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伴和我都已退休了,一對老人相守,過著清靜安逸的退休生活。
若問退休以后最大的變化是什么?我覺得是過去多在外,少在家;現在是多在家,少在外。若問退休以后最大的收獲是什么?我覺得是時間寬裕了,屬于自己的時間多了,可以充分利用這個同樣寶貴的時間,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來實現退休生活中的老有所學、老有所為和老有所樂。退休在家,“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客廳里,看看電視,會會老友是一樂;廚房里,鍋前灶后,燒火剝蔥,做自己喜歡吃的飯菜,也是一樂。退休后,由于時間多了,心靜下來了,閑居家中“治家理事”,小家庭的溫馨,三代同堂的天倫之樂,是另一種樂趣,另一番收獲。如今,室內室外整潔得多了,書櫥上的書放得也更有序了,看書、看報、看電視,家里、家外、家中事,我伴著它,它伴著我,不僅可以學到知識,得到信息,而且還能陶冶情操,清凈身心。追尋人到老年之時的又一個人生境界,這是未到退休年齡的人尚不能感受到的,也是尚未過上退休生活的人無法品味到的。
一日三餐,對于退休生活來說,雖然是最平常的事,也蘊含著人生哲理和人世風情。就拿買菜來說吧,善于操持家務的主婦,經常會發出老公不會買菜,不會還價的嘮叨,我有時也會產生這樣的感覺,老伴去菜場買菜回來,一盤問價錢,都比我買的貴,每斤青菜要貴三毛二毛,每斤韭菜也要貴上三毛五毛,他買菜既不還價,也不看秤,買好就走。男同志真的都不會買菜,不會還價嗎?去年夏天,我解開了這個謎。那天,我與老伴去菜場買菜,我很想親眼看一看他是怎樣買菜的,就對他說:“今天你當家,想吃什么菜,你做主自己選。”在南門大街的那個露天農貿市場里,我跟著他一路走,一路看那一個個的地攤、一筐筐的蔬菜。賣菜的人背靠著墻,面前放著自己賣的菜。俗話說:“貨比三家。”來菜場買菜的主婦們,都有這個習慣,先在農貿市場上轉一轉,看看,哪個攤子的菜好,問問哪樣菜價錢便宜。老伴卻不是這樣,他走到一位五十開外,頭戴草帽,身穿對襟灰色單褂,一眼就看出是農民的菜攤前,筐里的韭菜很是新鮮,簍子里的大椒,個頭不大也不小,青里帶點紅。老伴上前問價:“大椒多少錢一斤?”賣菜的回答:“兩塊二一斤。”老伴又問:“韭菜多少錢一斤?”賣菜的說:“我這是本韭菜,香韭菜,起天亮,剛割下來就趕來賣,一塊八一斤。”問過價以后,老伴二話不說,就叫賣菜的“給我稱一斤韭菜,半斤大椒。”我站在一旁,笑看老伴如何買菜,待他買好后,我又與他繼續在農貿市場上逛著轉著,我來到一個菜攤前,故意問:“韭菜多少錢一斤?”對方說:“一塊五。”到另一個菜攤前,問:“大椒多少錢一斤?”對方答:“一塊八。”此時的我,再也忍不住了,便笑著對老伴說:“農貿市場上,你買我賣,討價還價,本是常事,你怎么只問價不還價?便宜給人討,吃虧的是你自己。難怪你每次買菜都比別人貴。”不料,我一番話卻把老伴逗樂了,他笑著對我說:“告訴你一個秘密,別以為我到菜場買菜不會還價,而是打從心里不想還價,因為,我每次來到農貿市場買菜,總是喜歡買農民自己家種的菜,不愿買販子販來的菜。因為,農民的菜是自家長的,又新鮮,農民起早摸黑從家里把蔬菜運到農貿市場賣,很辛苦,很不容易,所以,他要價高是高點,怕你砍價。我明知要價高,心里總是不想去還價,更不愿意去砍價,買斤把菜,貴就貴點。”老伴一番話,終于使我恍然大悟,原來誤以為他不會還價,其實他是不想還價。我明白他的心,他對進城賣菜的農民,有同情心,那是多么細微的一點點的同情心。乍看起來,買菜是再普通不過的日常生活小事,但其中也存在著些許的人生哲理,人與人之間是應多一點同情,多一點關愛。市場經濟你買我賣,討價還價,公平交易,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再把彼此的關愛、和諧融進人與人之間的日常生活中,不是更加美好嗎。退休了,人老了,關愛之心不可少,對人生的感悟同樣不可少。■