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不健康領域的新觀點層出不窮,很多網絡新聞為了吸引眼球,某些食物常被冠以“絕對不要吃”、“千萬不能碰”、“吃了會致命”之類的駭人標題。其中有些說法甚至成了一些網站和非專業性科普人士的普遍共識,讀者日漸受到此類錯誤觀點的影響和誤導。時下網上流傳“空腹吃致命的食物清單”,受到了諸多營養專家的質疑。
這些食物可以空腹吃
在飲食上,空腹一般指胃內的食物全部排到十二指腸內,即胃排空的狀態,一般在飯后4-5個小時就達到空腹狀態。
有些食物之所以不能空腹食用,主要是為了防止其對腸胃產生較大刺激,如過涼、過辣或有刺激性的食物,但有些食物卻沒有這些問題。說空腹吃“致命”顯然有些言過其實。
食物:魚類
傳言:空腹吃魚導致“浪費蛋白質”
當身體需要能量時,因為沒有足夠的碳水化合物(主要存在于糧食、豆類、水果和薯類食品中)。不得不分解蛋白質。不吃含淀粉的食物,空腹食用大量富含蛋白質的食物。蛋白質白白浪費,也不利于胃腸健康。空腹吃魚肉過量,動物蛋白質攝入過多,可造成人體酸堿平衡失調,不僅增加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痛風病的風險,還會加快鈣元素的流失,引發骨質疏松癥。
事實:蛋白質不因空腹吃而浪費
營養科醫師指出,這是一個很片面的說法。蛋白質在人體內的作用是:用于合成人體的肌肉組織;用于合成身體內的功能物質,如體內的抗體、生物酶類、補體等都是蛋白質:用于能量代謝,供應肌體需要。食物中得到的蛋白質主要是前面兩種作用。在身體能量消耗中,如果糖類、脂肪消耗過量,肌體便消耗部分蛋白質,防止因缺乏能量而造成更嚴重損害。因此,從保護身體功能的角度,即使是用于能量消耗,也不能稱為“浪費蛋白質”。
蛋白質的消耗需要考慮空腹的程度。如果僅僅是感覺空腹或者有點餓,身體不會消耗多少蛋白質。在感到餓時,身體消耗的主要是儲存的糖原。正常人的糖原儲存量可以維持3-6小時的能量需要,這時,感覺輕微的饑餓而攝入蛋白質,蛋白質不會用于能量消耗,也就不是“浪費”。
真正的蛋白質“浪費”只在過量攝入蛋白質時才出現。人體對蛋白質的利用是有限制的,不是攝入多少都可以用于合成,而且人體對于攝入過量的蛋白質沒有儲存功能,多余的蛋白質通過代謝,最終從尿中排出,這才是蛋白質的浪費。不僅如此,過多的蛋白質代謝后通過腎臟排出,增加了腎臟的壓力,造成對腎功能的慢性損害。因此,空腹吃魚造成蛋白質“浪費”的說法沒有任何科學依據。
食物:香蕉
傳言:空腹吃香蕉導致血鎂升高
香蕉含有較多的鎂元素,空腹吃可使人體中的鎂元素驟然升高,破壞人體血液中的鈣、鎂平衡,對心血管產生抑制作用,不利于身體健康。
事實:香蕉含鎂并不高,不必擔心高鎂血癥
營養學教授指出,這種說法看似有道理,其實經不起檢驗。
根據中國食物成分表數據顯示,每百克香蕉(可食部分)鎂為43毫克,一個正常成年人即便是一次進食200克(約折合帶皮香蕉350克),其鎂的含量約為86毫克,也僅為日推薦膳食攝入量(300-350毫克)的1/4,不大可能引起高鎂血癥。
此外,食物鎂的吸收率也隨攝入量和人體鎂的營養水平而發生變化。也就是說,當膳食攝入鎂過多或人體鎂的營養水平富足時,腸道對鎂的吸收率自然降低,同時鎂的代謝(如排泄)加速,不太可能因為一次攝入高鎂食物而導致血鎂水平急劇升高。
再者,香蕉并不是含鎂很高的食物,日常生活中人們常用一些含鎂比香蕉高得多的食物,如炒花生仁(176毫克)、蓮子干(242毫克)、黃豆(199毫克)、綠豆(125毫克)等作為早餐(空腹食用),尚且不擔心發生高鎂血癥,那么就更不要考慮空腹食用一兩根香蕉了。
食物:牛奶
傳育:空腹喝牛奶,營養物質不被吸收
空腹飲用牛奶使腸蠕動加快,牛奶在胃內停留時間縮短,易被快速排出體外,其中的營養物質不能被充分吸收利用。同時,牛奶含有優質蛋白質,如空腹喝,蛋白質將被當作能源燃燒掉,很可惜。
事實:沒有乳糖不耐,就可以空腹喝奶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喝牛奶后有腹瀉問題,那么的確不宜空腹大量飲奶,還是吃些淀粉類食物后再少量多次地喝牛奶為好。最好能飲用酸奶。
