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相繼發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彩色饅頭”等事件,這些惡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溫家寶
食品行業瘦肉精事件這波還沒平息,一波又起。據4月11日央視、4月12日新華網報道,在上海多家超市銷售的小麥饅頭、玉米面饅頭是將白面染色制成,制作過程中以甜蜜素代替白糖,加入防腐劑防止發霉。饅頭生產日期標注為進超市的日期,過期饅頭被回收后重新銷售。據了解,每天有3萬問題饅頭銷往聯華、華聯、迪亞天天等30多家超市。上海工商部門連夜對相關超市進行了檢查,截至12日共下架封存上海盛祿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生產的“染色”饅頭6048只。
這簡直讓人心寒。之前,還有人調侃說,我們應當感謝中國的食品行業,因為它讓我們從大米中認識了石蠟、從火腿中認識了瘦肉精、從辣椒醬里認識了蘇丹紅、從火鍋里認識了福爾馬林、從蜜棗中認識了硫磺、從木耳中認識了硫酸銅、從奶粉中認識了三聚氰胺的化學作用。也有人調侃說,日本人一天一杯牛奶,振興了一個民族;中國人一天一杯牛奶,震驚了一個民族。而如今,當我們日常消費的饅頭也成為了有毒物品的時候,我們實在是不曉得該繼續“感謝’’下去,還是該罵其“道德淪喪到了極點”?!
但是,當我們只會指責這些企業缺德時,道德是多么弱勢,被大眾無奈之下當成了譴責武器。難道這些企業出問題,只是因為他們缺德嗎?有著工商、衛生等那么多的監管部門,居然連一只饅頭都監管不了?為何非要等媒體曝光?
到底是誰的錯?
王吉鵬
食品安全事件最典型的如三聚氰胺,其問題根源不僅僅在于三鹿奶粉。2008年9月,以“三鹿奶粉”為標志的三聚氰胺事件,讓全國至少6個嬰孩死亡,逾30萬兒童患病。一批責任人被判重刑,有的還丟了腦袋,三鹿集團也壽終正寢。就在我們都以為三聚氰胺已經遠離奶業的時候,就在千家萬戶剛剛對中國乳業重拾些許信心的時候,就在制奶行業整體回暖之際,三聚氰胺又以各種形式重現。一些不法廠家為了獲取暴利,竟然置人民的生命安全于不顧,又將以前殘留三聚氰胺的毒奶進行再加工,制成奶糖、冰棍,最直接的依然是乳品、乳制品。“借尸還魂”的三聚氰胺,再一次震驚了國人。當時的問題奶粉何以流入市場?為什么同樣的問題一再出現?原因是我們原來只解決了表面問題,真正的監管的漏洞,才是國人關心的焦點。
我國目前的食品監管主要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農業部、衛生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等多個部委共同按職能“分段”監管,形成了食品安全多部門的監管體制。分段管理最大的問題在于,因為執法部門過多引起的職責交叉和權力真空現象,各方之間相互制約難,相互配合也難。像三聚氰胺事件,到底是農業部沒有做好杜絕在鮮牛奶中添加有害化學物質的工作,還是質檢部門或者衛生部門沒有負責好清理整頓和監管的工作,還存在很大的爭議。
追逐高利潤、甚至打擦邊球是企業的本性,這是無可厚非的。我們不能用普通的道德衡量一家企業,而要用一般的商業道德來衡量企業。三聚氰胺的問題在于監管,當時把三鹿集團整治了,卻沒有從監管的角度反思,沒有從根源上解決問題,結果又讓三聚氰胺重現了。
對于不法企業,我們可以唾棄其喪失了基本的商業道德,等待他們的自然有法律的懲罰;但是,對于本該替公眾做好安全守護神的臨督管理者,如此輕易失守、失職,我們就能容忍?
可惜呀,當初大家只是一致把矛頭對準了不法企業,沒人跟監管部門認真較較勁,陷在了烏賊的煙霧里,跟墨水戰斗了一番,真正的東西卻一閃不見了。
如何讓企業家有道德血液?
