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可以喚起我們心中渴望迷失的那一部分 ——宇文所安
(一)
追憶即是追憶本身。在談到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時,宇文所安說,是追憶者的追憶行為讓人們關注他、記住他——甚至可能遠遠超過我們對被追憶者的關注與記憶。孔子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這位倡導人們“述而不作”、聆聽上古之聲者對記憶的衰退發出了由衷感慨。然而讓人們銘記的恰恰就是這有關記憶的慨嘆——在追憶的行為中,人們的嘆息與歌哭朝向了一個神秘而模糊的過去。追憶什么?實際上,人們總是發現,是追憶行為本身在攝人心魂,與其說它勾起了往事,不如說它勾起了有關往事的種種情懷。正是這種情懷讓人們對過去依依不舍、歌唱不已。我們依然不甚明白那個追憶中的過去是什么。僅僅是,追憶。這種同義反復召喚出的就是一種巫術般的力量——是追憶讓過去的神秘、哀愁與歡悅煥發出了光芒。史蒂文斯說:“很難想出一件比高貴性更不合時宜的東西了。在平凡的觀看之下它顯得虛假、僵死和丑陋。觀看它根本上就讓我們銳利地認識到在我們當今,在我們的現實面前,往昔看上去虛假并且因此僵死并且因此丑陋;而我們轉身離開它如同離開某種令人生厭的東西,尤其是離開那種特征,就是它有一種假設的習慣:某種在它的時代是高貴的東西,曾經存在的莊嚴,曾經的辭藻華麗者。但正如波浪是一種力量而非它所構成的水,從不會一模一樣,高貴也是一種力量而非它所構成的表現,從不會一模一樣。”過去的高貴是在現時的追憶行為中才釋放出自己的光芒,人們不再像古人那樣寫詩——用那不合時宜的古雅形式追求不合時宜的古雅情韻。但是顯然,詩人們身上都有一種戀古情結,那即是人們在逆時光的追憶行為中掀起的一波又一波古韻的力量——它從來不是自身,正如我們看到的波浪的力量,然而,也恰好是這種對自身的否定讓它永遠都是它自己:“它依然在發出聲音,但在/一個切斷喉嚨的時代”(《你的眼睛》)。歌已經失傳,就像我們追憶中的過去。或者說,歌必須要失傳,必須要殘缺、曖昧、模糊,所以追憶才能以它的力量重新獲得歌聲——這才是我們所追尋的那支歌,它從來都不只是自身,而是和追溯它的力量一起被人們銘記。
詩人袁虹說:“沒有了雪,面對時空/洗白一個復興的墓地——那亙古的掙扎!/被作為追溯的嘴唇跪下”(同上)。過去是時間用來消除痕跡的、死去東西的聚集之處;而追憶是自不量力的掙扎,向那殘存的碎片發出呼喚,但這種追溯顯然是卑微的——在朝向所有優秀亡魂的聚集地時。兩難的是——如果沒有追溯,歌就真的失傳了,因為母語并非不經呼喚就自然而在的;而追溯,追溯本身是挽歌式的,它在自己所呼喚的母語面前是弱小的、隨時可以被后者聚斂的骨灰所埋沒。
這千堆雪
這只為宴席而來的,這些我們。艷骨、杯盞
繞過冷意殘留的卷軸,你放下魏書、漢字,晚唐
的衣袖
(《留國書》1)
詞和詞,打碎的/池塘深了
又淺、淺了
(《留國書》2)
長安道路
明月撫摸我
琴和劍尖
在我的紙中花落
(《留國書》4)
宇文所安說:“在我們同過去相逢時,通常有某些斷片存在于其間,它們是過去同現在之間的媒介,是布滿裂紋的透鏡,既揭示所要觀察的東西,也掩蓋它們。”斷片把我們的目光引向了過去,在袁虹這里,古意的斷片——殘留的卷軸、打碎的詞與花落的琴與劍尖在隱約中與逝去的年代唱和。唱和中的詩人扮演了很主動的角色,她突兀地將自己直接與風景接洽:
