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平均體溫是37℃,但為什么一些人的體溫會超過37℃(發燒)呢?
原來人體血液中有大量的白血球,一旦發現了入侵者——細菌或病毒,就會向丘腦下部釋放出一種特殊的蛋白質,刺激丘腦下部體溫調節中樞,將體溫調高。體溫升高的反應通常是顫抖,肌肉快節奏的運動,產生熱量,于是體溫就會上升。
發熱對人體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既有有利的一方面,也有不利的一方面。在一定范圍內的發熱是人體抵抗疾病的生理性防御反應。但另一方面,過高和長期發熱會使人體內各種調節機構紊亂。
最近美國醫生對是否要退熱特此提出忠告:發燒不一定非要去看醫生,這種忠告并非讓發燒的人咬牙挺住。而是出于對發燒機制的全新了解。對于一般發燒,醫生的意見是,發燒只是對感染的正常反應,通常不會引起嚴重問題。在許多方面,發燒是我們的朋友而不是敵人。所以一點點發燒就去吃退燒片,甚至打點滴,實在
嘔吐是使胃內容物和一小部分小腸內容物通過食道逆流出口腔的一種反射動作,可以由于機械的(如刷牙動作不當)和化學的(如不慎誤服化學溶劑時)刺激作用引起。人體有許多感受器對這類作用很敏感,一旦受到刺激就會發生嘔吐。一些人的嘔吐也可能是由于視覺和內耳平衡器受到影響而發生(如暈車、暈船時)。
其實嘔吐不一定是壞事,因為嘔吐有時是一種主動把胃內的有害物質排出的動作,因此也是人體一種保護性機制。適時、適度的嘔吐對人體具有保護性治療效應,但是,在不清楚病因的條件下,見嘔就止未必是好事,或者說嘔吐不一定是壞事。正確對待嘔吐有以下幾點可以參考:
適時嘔吐:如出現食物中毒或吃了不潔食物、誤服藥物、毒物時,應立即采取措施如用筷子刺激咽喉部、使用催吐藥物誘導嘔吐。可盡快清除胃內的刺激性食物,清除胃內未被吸收毒物,減輕中毒。是沒有必要。
流感乃至一般的感冒,通常會伴隨發燒。這是人體許多免疫功能在體溫較高時表現得較好,有些細菌和病毒在較高體溫下不易存活。如讓動物感染細菌,但控制不讓它們發燒,結果其中有許多竟死于本來不足以致命的感染。
光發燒而沒有其他不正常情況的人,通常不吃退燒藥反而有好處。但也有例外,患冠心病和關節炎、糖尿病的患者,若發燒須去醫院診治。
但如果有下列情況時應考慮要把病人送到醫院:不到3個月嬰兒體溫升到37.8℃以上:3到6個月嬰兒體溫升到38.3℃以上;6個月以上的孩子體溫上升到39.4℃以上。
成人出現以下情況就要送醫院:體溫升到39.4℃以上;體溫連續三天都保持在38.3℃以上,即使沒有其他明顯癥狀;一連幾個星期輕微發燒。如果發生嚴重頭痛、頸部僵硬、精神混亂、喉嚨痛,身上酸痛、疼痛,咳嗽時有痰或血,容易發脾氣或嗜睡,出疹或嘔吐,呼吸困難、血痢或大便帶血,也要去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