鴕鳥,我可以做鴕鳥,但公司不能,公司要攻擊前進,華為公司到這個時候要允許批評。”這與此前華為面對對媒體詢問時“不予評論、不予置評”的態度大相徑庭。另外,很少進行宣傳的華為終端也開始頻頻在各種媒體和戶外廣告上亮相,不僅在幾大城市開起了旗艦店,還拉上明星大做宣傳。
高調背后,是華為業務重心和商業模式的悄然改變。
華為終端分四部分業務,手機、移動寬帶、融合終端、視訊終端。根據華為內部的資料顯示,其2010年手機已占華為終端2010年全球總發貨量的三分之一。此前,華為更多的面向運營商和行業用戶,即使華為的技術再優秀、服務再出色,個人消費者也感受不到。但隨著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全面爆發,華為對手機終端業務也日益看重。正如華為業務總裁徐文偉所說:“華為的原則是以客戶為中心,只是以前的客戶是運營商,不需要面向消費者,而現在的企業業務和消費業務都需要面向大眾。”
近日,華為終端發布“匯智 簡悅”的移動互聯網戰略,并宣布從原來聚焦運營商的戰略向既兼顧運營商又注重消費者體驗的方向進行轉變。以“重塑用戶體驗”為產品設計理念,將成為華為終端的主要發展策略。此時,品牌知名度的短板也逐漸凸顯出來。此時,品牌知名度的短板也逐漸凸顯出來。
同傳統手機廠商相比,華為的優劣勢都很突出。憑借同移動運營商的密切關系,通過集中采購、按單定制,華為終端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規避風險,“以量取勝”則導致華為手機多停留在中低端市場;而華為的劣勢則是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不足,不像諾基亞、三星、摩托羅拉等家喻戶曉的手機品牌一樣擁有自己的鐵桿粉絲。
關于品牌發展模式,華為終端相關人士坦承,華為終端更多地是與運營商合作,同時兼顧開放市場。
以產品帶動品牌是手機行業慣用的傳播思路。業內認為,華為選擇終端產品,就是為自己選擇了一種品牌傳播方式,手機可謂華為進行品牌傳播的理想載體。
在華為手機中,智能手機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此前公布的情況顯示,華為是最早大做Android操作系統智能手機的全球廠商之一。早在2009年8月,華為就開始出品第一款Android操作系統智能手機Pulse,該產品很快得到歐洲一流運營商T-Mobile青睞,在歐洲八大國家同步推出。
華為的先知先覺也為自己贏得了豐厚的回報。截止2月9日,華為時尚社交系列智能手機C8500銷量突破百萬大關,成為國內首款突破百萬大關的電信3G智能手機。據消息人士透露,華為今年的智能手機發貨目標是1200萬,這意味著300%的增長。華為內部提出的目標是三年內成為最具全球影響力的中國終端品牌廠商。
華為終端發展迅猛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能夠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提供快速、靈活的端到端運營商定制服務。而在3G時代,數據業務正主導行業發展趨勢,運營商在產業鏈中的地位也愈加重要,只有幫助運營商定制有市場需求的終端產品,降低運營成本,才能做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