鄭風田
日本東京電力公司由于核事故,全體高層鞠躬致歉。而同樣出了大事的我國大企業老總,出現在《第一財經》鏡頭前的雙匯萬董事長,不僅不見對消費者的歉意和愧意,反而意氣風發、慷慨激昂,大展宏圖和宏愿要“下一步將會大力發展養豬業,增強產業鏈上下游的控制力,確保食品安全”,仿佛其領導下的雙匯不是一個剛剛犯下大錯的失敗企業,卻更像是一個志向遠大、勇于擔當的行業先鋒。中國的消費者在吃了那么多瘦肉精之后,卻換不來老板鞠的鞠躬道歉,一如三聚氰胺剛出事三鹿把責任推給奶農一樣。
同樣的一幕還發生在今年的“兩會”期間,在面對大陸的消費者把香港與澳門的洋奶粉搶光等新聞時,蒙牛總裁楊文俊在中央廣播電臺《做客中央臺》直播中卻說:2008年的三聚氰胺危機,“是個別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做了影響到全行業的事情,并不是一個很普及的事。整體制造這件事情的就是河北的,已經經過公審的那三個人”。將責任完全推向“那三個人”,但國人的記憶并沒有楊總那么差,質檢總局檢出數十家企業產品包括那些行業巨頭三聚氰胺的事實。我們的專家更雷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品強化辦公室主任陳君石:“三鹿奶粉事件,盡管病人很多,上萬人,死掉了三到四個。從公共衛生來講,不是什么大事,遠遠夠不上一級什么預案。我們每天由于腫瘤高血壓而死亡的人,比這個多得太多”。
我們的企業家怎么啦?為什么中國的企業家這么欠缺悔意與良心?特別是食品類企業應該是道德良心的企業。中國的企業目前大多只重視快速擴張、規模、利潤,但卻忽略了法律與道德約束,更不用說履行對其他利益相關者如社區、消費者等的社會責任了。面對法律與市場的失效,如何拯救我們的企業領導人?
我國是一個缺少商業倫理傳統的國家,一提到商業或商人,大家首先想出來的詞語是“無商不奸”、“無商不惡”、“商場如戰場”等,以次充好,假冒偽劣、霸王條款、缺斤短兩,吃回扣等正是上述現象的自然寫照。目前僅靠事后的法律救濟和監管,顯然不能治本。因為我國幾十萬家小作坊,應該是防不勝防。如何避免目前的惡性事情反復循環發生?有一個被歐美常用的冶本工具被我國忽視了,那就是商業倫理教育與培訓。企業發生的種種產品質量、食品安全等問題都是表象,深層次地反映出企業家與員工的道德必須要提升,只有加強全體員工的道德倫理教育與培訓,企業在平時的經營管理中才能采取合理的商業倫理來決策和行動。
強制企業補上道德倫理培訓這一課。不僅老總要培訓,企業有員工更要培訓。國外全球500強企業員工人職的第一天不是人事制度或者財務制度培訓,而要首先要接受商業倫理的各種培訓課程。因為這個是企業賴以生存的基礎。反觀我國企業進行的各種商業培訓課。大都是在告訴大家如何賺錢,如何進行商戰。圣雄甘地,一個異國老人,在上一個世紀,面對苦難的印度,他提出毀滅人類的“七宗罪”,其中有一條就是“沒有道德的商業”。溫家寶總理也大力推薦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強調企業家要有“道德的血液”以德養生,以德養心,以義止利中國傳統經商文化的商道中人修身之本,或許能療救已然破損的商業倫理。正是由于忽視了道德倫理的教育,才使我們的企業家無道德。在未來國家必須強制性地規定企業要進行道德倫理的培訓,尤其是加強普通員工的培訓,畢竟生產管理的各種具體操作是由他們來進行,倫理是人們行為準則,通過培訓教育,喚醒員工深埋的德性情感及對生命的無盡憐惜,企業承載著社會的道義、責任、使命與良心。通過培訓讓他們骨子里對非首先的東西有一個天然的抵抗,從而確保整個企業的社會責任感。
從社會層上也要加強全體社會的道德體系建設。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也是道德經擠,市場經濟必須讓商業倫理做支撐。唯有這樣,市場經濟才能夠有序、有活力,低成本、真和諧。所以,僅有企業的道德教育是不夠的,還要加強社會全體的公民德建設和核心價值觀教育。讓商業倫理成為社會關系的基礎,成為社會倫理的靈魂和核心。推動商業倫理的重建。復興商業社會之人文精神。商業倫理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論私人領域還是公共領域,以“正確的原因去做正確的事情”。因此,要正視我國商業倫理的嚴重問題,并從整體社會來進行重構建設。
