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克萊講:存在即感知。死亡是對存在的否定,起碼是對感知到的現世的決絕態度。現實中的生死本無意義,而電影中沒有無價值的死亡。
雷諾阿的電影《游戲的規則》,于我看來,是將一群游戲者酒醉戲謔的囈語撕碎道破整理了給人看。如同洋蔥,層層剝落,蜇疼眼睛。雷諾阿確實也是個游戲者,刻意安排每一個細節,但用心良苦并成功地滲透了他的批判思想。
影片以飛行員的降落為開端,而以飛行員之死為終結。這是一趟旅行,那架飛機帶著觀眾走進一個由真實和謊言構筑的世界。在最初的人物設置中,飛行員是敢于說真話的人,即使在簇擁著他的人群中,也毫不避諱說自己飛行的目的是為了愛情,而之后也是固執地追求自己的愛情。這樣的人物與影片整體反映的崇尚奢華與虛偽貴族是一對沖突。于是,飛行員就作為了整個時代背景的犧牲品。
導演很明白,這樣理想化人物的存在是對現實極大的挑戰與否定,而他的死亡是世界拋棄否定他的結果。選擇他的死亡,導演意在說明他的死亡價值觀。即這個世界是一個陰陽混沌中庸之物,極端的東西永遠無法融世,極端的真更是過于理想化而無法永恒存在的東西。于是,死亡是他的必然,是世界對這個赤子的否定,更是對純粹真誠的否定。
影片中的世界很強調“看”與“被看”的概念。一出場飛行員順利返航,結束時男主人宣布飛行員之死,都是在眾人簇擁圍觀中進行。即使在飛行員死后,純真的Jackie欲放聲痛哭,她的姑媽都要悄聲告訴她“眾人在看著你呢”,這話不僅是給Jackie說,也是給深愛飛行員的姑媽自己說的,更是這個虛偽世界的道德準則。影片開始呈現的是一個縱欲的世界,混亂的情人關系,醉生夢死的貴族生活,實質這樣生活的核心還是在禁錮。內心真實的想法感情反而要封存起來。每個人活得都像男主人公手中的收藏品,內心或許已斑駁腐爛而外表卻被粉飾得光鮮亮麗。
影片有幾處眾人對死亡態度的對比。片中第一個死亡的是狩獵競技中的野兔,眾人對這種死亡的態度是無謂甚至欣喜的,似乎覺得是優勝劣汰,自然選擇的結果。第二次涉及死亡是狩獵場兩個人的談話中,帶著戲謔玩笑的口吻,說到他們認識的一個人因不會用槍本欲打鳥卻將自己打死。如果說第一次還只是停留在對物的無謂上,那么第二次已經涉及身邊人的死亡了。這種對死亡的無知與無謂態度,充分體現他們毫無危機意識,對死亡對生命都是模糊概念。同時,對死亡的態度映射出對生命和存在的態度。那種隨意與玩笑反映出他們對待生命也是行尸走肉,浮云一場。
或許這兩次態度也只是上流社會虛偽的表演,那么在舞臺劇開始,骷髏們走向臺下,貴族社會的虛偽假面被逐層撕開,我們清晰地看到,臺下觀眾席上依然顯露驚恐和不知所措的神情。再者,當仆人舉槍發射,大殿里驟然安靜,客人們都舉手投降,大驚失色。即使社會再如何骯臟浮夸,當個體生命受到威脅,本真依然會顯露。當那一張張假面被撕開,我們看到,原來強大浮夸的假面的背后竟是如此卑微渺小和軟弱。
于是,雷諾阿不再抖落骯臟塵土,而是轉向對個體生命的悲憫和對出路的探索。影片結尾,鏡頭由人群簇擁的大殿正門移向角落里的墓碑,或許它是對真誠與人性的呼喚,但我更愿意理解為,是導演對個體生命的尊重和悲憫。 【責編/九月】
影片信息
中文片名:游戲的規則
外文片名: La Regle du Jeu
導演: 讓·雷諾阿
編劇: 讓·雷諾阿
主演: Nora Gregor ....Christine de la Cheyniest (as Nora Grégor) Paulette Dubost ....Lisette, sa camériste Mila Parély ....Geneviève de Marras
制作人:Produced by:Claude Renoir ....producer
影片類型: 劇情 / 喜劇
片長:110 min
國家/地區: 法國
對白語言: 法語
色彩: 黑白
混音: 單聲道
攝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膠片長度: 3006 m
上映日期:193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