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我投入抗大式母?!K北合作干部學校懷抱60周年。悠悠一甲子,彈指一揮間。
在我求知的人生歷程中,有小學、中學時的母校,最使我銘記于心的,是走進社會,走上工作崗位時的那所抗大式的干部學校。
上世紀的1951年,那時正是解放初期,新中國剛剛建立,一所抗大式的學校迎著新中國的曙光,出現在古城揚州的東關,它的名字叫:蘇北合作干部學校。這年的春季,它張開了臂膀面向社會公開招生,報考的青年,從長江兩岸四面八方涌向了古城揚州。當時,我剛初中畢業,懷著“參加革命”的一腔熱血,帶著“為人民服務”的質樸理想去報名應試。干校大門對面的墻壁上,用大紅紙書寫的新生錄取榜上,按考試得分排列著被錄取人的姓名,出乎意料的,我被排列第四,在眾多被錄取的女生中,我因名列前茅,而頗引人注目。
帶著激情、帶著理想,1951年的9月1日,我來到蘇北合作干部學校如期報到,在這所既令我感到神奇,又使我覺得新鮮的特殊辦學形式的學校里,開始了我的抗大式的學習和生活。住宿,男女生分別都是整齊劃一地睡地鋪,一間屋里容納十多人,雖然擠點,可是大家都開心。每日三餐前都得排成隊列,先唱革命歌曲,然后才走進大食堂用餐。食堂里只有桌子沒有板凳,都是站著圍著各自固定的桌子,端著飯碗,吃著大鍋飯和大鍋菜。在這所學校里,不是按什么班級什么系,而是半軍事化的按隊建立,分一隊、二隊、三隊、四隊……每個隊上百人,隊里再分成若干個小組,便于分組學習。我被分在一隊的第六組,還擔任了學習組長。
這所干部學校,就是在建國初期,為了迎接社會主義建設高潮的到來,而大規模地培養干部、壯大干部隊伍,學校既保持了抗大式的革命傳統,又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主題,講授基礎性的經濟理論以及財務管理、經濟核算、會計統計等方面的財經專業知識。上大課時,有成百上千的人,人數雖然多,但是課堂紀律好,學員們都是自帶板凳,兩個人合坐一條長板凳,來時排著整齊的隊伍,扛著板凳來,下課后,同樣是排著整齊的隊伍,各自又把板凳扛回去。盡管只有短暫的半年便畢業分配分赴四面八方走上工作崗位,學子們經過學習和教育,經過身臨其境的鍛煉和洗禮,也把抗大式干校的傳統和作風,特別是把艱苦奮斗、團結友愛、實事求是、為人民服務、求真務實的作風,帶向了社會,帶上了工作崗位。
常言說得好:“六十年一甲子”,2011年正是我抗大式的母?!K北合作干部學校的一個“甲子年”。時光不管怎樣遠去,我對母校的感恩情結永遠不會淡去,我為此生能夠受到抗大式母校的教育和洗禮,而感到榮幸,感到受益終身。我在這所學校里第一次聽到“為人民服務”的親切話語;第一次聆聽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真理。我又是從母校的懷抱里踏出校門,走向社會,走上工作崗位的。是抗大式母校教育了我,培養了我,放飛了我。在母校的甲子年到來之前,我懷著思念之情、感恩之心,專程來到古城揚州,來到古老的東關,踏著六十年前的足跡,駐足在當年的蘇北合作干部學校的大門前,心潮澎湃、思緒萬千。雖然門已緊閉,物是人非,但是,母校的舊址仿佛在用自己的歷史滄桑和往日的自豪,默默地笑迎我這個六十年前的學子,又仿佛無聲勝有聲地向我敘述著,它曾經擁有的輝煌,曾經為新中國作過的歷史貢獻。抗大式的母校,是用革命的傳統、優良的作風教會我做人,它像母親般地領著我實現了人生的一次轉折,正是由于母校的哺育,母校的放飛,才有我的成長,才有我的今天。
母校的甲子年,牽動著許許多多當年放飛的學子,他們都以同樣的心情,對母校深深地懷念,深深地感恩,抗大式的優良傳統在新的歷史時期,經久不息地永遠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