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延流轉的黃浦江,見證著真摯而又濃厚的軍民魚水情誼。金秋時節,“工兵紅一連”所在團在圓滿完成“援博”任務即將勝利班師的前夕,再次開展便民服務活動。
“視駐地為家鄉、視人民為親人”和“‘工兵紅一連’所在團便民服務活動點”橫幅還未掛好,周邊的居民就紛紛圍了上來。原來這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每周六上午,該團都會組織會理發、精修理、懂醫療、知法規的官兵為群眾提供免費的便民服務。
附近紫陽中學的校長告訴筆者,部隊幫學校搞過九次國防教育。“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這個故事中的紅井就是這支光榮的部隊所挖。學校經常組織學生到該部隊參觀,部隊定期派官兵到學校清理衛生、講傳統故事、做游戲等,孩子們對官兵們的親切稱呼由“解放軍叔叔”變成了“兵哥哥”。
張友根老人得知部隊要走了,今天特意拎了幾條魚、兩瓶二鍋頭,推著殘疾三輪車走了9公里,一定要來當面感謝親人解放軍。該團團長方福仙握著老人家的手說:“老人家放心,我們永遠是您的兒子,一定會常回來看你。”張友根老人無兒無女,經濟條件差。部隊進駐后,方團長得知他的情況,主動找雙擁辦協調,與其結成幫扶對子,幫其開了一間報刊亭。在方團長的帶動下,該團所有營以上干都均在當地有了孤寡老人、特困家庭幫扶對象,并簽訂長期資助計劃,僅首批捐贈就達5000多元。他們經常帶上食品、現金登門慰問,噓寒問暖,定期為他們檢查身體,真誠關心群眾疾苦,并幫助他們解決困難。
為什么該團和這里的人民群眾心貼心?當地群眾贊譽道:“官兵和我們就是一家人。”近一年來,該團官兵在完成援助世博任務的同時,幫助百姓解決各類困難和問題達百起。對周邊5公里多的道路進行了硬化維修,對25萬平方米的衛生區進行日常維護,并參與種植樹木3000余棵,綠化面積4萬多平方米。“沒想到,沒想到,真沒想到!”一位大嬸接連發出這樣的感慨。她今天帶來一個被街坊們戲稱“可以放進世博博物館”的老掉牙的收音機,送了很多地方都沒有修好,也就沒抱多大希望,居然讓戰士們給修好了。其實,為修好這臺收音機,戰士們沒少費勁。“當聽到這是她當時的結婚禮物時,我就想一定要圓她的夢。”素有“修理大拿”之稱的周季鋒抹抹汗搓搓手憨厚地笑道。服務人民,沒有轟轟烈烈。每每遇到難題,官兵們從來都沒有猶豫過,總是盡心竭力地辦好它。
走進臨時營區采訪,映入眼簾的是數十面獎牌、錦旗,這全是軍民共建的結晶。經了解,該團有一個好傳統,堅持每到一地都會與地方政府和人民群眾建立良好的關系。政委陳輝介紹道:“世博會使我們認識到,開展助民活動不僅僅要滿足于缸滿院凈、扶老攜幼,更要向科技扶貧、助民致富,為建設和諧社會貢獻力量等方面發展,要與開展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教育相結合。”這一優良傳統自建團之初一直傳承至今。
回望滾滾浦江水,世博,在這里高歌;奉獻,在這里傳承;忠誠,在這里鑄就!那奉獻、堅守世博園的日日夜夜讓人記憶猶新,那便民、助民的感人故事令人終生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