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老街小巷里,經常能見到彈棉花車,機器裝在手扶拖拉機上,動力也來自拖拉機。這種流動的“彈棉花”店鋪,是近兩年才出現的新行當,兩人一個組合,通常是夫妻搭檔。兩年時間里,我前后見過三個不同的組合。這一數量,已經與目前鎮江仍在經營的固定彈棉花鋪持平了。聽口音,這批走街串巷的彈棉花手藝人,都不是本地人。看他們操作嫻熟,配合默契的樣子,絕對是行家里手,沒準就是老鋪子里的嫡系傳人。
彈棉花是傳統民間工藝,過去城鄉都有很多專業彈棉花的店鋪,現在少多了,印象中市區只有京畿路、青云門、勝利路還有幾家仍在正常營業。
有一個耳熟能詳的傳統故事:甲聽到乙拉胡琴,就說令他想起了自己的舅舅,乙忙問為什么,甲答曰他舅舅是彈棉花的,乙幾欲暈倒,趕緊收起自己的胡琴。
胡琴與彈棉花的共同之處是都有弦,不過前者是用來拉,后者是用來彈。彈棉花的關鍵環節就是彈,現在,這項工作由機器完成,省時又省力。這一技術革新,雖然少了一些詩意,但效能卻大大提高。
一個過程少了些詩意,另一個環節卻增加了一些美感。過去店鋪里壓實整平棉胎是采用手抓房梁、腳踩木板,來回平行移動的方法,現如今到了戶外,沒有房梁可抓,改為在棉胎上跳舞了。登臺的總是男主角,他將直徑達半米的大鍋蓋一樣的圓木板放在棉花胎上,站上“鍋蓋”,開始翩翩起舞。他兩臂伸展開來,以身體為軸心,上肢向左大幅度旋轉,腰、胯也同方向用力,帶動雙腿作圓規狀旋轉。向左動作做完,接著向右旋轉,如是反復。整個過程大約持續三四分鐘,直到棉花胎的各個部位都被碾壓一遍。由于新彈的棉花胎極其松軟,在上面“舞蹈”,一如在沒膝深的雪地里奔跑,更像太空漫步。
在電視上多次看過“太空舞”的表演,演員把擦玻璃、爬樓梯等連貫動作分解,動作緩慢,節奏明顯,形成一種視覺幻象效果。棉胎上的“舞蹈”,其實只是一個彈棉花必須的工藝過程,這是生活中的太空舞步,當年邁克爾·杰克遜形成他經典舞步的靈感是否就來源這里呢?
彈棉花有開棉、鋪棉、彈棉、牽紗、壓篩等多道工序,棉胎上的舞蹈是壓軸大戲。“太空舞”演員走下舞臺,整個彈棉花程序就宣告結束。
小時候喜歡到鋪子里看師傅彈棉花,知道那是個污染嚴重而且費時費工的行當,鋪子里棉絮飛揚,師傅的頭發、眉毛皆被染白。彈一床棉花胎大約需要半天的時間,舊棉胎送到鋪子里,一般要到一周之后才能取到。現在,機械化程度提高后,污染問題基本解決,彈制速度明顯加快,一床棉胎半個多小時就搞定了。
由于工藝的改進,彈棉花的主要工具——兩尺來長、繃著筷子粗細牛筋長弦的竹弓,永遠退出了歷史舞臺,我們再也無緣聆聽“他舅”單調重復、低沉悠揚的“嘭、嘭,篤篤嘭”的生活樂音了。值得欣慰的是,我們在聽覺上失去了一些精神享受的同時,卻在視覺上得到了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