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一:盤點2010年十大文化事件
事件一:《中國作家富豪榜》激起強烈反響
2010年11月15日,成都商報聯合春城晚報重磅發布第五屆《中國作家富豪榜》后,在社會各界迅速激起強烈反響!楊紅櫻、郭敬明、鄭淵潔位居前三,顯示出青少年成閱讀主力軍;中國作家富豪榜創制人吳懷堯表示,純文學的影響力持續下降,成年的人閱讀則日趨實用!港澳臺作家在大陸的版稅收入,第一次被納入中國作家富豪榜,李敖、金庸、龍應臺首度榜上亮相。
事件二:“羊羔體”獲魯獎詩歌獎引發爭議
2010年10月19日晚,武漢市紀委書記車延高的詩集《向往溫暖》摘得魯迅文學獎詩歌獎項;與此同時,有網友在微博摘錄其描寫知名女演員徐帆的新近詩作《徐帆》,引起網友熱烈討論,其詩歌被戲稱為“羊羔體”,被網友大規模仿寫。
事件三:“給力”登上《人民日報》頭版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標題《江蘇給力“文化強省”》讓不少人有些“意外”。一向以嚴肅嚴謹著稱的《人民日報》采用如此新潮的標題,立刻引發熱議。有網友將這一標題截圖發布在微博上后,網友紛紛大呼“標題給力”。
事件四:曹操墓真假之爭
從安陽曹操墓的發掘之日起,關于曹操墓真偽的議論一直不絕于耳,而學術界也因此分為了“挺曹派”與“反曹派”。即便在安陽曹操墓被評為2009年十大考古發現后,有關曹操墓真偽的質疑聲并未因此消失。
事件五:作家謝朝平被捕惹爭議
2010年8月19日,報告文學作家、退休檢察官、檢察日報旗下《方圓》雜志前記者、55歲的謝朝平因寫作出版反映三門峽移民問題的《大遷徙》,在北京的家中被渭南警方抓走,以涉嫌“非法經營罪”被刑事拘留,引發社會各界強烈反應。
事件六:清華教授被指抄襲
2010年3月,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彬彬公開著文,稱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汪暉寫于20多年前的博士論文《反抗絕望》多處存在抄襲。此后4個多月,質疑者和挺汪者曾展開多輪交鋒。“汪暉事件”不斷升級,數十名知名學者和教授聯名要求清華大學調查此事,直接當事人汪暉一直沒有直接回應,也沒有公開露面。在輿論激烈爭論將近半年后,汪暉終于不再沉默,繼接受《聯合早報》采訪后,向王彬彬發了律師函,希冀以法律途徑,解決學術爭端。
事件七:《科幻世界》的“倒社風波”
2010年3月21日,一條名為《科幻世界致全國幻迷公開信,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的帖子出現在了豆瓣等論壇上,公開信以《科幻世界》雜志社員工的口吻質疑社長兼總編輯李昶,稱“隨時可能出現全體編輯集體辭職!”公開信中列舉了7條對李昶的質疑,其中包括采編管理、雜志經營、刊號違規等多個方面。公開信“要求撤銷李昶同志在雜志社的一切職務,重新公開選舉……新領導”。公開信發出后,網上一片喧嘩,這一文化事件,以四川省科委宣布暫停社長李昶職務暫時告一段落。
事件八:童話大王退出中國作協
2010年4月25日,童話大王鄭淵潔在博客上單方面宣布退出中國作協,他在博文中稱,玉樹大地震后,北京作協領導曹文軒還到青島小學推銷自己的書,自己不能與之為伍,同時批評作協有很多不懂文學的官員,中國作協“難以促進中國文學的繁榮發展”,另外鄭淵潔還狠批中國作協的經費來源,稱作協是浪費納稅人的錢。對此當事人曹文軒表示“沒有關系,無所謂”。
事件九:文庫欺壓作家群體
2010年11月11日,22位作家在微博聯合發布了《我們的聯合聲明》,目標直指淘花網。該聲明被轉載6000多次,引起極大關注。起因在于淘花網將未經版權人授權的小說等作品放在文庫內供互聯網用戶免費閱讀并提供下載,以此獲得流量并從中謀利。活動發起人之一的《盜墓筆記》作者“南派三叔”在其微博中這樣寫道:“我們可以讓我們的作品在互聯網上免費傳播,但是我們無法容忍別人可以隨意利用我們免費傳播的東西賺取利潤。”截至目前,淘花網已經在官網上正式道歉。
