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電影業界出現了一個說法:“影院一日游”。說的是某些小成本電影因為關注度不夠無人買票觀賞,只在影院公映一天就下線了。3月份有20多部電影公映,其中有不少就是“影院一日游”產品,這種狀況,不僅讓電影創作者“心里挖涼挖涼的”,也讓熱愛電影的觀眾感到有些無奈。
曾在北京鬧市區的一家豪華電影院,看一位導演的“影院一日游”電影。買了票坐在位置上,等到音樂響起龍標出現,才發現偌大的電影院只有一個人。坦白說,這樣的環境絲毫不能帶來“一人獨擁一座電影院”的快感,電影是大眾文化產品,一群人圍觀一部精彩電影,用掌聲和贊嘆評價這部電影,這種觀影氛圍才是真正的電影文化。一個人的電影院是可恥的,往小了說是費人工、費電,往大了說這是電影與觀眾南轅北轍,是市場與藝術脫節后結下的苦果。
“影院一日游”的當然有被觀眾錯過的好電影,但大部分還是差電影。去年我們國家生產了526部故事片,到影院上映的也就260部左右,而真正賣座的,也就那么幾部。也就是說,在公映的電影中,大部分都是去影院“打醬油的”,那些沒公映的電影更慘,從剪輯機上取下來之后直接就送去了資料館。
500多部電影能賺錢的不足兩成,但這并不能阻止更多資本涌進電影制作業。大大小小的電影公司遍地開花,整個草臺班子就上馬。不知我們的電影審查委員會,除了審查內容之外,是否還負責質量。不過話說回來,質量這種事情,還真輪不到電影審查委員會來管。竊以為,電影業界應該成立一個由發行公司、電影院線、電影專家、觀眾代表等共同組成的電影質量品評委員會,對于那些粗制濫造的電影,別管大成本、小成本,能斃就斃了吧,反正走上大銀幕也是費人工、費電、招罵。對于那些缺乏資金宣傳的好電影,業界也要伸出溫暖之手,幫別人也是幫自己,銀幕上好電影多了,差電影自然會無人問津。
觀眾不看“影院一日游”電影,有著“寧可錯過一千,不能上當一次”的心態,這不能只怪觀眾的審美,畢竟觀眾不能只當測試爛片的“小白鼠”。那些被錯殺的“影院一日游”佳作,也別委屈,是好電影總會閃光的,想尋求安慰,到某某電影網站看看打分去吧,但愿觀眾的口碑能安慰你們那顆受傷的心。【責編/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