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吳鎮,家清貧,村塾師,賣卜人;
始作畫,不與人,付年后,名聲震。
漁夫圖,靈氣新,嵐霽云,淡無痕;
畫竹枝,有精神,工草書,能詩吟。
吳鎮(1280-1354),生活在元初,字仲圭,號梅花道人,又嘗自署梅沙彌,浙江嘉興魏塘鎮人。工詩文及草書,擅畫水墨山水,又長墨竹,人物、雜卉隨意點染,亦能超塵出俗。年輕時曾學習理學,終其一生閉門隱居,未入仕途,除精研儒家經典外,還旁通佛家、道家學說。常往來嘉興、杭州一帶,以賣卜為生。所居住室曰“梅花庵”。平時喜歡和僧人貧士為友,很少與上層官僚士紳往來,閑時寄情于山水之間,以詩文書畫自娛。山水師法董巨,墨竹則宗文同,俱能自辟蹊徑。與當時黃公望、倪瓚、王蒙合稱為“元四大家”。
“義士”之家的隱士
吳鎮的遠祖系汝南,即今屬河南,其先輩們都與宋室有著密切的血緣關系,且有著顯赫的政治背景,其中許多是兩宋的臺閣重臣。如宋代開國元勛吳延祚(三世)、宋太宗駙馬吳元扆(四世)、衛國名將吳革(九世)等,然而,這卻造成了他終生拒不仕元的想法,即對其以后的生活道路有著重要的潛在影響。另外,這也是他的思想性格形成的歷史原因。
吳淵(十六世)是吳鎮的高祖輩,是南宋的進士,官至參知政事,并且曾任轉運使、發運使,總領許浦、澉浦與福建等地的轉運事務,直接影響了吳鎮家族在元代的謀生之道;吳寔(十七世)是他的曾祖,見南宋將亡,“棄文習武,仕進義校尉,水軍上將。元兵南下,寔力戰死”。宋亡后,吳氏家族開辟了以海運為業的謀生之道?;谧嫔嫌羞^水軍生涯的優勢,吳鎮的祖父——吳澤,官承信郎曾出使金國。作為一位抗元猛將,吳澤參加了鎮守襄陽的戰役。從此以后,吳氏家族就開始在嘉興一帶生根,由于吳澤的那種忠宋不仕元的堅定政治態度,確立了吳氏家族的政治品性,其子多被當時人稱為“義士”。這對吳鎮后來不仕元的態度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入元后,吳氏家族除了以航海為生外,還有以行醫為業者。元亡后,這些以行醫為生的家族中人都紛紛出仕明廷。生活在這代代富庶的家庭里的吳鎮,其主要經濟來源必定是父輩留下的產業。吳鎮的寓所在今嘉善縣魏塘鎮,原名“竹莊”,后更名“梅花庵”。后來據實地考察,吳鎮當時的住宅十分大。這為他以后的歸隱生活奠定了物質基礎。
詩、書、畫“三絕”之士
吳鎮少年時就對劍術非常感興趣,成年后便與他的哥哥一起向柳天驥學習《易經》,得其性命之學,尤其對于學習預測人類的災異禍福有著極其深切的愛好,然后垂簾賣卜。書有記載,吳鎮“嘗賣卜于崇德,日止一課,得錢米酒肉與人”。顯然,他們兄弟倆的賣卜行為都不是為了生計,而是逃避世事的一種方法。吳鎮從此以后韜光養晦,堅持高尚志節,不與眾人和同,貫通儒、道、釋三教,達生知命。吳鎮年輕的時候,曾經游歷杭州、吳興等地,飽覽太湖風光,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而大自然的真山真水則啟發了他創作的靈感,從此,他就深深地喜歡上了大自然,而這也是造成他不仕元的又一重要原因。
吳鎮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系統地學習書法和繪畫,后來成為了一位天才畫家。他喜愛梅花,于是,在屋前屋后都種上了百株之多的梅花,還自比北宋林逋。吳鎮為人抗簡孤潔,高自標青,個性清高孤僻,不同流俗。他十九歲開始學畫,筆力雄勁、蒼茫沉郁,題材多為漁父。精寫竹,師李衎,為文同后又一大家。詩詞風格剛勁有力,每作畫往往題詩文于其上,詩、書、畫相映成趣,時人號稱“三絕”。
吳鎮常住魏塘,深居簡出。在當時,他的同里盛懋門庭若市,畫幅都以善價出手,鎮之妻就勸他不妨屈就學盛懋之筆,吳鎮卻堅持說:“二十年后不復爾!”后來果真如其所言。吳鎮的作品較多,其中《漁父圖》,寄寓他向往自然、隱遁避世的思想。
吳鎮向來不嫌貧愛富,富貴者向他求畫往往求而不得。平素以詩酒為娛,雖放浪鄉野,但在家中“能與父言慈,與子言孝”,史稱有嚴君平風。晚年的吳鎮,改號為“梅沙彌”,成為佛教徒。時與友人會于精嚴寺僧舍,心儀佛門,在生活上受到族孫佛奴(家譜錄為觀音奴)的侍候。四年之后,吳鎮回到魏塘,自選生壙,自書碑文:“梅花和尚之塔”。卒于元至正十四年,終年七十五歲。
“只釣鱸魚不釣名”之士