我在很久畫,山水
一匹朝代的藍
(《留國書》3)
我肅殺到了
那些舊的秋色?飄散的香氣和我游戲著
(《留國書》4)
時光的暗流讓我停在孔雀藍的枝上。這是暮色中
的
眺望
讓波浪和波浪
代替了我的呼吸,飛翔
(《留國書》5)
我束緊了腰,帶去烈酒的夜里,帶去一聲鷹的長
嘯
(《留國書》6)
這種接洽是通過行動來完成的——詩人的舉手投足直接成就了風景中的蕭瑟、壯烈與美麗。她眺望著那逝去年代的碎片,將自己的身影牢牢地鐫刻于追憶中的風景——毋寧說,是追憶完成了風景:畫出了母性的藍,肅殺到了蕭瑟的秋意,為風景帶去蠢蠢欲動的烈酒和可能的聲音。這是追憶最出色的地方,追憶者將自己放逐于風景中,只是為了更好的辨識自己。與其說是斷片引發了回憶,不如說,是追憶者制造了斷片——卻仿佛后者自然存在一樣:“讓波浪和波浪/代替了我的呼吸,飛翔”。自然的律動取代了追憶者的韻律——或者說覆蓋。當詩人辨識了風景中的自己時,再次消融于風景,消融于那唯一的歌之中。T#8226;S艾略特說:“一個藝術家的前進是不斷地犧牲自己,不斷地消滅自己的個性。”歌必須要失傳,因為只有這樣才會引來無數的歌者重新傳唱它;而歌者也必須讓自己的歌唱重新融入失傳的歌中,因為只有這樣才會有更多的后來者。波德萊爾敏銳地察覺出“現代性就是過渡、短暫、偶然,就是藝術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變”所有歌者為歌聲所注入的即時性與新鮮感都會被歌的恒久性所吸納。詩人說:“我沒埋在你身旁/我埋進了這瞬間的情歌。而不能被你認出”(《留國書》6)。亙古以來的追憶者,幾乎都是在一種對自身速朽的慨嘆中歌唱的。歌者所能要求得到的只有瞬間,即使她呼喚著永恒。然而不朽對于速朽的身體來說,永遠只是一種追認行為——而且是難保不被誤解與小丑化的追認。很簡單,我們如何去看待古人呢?從那些可考、不可考的歷史證據中?詩人清醒地意識到、且承認了速朽性:她所要求的確實僅僅是瞬間,那可能永遠接不上唯一之歌神秘源頭的歌唱,永遠無法被追認的情歌:
你的珍貴,與世隔絕
我依黃昏而勒馬于此
我依空空的山門,依一片西風
突然前來
又徹底消失
(《留國書》7)
詩人的身影再次鐫刻于風景中,卻不再是主動接洽風景,而是寧靜地回歸、消融于其中。黃昏、勒馬、空空的山門、一片西風,這里已擠滿了太多歌聲與嘆息,也將繼續淹沒更多。詩人并沒有反抗這種淹沒,只是“依”,古典的依,古韻的依。動作與動作所接洽的事物不再突兀,不再讓人們注意到風景中的闖入者——她已成為風景中的一部分。她曾突然前來,給平靜的、古老的歌帶來震顫,隨即再次融于后者的寧靜中。
詩人顯然偏愛著追憶,偏愛從失傳之歌的殘韻中追溯曾經的風景,改變它,最終被它改變。她說:“一個人類不好/一個人類在去非人類的天上被我檢查到/他那么懶,那么不想活在急行軍的人生中間/他是來自錯誤的符號”(《一個人類的:氣候、遺址》)。當人們已經被要求以群體——甚至一體出現時,詩人所偏愛的卻是一種錯誤——于時代而言,不合時宜的懶。“不分析國防乃至政府/坐船是為偏安”,這是詩人在面對奔向各種速度與快捷的人類中,發出的由衷的、對慢的向往。追憶即是沉湎于慢,沉湎于過去的時間卻不顧腳下的時間正在流走,正在人類那里被稱為浪費:“而島上,正走著一位五光十色的/女酋長,慢鏡頭般走著,一邊走,還一邊/回望。她攜帶的悠遠,如肩上的鸚鵡。/她說,她在等她的靈魂趕上來呢”(張棗《太平洋上,小島國》)。追憶即是,回望,等待我們的靈魂從遙遠的過去趕上來。
