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滿眼柔軟無骨的流水,滿眼儒雅莊重的石墻。
一個地方,有了這兩種完全不同品質的物象組合,就注定了她水性楊花的風情。
在同里,我們漫不經心地走著,走在一片與生俱來的清幽里,那種鋪天蓋地的水墨氣韻,那些從時光的皺紋里飛濺到我們臉上的水花,構成了同里悠長綿密的溫軟。
二
沿著同里的任何一條河道走,你都會走到時光的盡頭,而且一不小心就會走進一個傳說里。
在同里,所有的傳說都在隨水流淌。
同里的每一條河道、每一個巷子、每一座石拱橋,幾乎都是用傳說托起來的,傳說是它們的底色。傳說的根須就扎在時光的內部,只要那根須還活著,傳說就一直活著,而且會讓我們任意去想象它們之間曾經有過的種種由人類的情感派生出來的傳世佳話或悲情。但這樣的佳話或悲情是否真的發生過,沒有任何人可以給出一個詳細的結論,這就是所有凄絕或美妙的種種傳說產生的根基和理由。因為這些傳說都充滿了人性的光芒,所以人類就在將信將疑中把一個個虛幻的傳說一代一代地傳了下來,一直傳到了我們今天活著的這些人心中,然后我們又以同樣的方式把這個捕風捉影的傳世故事再一代一代延續下去。這讓我不能不想到,因為人類的存在,所有的傳說才有了它無窮的生命力,是人類的想象在喂養著每一種傳說,直到地老天荒。
不要追究任何一個傳說的真實性,但也不要忽略任何一個傳說構成的理由和脈絡。
對任何一種傳說,我都沒有多大的興趣去考證,因為對于所有虛幻的考證都是一種徒勞,過度的考證只能把本來還算完整的一個傳說撕成碎片。
在同里,我依然不愿意去考證任何一個傳說的真實性,它們的存在就是同里的根脈。
三
江南水鄉,這是一個泛指的地域概念,一個濕淋淋的方位指向,一個柔腸百折的精神氣場。在這個博大的氣場里,我們把自己放牧出去,我們任自己在這個氣場里東游西蕩。周莊、烏鎮、同里一個個濕漉漉的語詞包圍著我們。這些既共性又個性的水鄉古鎮,這些泛著明清老畫稿的渾厚清輝的江南水鄉,很快就用它們獨有的綿軟與堅韌觸摸著我們的肌膚和血液,把一份深長的柔情遞到我們手中,牽著我們在一個氣場里亦步亦趨。
走過一條條河道,走過一條條小巷,我們也在尋找一個個傳說的殘片。它們像春天的花朵和秋天的樹葉一樣在水里漂著,凋零而又濃艷的江南水鄉,到底又有多少身穿布衣或旗袍的明清女子曾經站在這細瘦的河水邊,顧影自憐或者梳妝施黛過?這樣的懷想也許沒有理由,但我們就是喜歡這樣去遙想這些千年水鄉的每一條河流。
四
一個并不算大的古鎮,就有十五條河道,就有四十九座石橋,就有近百條巷子,就有幾家精雅別致的園林,這就不能不叫我們嘆為觀止了。最早的同里是什么樣子?是個很小的村莊嗎?是個很小的集市嗎?是個很小的碼頭嗎?這樣膚淺的疑問讓我感到自己的可笑,但我還是喜歡去懷想它最初的模樣。我愿意想象,同里的第一戶人家住在這里的時候,是怎樣的一種孤獨和愜意。隨后就有了第二戶、第三戶人家,然后就有了第一條街道、第二條街道、第三條街道。從同里的街道布局可以看出,這里的河道,大多數是由那些街道派生出來的。街與街之間就是一條河流,那應該是一種人為的。
設計和構造,也是中國古典建筑最具經典意味的一種設計。讓流水始終環繞在自己的家門口,始終環繞在自己的夢鄉,這樣的建筑藝術,也只有中國的江南水鄉古鎮才能獨有,這樣的浪漫情懷,也只有中國的江南水鄉居民才能獨具。一河相隔的水鄉子民,卻并沒有因為河道而阻隔他們的友善和聲音,因為他們有那些石橋。這些石橋再一次加深、放大了他們的浪漫。從這條街到那條街,慢悠悠地從家門里走出來,再慢悠悠地走到石橋上,然后就抵達了他們想要去的對面街道的某戶人家或店鋪。這樣的街道布局慢慢地就磨礪出江南水鄉子民舒緩悠然的秉性。那是一種流水的秉性,緩緩細流中蘊藏著一種內在的激蕩和平實。
水的秉性,鑄就同里人水一樣柔軟的心性。
五
在同里,幾乎每一戶人家都是臨水而居。那種在水一方的日子,擰一把,都能擰出清幽幽的水來。
一個小鎮,居然被五個湖泊環抱,居然被一條條河道湖汊切割成一個個水鄉小島,然后又被那些石橋連成一個相互通達的整體。這樣的民居格局,讓我們不難想象同里水鄉的萬種風情。
沿河一座座有些古舊的青磚瓦房,瓦片上還長著一些黛綠的青苔,老墻上還長著幾根狗尾巴草。下雨的時候,雨水從屋檐上落到街道的石板上,再流進門前的小河里,這樣的景象也只有在同里和像同里一樣的水鄉古鎮才能見到。一曲古琴,一管洞簫,一闋越劇清唱,從某個深巷古宅里飄出來,落到水里,然后又順水飄到遠方。這樣的妙樂,在同里古鎮的歷史過道里曾經一定是隨時綿延不絕過的。
現在的同里人,每天在水的邊緣居家過日子,每天聆聽著流水歡歌,那性情自然就有了水的柔情和堅韌,那日子自然就有了水的清韻和節奏,那生活自然就有了水的恬靜和淡定。
所以,我們都用吳儂軟語來形容江南水鄉,自然是有其理由的。那樣的一種聲音,其實就是流水的聲韻,軟軟的,綿綿的,清波蕩漾而又柔腸繞指。
六
中國的園林好像基本上都藏在水里。這樣的事實告訴我們,園林必須是要用水來喂養的。水是園林的鏡子,它隨時都想用這面鏡子來映照自己的容顏。
那個退思園應該是走進同里的每一個人都想去閱讀一下的。坐落在一片水域的邊緣的退思園,就像清朝時期的一個大家閨秀,典雅而又羞怯。到了同里,這樣的一個婉約的女子不好好看看她的芳容是很遺憾的。
退思園的主人任蘭生當初修建這座私家園林的時候,固然是帶著他個人仕途上的失意,取《左傳》“進思盡忠,退思補過”之意來給這座園林命名的。作為朝廷的一個官員,任蘭生在退守故里后能豎起自己閉門思過的思想屋宇,哪怕他曾經做過多少有違常理的事情,都是可以得到世人的包容的。能夠反思自己的人,所有的功過都會隨風湮滅,留下的便是思想的那一抹刻痕。任蘭生賦予退思園的哲學光芒,讓這座精致小巧的私家園林在時光的映射下呈現出它無限強大和磅礴的氣象。這種氣象,最終又在同里水鄉博大的柔軟里成為一種深幽雅潔的瑤池青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