事件十:《阿凡達》掀觀影熱潮
2010年1月,著名導演詹姆斯 卡梅隆十年磨一劍的巨片《阿凡達》在內地各大城市上映,迅速攪熱了電影市場,更攪熱了中國人的文化生活。“你看《阿凡達》了嗎?”幾乎成為時尚男女見面的必談話題。這部電影的大熱大火,不僅燒熱了影視新技術應用的未來,也展示了發達國家產業體系在文化傳播力、文化競爭力方面的強大實力。上影廠專家在接受采訪時稱,國內只花6000萬人民幣就能做出《阿凡達》的效果——但問題是,為什么好萊塢才擁有如此驚艷的想像力?為什么我們沒有《阿凡達》式的電影出現?這或許是中國電影人最需思考的問題。
話題二:盤點2010年網絡熱詞
“蒜你狠”系列——從“蒜你狠”到“豆你玩”,從“姜你軍”到“糖高宗”,從“煤超瘋”到“蘋神馬”……物價飛漲在網絡上促生了一系列代名詞,表達出民眾的關注與無奈。如今,國家及地方多管齊下,對物價進行有效調控,“蒜你狠”不再“狠”得起來,“糖高宗”也高不上去了。
“小白菜”——近8萬名世博園區志愿者無疑成為2010年中國志愿者的代表。一群“80后”“90后”的年輕人,用稚嫩的肩膀擔負起“世界在你眼前,我們在你身邊”的承諾,受到了世界的交口稱贊。
“中國達人”——在熒屏“反三俗”呼聲高漲的時候,一檔充滿“小人物”的溫情與樂觀、拼搏與自強的電視選秀節目受到廣泛好評,其所評選的首位“中國達人”——無臂青年劉偉,成為青少年奮發圖強的勵志榜樣。
“神馬都是浮云”——流行一時的網絡戲謔語,表達出一種“所謂的淡定”,實質則是對越來越多的社會和網絡“怪現象”的一種無奈與嘲諷。
“裸捐”——巴菲特與蓋茨的豪門盛宴被炒得沸沸揚揚,一場“裸捐”大討論正式展開。其實,是否裸捐是個人自愿行為。但愿這次大討論后,中國的慈善事業越來越健康、越來越壯大。即使不是“全裸捐”,“半裸捐”等其他形式的捐贈也應該受到歡迎。
“OUT了”——這一源于廣告的熱詞在網絡和年輕人中受到熱捧,真切地反映出信息時代的資訊更新速度遠遠超出人們的關注能力。
“日記門”——2010年,網絡驚現多起“日記門”事件,這些官員在成為網絡紅人的同時,也遭到了組織調查,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廣西煙草專賣局銷售管理處原處長韓峰。“日記門”無疑是官場灰色生活的一種折射,如果不建立“陽光行政”的透明化機制,公眾通過網絡等“非主流渠道”來窺視官員的興趣會消減嗎?
“網絡神曲”——一些曲調通俗甚至有些低俗的口水歌,卻經過網絡流傳于大街小巷,被譽為“網絡神曲”。有網友質疑認為“沒有任何一個音樂人說它好聽”。而所謂“神曲”,本身就是一種反諷。
“秒殺”——發源于網絡游戲的詞匯,因為“肯德基拒收‘秒殺’優惠券”事件而瞬間流行,也讓網絡時代的維權難題得以突顯。與此同時,“秒殺”一詞在網絡購物中同樣流行,甚至催生“職業秒殺族”。
“鴨梨”——“壓力”的諧音,流行于網絡,“××表示鴨梨很大”,成為網絡口頭禪,也算是網民在壓力下的一種自我放松。
“凡客體”——時尚品牌凡客誠品的一組平面廣告在十多個一線城市一經亮相,即引發了一場始料未及的網絡仿寫熱潮,其“愛……,不愛……,是……,不是……,我是……”的廣告敘事方式被稱為“凡客體”,讓不少名人和平凡人都“被凡客”了一回。
“圍脖”——生于2009年末的微博有了“圍脖”的昵稱,在2010年因為眾多社會名人使用而異常火爆,其信息傳播的迅捷特性和推動人與人緊密聯系的功能,使網絡“圍脖”越“織”越大。
“團購”——應對物價上漲,人們開源節流的智慧無處不在,網絡團購成為一種新型消費模式,各種團購網站也日益火爆。隨著團購用戶與商家的議價能力不斷上升,商家為應對也“計出百門”。團購模式如何加強管理、走向規范,值得期待。
(遠香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