(二)
作為“瞬間的情歌”,不能被認出的情歌,追憶本身是懷著一種末世情結、死亡情結的。李賀的“漆灰骨末丹水沙,凄凄古血生銅花”讓一個作為回憶斷片的箭頭釋放出奇譎的死亡之美。對追憶者來說,歌已失傳,只能從斷片中追憶與歌唱:“讓我們的碎片,重新回到一首詩歌里”(《情人》3)。——然而,“歌也并不會持續多久”(《信物》),追憶者都是詞語的悲觀者。地理學家巴諾說:“巴布亞人的語言很貧乏,每一個部族有自己的語言,但它的語匯不斷地削減,因為凡是有人死去,他們便減去幾個詞作為守喪的標記。”面對那唯一的歌,詩人慨嘆到:“你的珍貴,與世隔絕”(《留國書》7),因為——一些人的死亡、更多人的死亡,那些所有在歌唱行列中的亡魂,都帶走了歌的某些音韻,用以緬懷他們曾經的歌唱。追憶者即是語言的守舊者,他們所占據的永遠是剩余的二分之一——小于消逝者,卻不會消亡于歌唱的隊伍中,即使自身已經太小、太小……
就在那一些節奏之中
就在那一些永恒之中
所以,那將是我開始寫作的黑色
(《瓶中美人之歌》)
我們可以說,黑色源于遮蔽,源于那必須要面對與負擔的、已占據了太多空間的亡魂。又或者,我們也可以說,黑色是一種照亮,是后來者從所有曾經是后來者的先行者身上所看到的——即追憶者們在殘留的音韻卻越來越少的時候,在大于自身的逝者越來越多時,仍然向著永恒而歌。即使他們明知,在這只能踮著腳尖的空間中,自己隨時會消失,會無法被永恒所認出:
在那一縷藍煙里飄的,我說雨,說亡國
樂曲一起,猶如一支唇邊的空虛
被李煜
輕輕地
一滴
(《留國書》2)
我隱約聽說一個名字
一塊綢布飛向遠處
(《在晚清》)
在一枚水果的裂口中
影響了整本書的氣氛
當鼻子嗅到的
首先是死人
(《蒙馬特遺書》)
撇開一路的追兵
鹿血綴飲,座上賓
——容我與一滴盡善的水悲哀前情。
(《辭》)
詩人將自身的小與有限投射到大于自身的無限之中:一縷與一滴所喚出的亡國哀愁,名字與綢布所朝向的一個過去年代,一枚裂開的水果和撲面而來的亡靈氣息,以及一滴水所容納的前塵往事。在詩人這里,小——這瞬間的情歌,是懷著末世的情結。留國、晚清、遺書、辭,她將自己放逐于它們的愁緒中,放逐于無止境、不可抵擋的凋零中。她只能從這所剩無幾的殘韻中歌哭。死者的危險性在于——他們可能并沒有真的死去,只是假死、僵死、半死不活地繼續折磨自己與生者。死去的詞語都曾經時衣著華麗、叱咤風云過,然而一旦入殮,一旦在時間的流逝中,人們忍不住要重新觸摸它們,那些華麗與光彩將會在指尖輕輕的碰觸中化為嗆人的灰燼。米什萊盼望一種太陽般的死法,希望死后身體能夠晾曬于陽光之下,直至解體溶化。不朽是可怕的,人們讓那些早該入土風化的尸體傳達半死不活的諭令,剝奪它們本該有尊嚴地消逝的權利。真正的懷念與歌唱是,沒有不朽,人們只是為死亡而歌唱,為所有我們注定失去也必須失去的東西而歌唱。如果說,碎片、殘韻,那些我們自身的小是一種有限性,是人們命定的從大于自身的黑暗中開始歌唱的起點。那么,它們同時也是我們領受的恩寵——亡者盡管縮小了生者的空間,卻因為死去而讓后來者有再度歌唱的可能性。“亡國”“遠處”“死人”“前情”,在詩人這里,既是追憶,亦是界限。
因為這種對失傳之歌的末世情結與死亡情結,袁虹的詩歌呈現出詭譎的、令人不安的美感:
河川似的斷簽
會如此合適
埋骨
女祖先
(《界》)
溺河的身首怎得見過
這凋零香色?影與橋的垂憐,抹上一層泥
樺樹皮憂戚——棺柩里的柔美沉淪
動亂過我哪一秒的心神?
