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的感覺,一般投資影片的方式是:風險投資、銀行貸款、業內外的一些聯合制作以及企業自籌資金,這4種方式。先說風險投資,很多企業都開始找資本運營,但我個人認為,有些風險投資看準整個的行業融資渠道不好,胃口太大,想用很低的價錢拿到相當的股權。
銀行貸款方面,我原來認為是最直接且成本相對低的融資方式,好幾家商業銀行都跟我們接觸,希望能進入到制片行業,最后都沒做下來。電影這個產業不像其他產業那么成熟,他們沒有影片風險評估的一套體系,告訴其做多少票房、市場怎樣,也無法做評估。銀行只能找一些擔保公司,想把這個風險轉嫁給對方,但是擔保公司又說要拿房產抵押。我要是有房產擔保就不用這樣貸款了。
業外資本方面,有業外的朋友調查得出能盈利的影片只有30%,我說你高估了,真正盈利的可能只有10%到15%,他們說投資電影還不如買套房子增值快。而且還有部分人投資電影并不是為了愛電影、掙錢,而是一些其他要求。
最后就是利用自有資金投資,但發展速度比較慢,一些計劃實施不了,比如我有一個題材就賣給了路學長。我想不是每家公司都像華誼兄弟那樣,在融資方面有經驗。反正我們今年的計劃就是準的臉色也不看,幾個高管加起來13套房子都儲備出來,如果自有資金量不夠,大家都把房產拿來做抵押吧,豁出去了。
在融資方式方面,海外的方式更多也更加成熟。像法國就像發行體育彩票一樣,發行債券、彩票,包括中國很多影片都拿到法國南方電影基金等;比如說日本,單片可以掛到金融市場上作為一個產品來賣。如果覺得這部電影的成本風險控制有點兒問題,做一個市場評估以后可以在他的交易所當成一支基金去賣。
一個最普遍的現實是,制作公司往往和發行方、院線、廣電集團一起投資,這樣從宣傳、發行、創作有一個非常良好的組合,我覺得這可能是最理想的一個合資狀態。目前中國的電影資金回收主渠道還是院線,不上院線的片子投資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原來有一些制作特別小的電影在電影頻道上面,但是電影頻道也可以買或者不買。所以現在基本上看各種電影都是很多個投資方。但這樣也會有問題,比如我們今年希望上映的影片,我們導演的,但是發行商希望剪輯,有的片段我是非常心疼不愿意剪,對方就跟我說,想賺錢就要聽聽他的意見。電影是藝術、商業雙重屬性嘛,有對方投資,總會有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