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客》馮主華記者(彼得·海斯勒何偉)的新著《尋路中國》一書中,他這樣描述溫州商人的群體面貌:除了環境決定論,“那就是自我決定論。浙江南部的溫州人對他們自身精明的商業頭腦是認同的,他們對于自己降低行業的毛利率和建立貿易網絡的能力頗感自豪。他們信奉自身,信奉商業——故—個冷血商人不是什么可恥之事。”
這種評價并不陌生。一直以來,溫州商人的標簽更多包括“草根、廉價、唯利是圖、無孔不入”等貶義詞,換句話說,他們是賺錢能手,但對商業創新精神和創業價值的貢獻卻另當別論。
顯然,這是一種對“過去時”的印象。最近接觸不少經常奔波于江浙一帶的投資人、媒體人,他們都講述了當地新近成長起來的富二代的“斗爭故事”:要么拒絕接班,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和生活;要么接管企業之后徹底改造,用“跟得上時代潮流”的理念和方法來經營企業。
對于后者,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商業世界:不像父輩那樣,用大把的時間走訪各地樓市、煤礦;他們熟悉喬布斯,視馬云為偶像,在眼里充滿“錢味兒”的同時,還懂得用—種更酷的方式來展現自己的商業抱負。
一個現實是,在新世紀前十年,中國新商業領域的探索方面,“70后”已經占據了絕對的領導權,無論是對行業游戲規則的制定,還是在資本市場的跑馬圈地,都已造成先入為主的既成事實。當年“80后”創業者即使被捧為明星,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80后”概念本身,堅持到現在并實現持續成長的屈指可數。
但是,上帝在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必然打開一扇窗。有三個有利條件為新一波80后創業者的爆發提供了新契機:
第一,他們的社會角色終于實現了消費者和創業者的身份重疊。想想上世紀末中國的第一波互聯網浪潮吧,之所以60后、70后能搶得頭彩,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們是“新世界”的體驗者、消費者,理解自身,就是理解客戶,這是—代創業者的天賦利器。
第二,他們是被偶像影響和塑造的一代。新經濟樹立了一代偶像,同時又利用自身的特點傳播了這一代偶像。偶像的殺傷力遠遠超過他們父輩含辛茹苦、一分一毛的打拼經歷,他們希望用新的商業思維武裝自己并影響別人。
第三,社交平臺、電子商務的崛起及新一代移動終端的涌現徹底改變了傳統的生意方式,創業門檻被極大拉低。之前我們總是期待大明星的出現,現在則是醋明星:由小及大的邏輯被由酷及強的新邏輯所取代。
在本期的封面故事中,我們推出了2011年“30歲以下創業新貴”的專題策劃,為讀者呈現了一批很少為媒體報道同時又極具特點的80后創業者。他們不一定是最好的,但絕對是最值得關注的新一波創業者。我們相信,80后的標簽屬性會離他們越來越遠,創業者的核心屬性會越來越強烈。今后每一年,《創業邦》雜志都會為讀者呈上這個專題報道,希望它成為傳統,新一代青年成為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