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劇協(xié)主席“以淚洗面走紅”,被稱“洗面帝”。
在4家企業(yè)向河南文化教育事業(yè)捐助2億元的捐助儀式上,河南省豫劇二團團長、省文聯(lián)副主席、劇協(xié)主席、一級演員李樹建說:“盧書記到河南之后,我們河南文化界的春天就到了。我們每天激動萬分,以淚洗面。”不少網(wǎng)友質疑這種表態(tài)過于夸張,有“表演”之嫌,而“以淚洗面”也迅速走紅,被網(wǎng)友用在各種造句當中。李樹建說,當時他非常激動,說的都是實話。(10月26日《新快報》)
面對領導,本想說幾句“場面話”表現(xiàn)一番,誰知道一不小心說得有點“過”,以至于成了網(wǎng)友調侃甚至嘲弄的對象。看來,盡管李樹建貴為劇團團長、省文聯(lián)副主席、劇協(xié)主席和一級演員,他的表演水平實在不咋樣。
“洗面帝”那兩句話完全經(jīng)不起推敲。“盧書記到河南之后,我們河南文化界的春天就到了”,你讓此前在河南主過政的領導們情何以堪呢?“激動萬分,以淚洗面”倒并不是不可以,但非要在前面冠以“每天”的修飾,顯然脫離了事實——即使是河南民間傳說中的“淚人兒”,恐怕也無法做到“每天”都以淚洗面吧?為了褒揚現(xiàn)任領導卻無視前任領導,“人一走茶就涼”,是否不智?為了表達對領導的“感激”不惜違背常識、信口開河,是否過“諛”?
這年頭,由于“表演”失誤而搞得灰頭土臉者屢見不鮮,其中不少還是知名文人。前有“余含淚”“王鬼鬼”,現(xiàn)在“洗面帝”又橫空出世,作家、詩人、藝術家,終于湊成了一堆兒。按理說,這些人要文化有文化,要水平有水平,何以“表演”技術如此不堪呢?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某些混跡仕途的高人在這方面卻顯得游刃有余:他們該哭的時候哭,該笑的時候笑;該自我批評的時候自我批評,該自我表揚的時候自我表揚;該“強烈譴責”的時候“強烈譴責”,該“情緒穩(wěn)定”的時候“情緒穩(wěn)定”……他們的表演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因此,迎接他們的似乎永遠都是老百姓的擁護和“雷鳴般的掌聲”。
在那些真正的“表演帝”們面前,不管是“余含淚”“王鬼鬼”還是“洗面帝”,都顯得那么的幼稚、那么的無知。也許這就是“專業(yè)”和“業(yè)余”的區(qū)別?也許這就是“文人”和“官人”的差距?也許這就是“現(xiàn)實”和“舞臺”微妙的時空轉換?
很多中國人見到大領導都會激動不已,不獨“洗面帝”一人如此。太激動了就容易“犯迷糊”,說幾句“過頭話”也在所難免。因此對“洗面帝”們也不應有太多的苛責。我只想提醒他們一句:文人畢竟是文人,還是老老實實在屬于你的舞臺上表演去吧,就不要試圖跑到現(xiàn)實中來“賣弄風情”了。否則的話,除了貽笑大方還能怎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