據記載,吳鎮于公元1350年中舉人,曾先后擔任過山東陵縣知縣、湖南沅州知府。在湖北任職興國知府的一年中,他大力主持興辦地方公益事業,并能耿直敢言群眾的疾苦,終違湖南某中丞,借口隱蔽屬縣亂事,責其失職而被劾罷職。在離開沅州時,兩袖清風,行裝只裝有書畫數卷,沅州石數塊而已。抵蘭州后,主講蘭山書院。
吳鎮耿直的性格也是造成他仕途坎坷的主要原因。相傳,在他任職知府期間,鄰縣有被勒殺致死者,地方官以自縊結案。其子不服,多次申訴,上級責他去處理。他經過反復的追查,最后終于緝拿兇犯歸案,進行了依法制裁。
吳鎮是漢族文人,他從小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但是儒家的入世思想、仕途觀念對于處在特定環境中的吳鎮來說,已毫無激勵作用。他在《漁父圖》上的題畫詞所云:“碧波千頃晚風生,舟泊湖邊一葉橫。心事穩,草衣輕,只釣鱸魚不釣名?!边@樣做也是為了全身避禍。再者,元代對漢族知識分子的歧視政策,更使他無意于功名,因而產生出世思想。此外,吳鎮的家族世代所形成的忠宋意識也不可能使他效忠于元廷。
吳鎮除了受儒家思想熏陶外,在早年還常與釋、道交往。據說,他在二十余歲時就對道教有著深厚的興趣,其中與他交往親密的畫家方方壺,即是上清宮道士。道家遁世清修的思想對他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此外,他還醉心于佛家主張,吳鎮最終皈依的不是黃冠而是佛家的空門。吳鎮晚年的畫作落款常用“梅沙彌”?!夺屖弦[》稱,“此始落發后之稱謂也”。這表明此時他已正式成為出家人。
吳鎮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因此他的思想中有一種可貴的平民意識,這種思想使他出淤泥而不染,保持了他質樸無華的本性。吳鎮還有這樣一首《寫菜》題詩說:“菜葉闌干長,花開黃金細。直須咬到根,方識淡中味。”這“淡中味”是對生活的體驗,也是對人生的領悟;“咬到根”,不僅指嘗到生活的滋味,也是老子“味無味”的意思;“五味令人口爽”,優裕的物質生活反而使人舌不知味,守持恬淡的生活,能保持固有的天真。吳鎮曾多次畫墨菜。其實,他這種題材的選擇,本身就反映了他樸素的平民意識。
吳鎮晚年,家益貧,心卻益靜,常焚香終日,獨坐,因而也有了更多的心靈自由。這就為他的墨戲創造了良好的創作心境。不過,與釋道不同的是,吳鎮的心靈并不走向佛家的空寂,他晚年旺盛的創作力充分證明了他的學佛學道,其歸宿還是在書畫中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
如此隱士
吳鎮一生貧寒,曾以賣卜為生;性情孤峭,以隱居自適,少與文士縉紳往來,當時鮮有知者。他雖然博學多識,但性情孤高,不輕易給人作畫。像他這樣因為性格孤傲而歸隱不仕的人,在歷史上是不多見的。
陳繼儒說:“當元末腥穢,中華賢者,先幾遠志,非獨遠避兵革,且欲引而逃于弓旌征避之外。倪元鎮隱梁溪,楊廉夫隱干將,陶南邨隱泗涇,張伯雨隱句曲,黃子久隱琴川,金粟道人顧仲瑛隱于醉李,先生隱于鄉。生則漁釣詠歌書畫以為樂,垂歿則自為墓,以附于古之達生知命者,如仲圭先生蓋其一也。”可見,吳鎮的歸隱不是因為隱于官場的無奈,也不是隱于醉生夢死的狂歡,他的歸隱與一無所有的清貧歸隱也不一樣:他一生絕意仕官宦,固然與當時的統治者輕視漢儒有關,也與他思想深處儒家“窮則獨善其身”的觀念有關;在他的題畫詩中,充滿了儒家知識分子孤傲不屈、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古往今來,很多隱士大都處于沒有出路的年代,故時感惆悵,他們大多心里都埋藏著無盡的痛苦、悲傷與對出仕的絕望,所以,他們走上隱居不仕之路是很自然的,這也是對黑暗社會無可奈何的選擇和最好的歸宿。他們超凡脫俗、怡然自得的光環背后是清醒者無路可走的悲哀。但是,吳鎮卻不同于他們,他性格高潔,疵俗激清,類皆不得于時,故其孤身英特之氣,時溢為山水竹石。
“抱節元無心,凌云如有意。置之空山中,凜此君子志”。吳鎮以竹喻人,表現其高潔不屈的志行,而且是傳統的儒家節操觀。他心中沒有古代其他隱士那樣憤世嫉俗、無可奈何的絕望,而是一種不愿與世俗相容的高尚的真隱士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