(《汝,花和一些別的》)
是他年的埋首?混合朱紅花漆的味道
月色就爬上柳梢
但你是書中那么凄涼的辭藻
(《在晚清》)
像鬼魂顯形一樣不知從哪兒冒來
那裹尸的布又皺又寬
他俯視著
堆集的眼睛,生離死別的停頓
(《欲望的素描》)
“埋骨”“溺河的身首”“棺柩”“埋首”“鬼魂”,在詩人這里,它們均有一種蒼白的、“失血的美感”。死亡抽空了血色與肉感,死亡情結則抽空了它所包含的事件、悲戚與哭泣,純粹因為死亡本身而產生了冷冷清清的美感。詩人追憶中的歌確實死去了,冷清而有尊嚴的死去。追憶者甚至不能多出一點點煽情的哭泣,她捕捉到了一個關鍵的音韻“凄涼”,那是歌所殘存的音韻,是追憶者能夠借此緬懷死者的音韻,也是追憶者為陰陽兩隔、生死之別發出的疏離之韻。凄涼的并不僅僅因為——失傳的歌在遙遠的過去等待被重新發現,同時也在于——追憶者的歌唱向過去發出邀約,等待被認出,卻并不能確定自己是否會被認出。“光陰有著令他失血的美感/在逝去的水里面蕩漾”(《一段敘述:一個古代背景下的人和事物》),美讓人不安的原因是:它是失血的、疏離的。詩人必須要去追問下去,它究竟“動亂過我哪一秒的心神”?這是對精確性的追問。追憶者們并非將過去籠而統之地作為過去而接受,人們確實為了追憶而追憶,為了那模糊、曖昧的失傳之歌而歌唱。然而歌卻并非是任意闡釋的,也許我們無法解釋清楚歌究竟是什么,但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歌為什么來到我這里,僅僅是,我這里。這是詩人最孤獨的時刻,是他必須疏離一切的時刻。人們為了歌而讓自己淹沒于其中,然而歌卻是因為與“我”的身體相遇才接受了召喚。歌的某個音韻讓身體“動亂”,于是身體才存在,羅蘭#8226;巴特說:“我的軀體只在兩種通常的形式下才存在于我自身:偏頭疼和色欲。”意識到自己存在的身體開始尋找歌,確認歌,讓自己消失于其中。與失血的死亡遙遙相應的是那個有著切膚之感的身體:
臨窗的時候,濕了皮膚
你覺得芳香就不夠了
在深雪中歇一會兒
看幾枝梅花開下,你飛揚的衣發
(《臨窗的時候》)
追憶者本是懷著死亡情結追溯那失傳的歌,追溯中的風景原本是:“花枝斷裂之處:有鬼車出行于梅雨季節”(《辭》),失血的、清冷的、游移于即臨的危險與消亡之中的歌。然而有時,歌也會溢出不同的音韻,人們以為它早已作為亡者的守喪品而消失了,它卻意外地穿越了墓地與亡魂的羈絆,帶給追憶者的身體最柔軟的感觸,并讓它一直呼喚,直至歌中最美的風景浮現,芬芳四溢。
實際上,無論是怎樣的余韻——亡者的哀歌抑或生者的贊歌,對于追憶者來說,都可以在追憶中被化約掉。瞬間即逝的情歌也好,融入永恒的節奏也好,追憶者無法決定歌的最終方向。讓詩人們迷失的只是追憶本身,歌已經失傳,但人們只是為了尋找,而不是找到。或者說,尋找才是失傳之歌帶給我們的箴言,才是詩人必須為之奔波的宿命:
流年匆忙
是什么自你身上
翻過舊夢的院墻
絲竹繞耳,比牡丹更明麗的人物
被那一年的雪
挾回命中描述
(《臨窗的時候》)
追憶者也會因迷失于尋找而陷入一種喃喃的反復中,那命定的描述中——流年,舊夢,絲竹繞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