在20年前,專家們提出不能空腹喝牛奶,是因為當時國人很少有喝牛奶的機會,一旦斷了母乳,基本就見不到奶制品了。長期不接觸奶制品,導致人體產生“乳糖不耐”,一喝奶就腹脹、腹瀉。消化不良。如果喝得太急,特別是空腹喝奶,癥狀就更加嚴重。現在時代不同了,很多孩子和年輕人從小就經常喝牛奶、酸奶,吃冰淇淋甚至奶酪,消化牛奶中乳糖的能力很強,即使空腹喝牛奶,也沒不舒服的感覺。那么。所謂“空腹不能喝奶”的說法也該改一改,至少要加個前提,不能一概而論。
食物:甜橘子
傳言:空腹吃橘子易刺激胃黏膜
因為橘子含有大量的糖分和有機酸,空腹吃橘子易對胃黏膜造成不良刺激,使脾胃滿悶、吐酸水。
事實:不酸的橘子空腹吃沒事
可以空腹吃的水果還有蘋果。因為人在前一晚晚飯后至當天早餐前,一般有超過10個小時未進食,肝糖基本耗盡。早展極易疲勞。空腹吃一個蘋果,果糖很快轉化為葡萄糖,被人體吸收約半小時后,就能感覺精力充沛。空腹吃蘋果。還可使膽汁分泌流動,不讓膽汁在膽囊里聚集時間過長,防止膽結石。此外,每日早晚空腹吃一個蘋果,還可治療大便干燥。
這些食物絕對不能空腹吃
雖然對不能空腹吃的食物有諸多爭論,但專家們對有些食物還是有定論的,例如下面這些食物。
水果:柿子、山楂
原因:誘發胃石癥
這些食物不可空腹食用是因為其中含有鞣酸。
鞣酸又稱單寧酸,對胃黏膜有刺激性,可引起惡心、嘔吐。一些水果味澀。大半與鞣酸分不開。鞣酸廣泛存在于很多食物中,如綠豆、蘋果、梨與許多水果的細胞里都含有鞣酸。鞣酸能與鐵化合,生成黑色的鞣酸鐵。所以如果有綠豆放在鐵鍋里煮。水就會變黑;蘋果、梨用鐵刀切后,表面也易變黑。
大量食用柿子等富含鞣酸的水果,易誘發胃石癥。胃石癥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胃部突發疾病,其癥狀表現為上腹部不適、飽脹、隱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常見的并發癥有胃黏膜糜爛、潰瘍出血,嚴重的可致胃穿孔及腹膜炎,胃石進入腸道還可能引發腸梗阻。
專家指出,目前出現的大多數胃石癥為植物性胃石,多因空腹進食大量的柿子、黑棗或山楂引起,由于這類果實內含收斂性很強的鞣酸,尤以未成熟的果實含量高,其與胃酸接觸后形成鞣酸蛋白,很難溶于水,再與果膠及植物纖維等凝結成塊后,即形成胃石。
飲料:濃茶、咖啡、酒
原因:稀釋胃液,影響消化功能
專家指出,以綠茶為例,綠茶是沒有經過發酵的茶,較多地保留了鮮葉內的天然物質。其中茶多酚、咖啡堿能保留鮮葉的85%以上。綠茶中的成分,對于防衰老、防癌、抗癌、殺菌、消炎等確實有效果,是其他茶葉無法比擬的。但是,也正是這些天然成分,假如在空腹狀態下飲用,易對人體產生不利影響。
空腹時,茶里的一些物質易被過量吸收,比如咖啡堿和氟。咖啡堿使部分人群出現心慌、頭昏、手腳無力、心神恍惚等癥狀,醫學上稱之為“茶醉”現象。一旦發生茶醉現象,可以吃一塊糖或喝上一杯糖水,上述癥狀即可緩解并消失。氟假如在體內蓄積過多,則可能引發腸道疾病,影響腎功能。
空腹飲用咖啡也是如此,咖啡因使交感神經受到刺激、興奮,但對食欲有負面作用,使食欲減低。另外,由于胃部受到刺激而胃液分泌增加,刺激空胃,對胃潰瘍等患者不利。最理想的是飯后喝。
空腹喝酒則易使大量酒精被吸收進血液,引起酒精中毒。
刺激性食物:冷飲、過辣食物
原因:對胃黏膜有刺激,容易導致胃炎
許多人喜歡在運動后或空腹時,大量飲用各種冷凍飲料。其實,人體消化道需要保持溫暖的環境,這對微循環、氧氣、營養及廢物的運送非常重要。空腹吃冷飲。對胃黏膜有刺激,會因黏膜受冷使血管收縮,長期這樣使胃黏膜缺血而導致胃炎。同時因為胃部驟冷刺激心臟,使這些器官發生突發性的攣縮現象,久而久之可導致內分泌失調、女性月經紊亂等病癥發生。專家提醒,冷飲最好在兩餐的中間吃,空腹時、飽餐后和大汗淋漓時,都不宜立刻食用冷飲。
專家指出,上面提到的這些不能吃的食物,都是建立在“大量”這一基礎上。所以,如果此前曾空腹吃過這些食物,但并未感覺有任何不適,大可不必恐慌。
對此,營養學家們建議,最好采取這樣的進餐順序:先喝小半碗湯或小半杯新鮮果汁,然后吃一些蔬菜。最后再吃成分較為復雜的肉、雞蛋、奶酪等。
(選自《大眾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