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讓子彈飛》票房超過7億元。雖然,距離《阿凡達》28億美元的票房還遙不可及,但對于中國這個10年前整個票房不過八九億元的電影市場來說,電影人一定很受鼓舞,還有那些電影的投資人們。2010年全國電影總票房超過100億元,電影正成為大生意!票房不是一切,但是行業蓬勃發展的標志,讓我們看看這其中的變化和機會。
放量增長
比起電子商務幾千億、很快接近1萬億元的市場,電影當然還不算什么。美國2010年電影的總票房達110億美元,中國還有很大的距離。但任何投資人都不會忽視一個超過100億元的市場,而且,相對于2009年增長超過60%。想一想,2000年、2001年、2002年這3年,每年的票房都不足10億元,進步確實不小。
資本密集
電影逐漸成為資本密集行的型業,比如:《阿凡達》投資高達5億美元,《赤壁》投資8000萬美元,《唐山大地震》12億人民幣,《讓子彈飛》2億人民幣。幾百萬元的電影想拍出大片,基本是夢想,這些錢還不夠支付一位明星的演出費。觀眾的口味被美國大片慣壞了,沒有些真東西,大家不買賬。
多元化投資
電影的投資是個高風險的行業,尤其是單部電影。電影主要靠國家投資的年代早就過去了。銀行參與電影貸款還是很有魄力的,雖然多數有擔保公司。比如:《集結號》,招商銀行提供了5000萬元的貸款。更多的是多家公司合作投資分散風險。比如:《赤壁》的投資人超過10家。私募基金參與電影投資也并不罕見,除了在發行制作、發行上的股權投外資,還有更加進取的公司,直接投資單部影片。有朋友講,韓國上世紀90年代,這很普遍。
正循環
華誼兄弟、保利博納的上市,以及去年二十幾部電影票房收入過億元,對整個電影市場有非常好的激勵作用,已經形成的正循環會激勵整個電影產業的各個參與者,使得行業蓬勃發展。至于說少數電影貢獻了大部分票房的20/80原則,這在當前階段恐怕是必然的。中國人目前的消費還是跟隨主流的,什么時候大家都很個性化,像穿衣服一樣,這個規律有可能變化。
互聯網電影
Hulu的出現給中國的視頻行業指出了一條道路。百度、搜狐等傳統網絡公司紛紛進入市場,視頻公司們有的上市了,有的正準備上市。如果真的網絡視頻公司紛紛壯大,電影的制作方又多了一塊巨大的消費市場。因為,播出渠道增多必然會加劇對內容的競爭。
衍生產品
現在票房當然是電影的第一收入,也就是院線收入是主流。電視、DVD、網絡版權、衍生產品應該還是零頭。特別是衍生產品,幾乎為零。據說,國外衍生產品收入高達票房收入的70%。《阿凡達》火爆的同時,也推出了各種游戲,包括時尚的iPad版本。《喜洋洋與灰太郎》做的算不錯,但也遭到盜版無情的打擊。隨著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增強,這部分收入也是不菲的,或是有聰明的經營者在當前環境下想出好的方法。
電影的未來
可以看到很多人對電影票房歡欣鼓舞的同時,對行業充滿憂慮,尤其是對電影質量。電影是特殊產品,有很強的文化特色。從宏觀的角度看,改革開放30年,國外的很多大片進入國內,國人大開眼界。同時,國內電影行業與外界的交流非常廣泛。國外電影的高勢能隨著時間的推移,正在減小。20年前,到法國看看《紅磨坊》的表演,中國人會感覺震撼,今天會嗎?中國人對國外的神秘感、崇拜感正在減弱,因此,作為文化載體的電影有可能再次回歸。雖然,目前影片的質量還很不盡如人意。
機遇
相對于投資一部影片,私募基金更愿意看到集中度高的領域。影視公司、院線、版權交易、廣告、網上播放等領域的機會逐漸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