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與投資人距離遠近,創業者最聰明的辦法就是與投資人平時保持溝通和透明。
曾幾何時,往返于美國與中國,乘機如搭班車一樣的風險投資商成為中國經濟崛起的一道風景,一個象征。如今,這已經是十分平常的事了。更何況,現在在中國市場成名的風險投資商常常被邀赴美介紹情況,分享經驗。
美國風險投資的概念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傳入中國,那時除了幾個本土的先驅,更多的是來自大洋彼岸的風險投資商人。隨著市場的發展,出現了更多的本土投資人和他們的基金。國外的風險投資基金也紛紛開拓進入中國的途徑。他們當中有像Mayfield、NEA、Lightspeed這樣先以LP身份投資中國基金,積累了人才和案源后再建立自己的基金中國分部的;也有像sequoia、KPCB一樣直接組建中國團隊,募集中國基金的。
盡管本土化是不可阻擋的趨勢,中國VC人才的緊缺和淘金的向往,還是讓一些國外中小基金的合伙人們成為來往北京、上海國際航班的頭等艙常客。Z君便是其中一個。
Z君是ABC,混血兒。外表看起來沒人會把他當老外,只要一張嘴就露餡了。他幾乎不會講中文,更別說口音了。但他還是被基金指定負責中國的項目,因為另外幾個合伙人連外表都瞞不住是老外的事實。
Z君每個月都要來一趟中國,看項目,開董事會。他所在的基金在中國已經投資了三四個公司,而他盡量將這些董事會安排在同一時間,要不他一個月可能要飛三四趟了。所以年初的時候他的秘書就與投資公司定好了一年的董事會時間(在中國有多少人預約超過2個月的會議啊)。董事會當然只能講英文,董事長和總經理們不得不依賴新招的會講英文的董秘來結結巴巴地闡述他們的意見。
K公司雖然心里不滿,但表面也沒反對。知道Z君大老遠來一趟不容易。況且,這樣的投資人也有好處:3個月才見一次面,中間頂多發幾個伊妹兒問幾個問題。錢用著,又沒人管,多自由啊。反正這些老外也不了解中國情況,業績沒增長,找幾個理由,什么政策環境變化了,人力成本激增了……糊弄糊弄就過去了。
誰知也有麻煩的時候,而且這一次明明公司有合理的理由,卻花了很大的勁兒才讓Z君最終理解,接受。融資的錢是開曼公司收的,需要結匯成人民幣拿到境內使用。在美國,外匯交易,無論金額大小,也就是給銀行一個指令的事;在中國,因為外匯管制,一次性結匯融資款,1500百萬美元資本金,成了企業運營中的一個大難題。眼看著人民幣一天天在漲,公司那點在境外趴著的美元一天天在虧,K公司的高管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終于,他們從其他公司同樣絞盡腦汁的高管們那兒聽來一個高招,才將錢都換成了人民幣,但不得不經第三方轉一次。這樣曲線救國的故事對于遠隔重洋的Z君來說就像天書,他甚至懷疑公司董事長找借口短期挪用這筆投資款。K公司憤憤地想,換個中國的投資人不僅不用解釋,還會幫忙想辦法解決問題。
境外的VC對中國往往缺乏深度了解,遇到問題需要較長時間學習理解。但是他們往往在投資領域已經比較有經驗,通常是成熟與理性的董事會成員,而且有著國際的視野。
有了信任的基礎,距離才會給你自由;否則,適得其反。其實,無論與投資人距離遠近,創業者最聰明的辦法就是與投資人平時保持溝通和透明,有事情的時候,他會更容易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