要從制度上加強監管并且嚴懲。當然胡蘿卜必須加上大棒,對于那些置若罔聞的企業必須進行重懲,獎罰分明才能形成正氣。比如在新加坡對報銷假發票等要被鞭打重傷,這些做法雖然殘酷,但會形成一個極大的威懾。所以對于此次的瘦肉精事件,必須要從嚴追究違法者法律責任,對監管缺失也要追責,不能手軟,建立一個獎罰分明的制度以此來威懾。
重建社會道德須從根子入手
溫總理論及道德議題,已經不是一次兩次。從推薦亞當·斯密所著的《道德情操論》,到呼吁企業家血管里要流著“道德的血液”,再到痛斥道德的滑坡,至少說明在總理的內心里,對于社會道德問題,相當重視;對于當下嚴重的道德滑坡,有著深深的憂慮。
道德是社會生活中的準則與規范,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道德水準的高下,反映著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高下。一個道德缺失乃至淪喪的國度,不可能是民眾擁有高幸福指數的國度,不可能有快速、持續、健康發展的經濟,也不可能存在基本的社會秩序。
必須承認,在今天的中國社會中,社會道德嚴重滑坡的現象已經較為突出,甚至也可以說是一場道德危機正在逼近。眾所周知,過去的一些政治運動,曾嚴重摧殘了生命與人性,給社會道德造成過劇烈的沖擊。自改革開放之后的30多年間,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法治建設等也沒能很好地同步,這是公共道德滑坡的主要背景。
面對這樣的現實,有人主張從傳統倫理文化中尋找重建道德的精神資源。更直接地說,即是試圖從孔孟之道、儒家倫理中獲得救贖現代社會道德危機的藥方。這樣的路徑不能說毫無用處,卻不能治本。要求每個個體民眾內省自身,在人性深入自我修煉,于解決當下的道德滑坡難題,作用有限。緣由在于,這個主張沒能把握住今日道德問題之源。
造成近年來社會道德日益滑坡的主要原因,概有多種,包括官德的不彰,法冶的脆弱,以及社會建設的“跛腿”,等等。也就是說,論及作為意識形態的道德問題,不能就道德談道德,而須從政治、經濟及社會的大環境中看道德。有好的政府、好的法治、好的社會,方能有好的社會道德的土壤。
官德問題的一個重要體現,乃是形勢相當嚴峻的腐敗現象。當下腐敗“窩案”頻發,“裸官”數量驚人——官場生態不佳,對社會道德的沖擊可想而知。在“官本位”思想仍有廣闊市場的今天,腐敗案例的大量曝光,各級腐敗官員的前赴后繼,刺激著社會神經。所謂上行下效,絕非空穴來風。
官德問題的另一個重要體現,是公權力的難受約束。一些擁有權力者為所欲為,官商勾結,權錢交易盛行,既得利益階層想方設法一再固化并擴大其利益基本盤。如此背景之下,若指望基層講道德、重誠信,確實不是易事。
同時,中國的法治建設到了一個關鍵時刻。一個基本的認識是,若法治淪喪,則道德必然無以立足。法治守衛的是社會的底線正義,如果底線無法得到保證,那么,更高層次的道德訴求自會流于空談。
誠然,近些年來中國法治建設的進步毋庸置疑,但其中也不乏令人憂心之處。行政權大于司法權情形的存在,導致司法的獨立與公正容易流于形式。一些選擇性執法的現象,凸顯出對社會公平正義的追求,是何等艱難之事。不能不說,當前社會道德的滑坡,與法治建設仍然任重道遠密切相關。
在法治要求之外,現代公民意識的建立,亦是社會層面保持道德水準的保證。公民意識中的一個關鍵詞,是權利。堅定地守護自身的合法權利,乃公民意識的充分反映。權利與責任、義務相對應,倘若權利義務對應關系普遍受到尊重,則道德水準的提升就有了必要的前提。
概言之,道德滑坡是一個社會問題。在這個社會問題的背后,牽涉民主政治、法治,以及社會建設等方方面面。因此,今日的道德問題,不僅僅在于“德”這一個字,更有整個社會生態的問題。要重建社會道德,就須抓住根本問題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